梁鈺 唐林偉


摘要:區塊鏈是一種數字分布式、去中心化、點對點共享賬本的技術,被認為是下一個社會經濟大趨勢的顛覆性技術。借鑒教育區塊鏈的共識共享思維、自主創新思維、協同合作思維,從體制、應用、交易、數據等層面構建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模型,探索去中心化的創新服務型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區塊鏈思維;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4)04-0074-08
職業院校師資質量與職業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打造一支兼具專業基礎理論與超高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我國職業院校專業課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我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規模、培養層次等方面的欠缺限制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規模,師資質量的提升主要依賴入職后的培訓。現有職業院校教師在職培訓大多以項目化的方式推進,該形式在過去的教師隊伍建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新知識、新技術的迭代升級,教師發展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以組織者為主體的項目化培訓難以滿足職業院校教師的切實需求,存在培訓對象重復、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方式機械等問題,深刻影響了師資質量提升的實際效果。傳統的課程培訓對于教師的綜合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搭建起能夠根據實際需求提供資源支持的實訓平臺。[1]當前,教師實踐基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師在企業實踐時間較短(一個月以內);同一企業接納教師人數過多;學習內容以技術培訓為主,缺少研發方面的高端實踐課程;參訓教師與企業,缺乏深度合作的契機。可見,探索制度化的教師培訓新樣態已成為職業院校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 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價值
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是多元主體建設的產教融合型教師企業實踐平臺。該平臺能夠整合政府、社會、企業、學校等多方的各類顯性與隱性資源,實現真正的校企深度合作。職業院校輸送各專業不同發展層次的教師到流動站中提升綜合能力,最終實現健全“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職業院校綜合實力、提高企業生產力、回饋社會的多重效應。
(一)響應國家改革需求,適應社會人才需要
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職業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培訓、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支持產教融合型企業蓬勃發展,建立覆蓋主要專業領域的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依托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建立1 000個左右示范性流動站。從國家層面,充分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通過將參與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方式,鼓勵企業將積累的資本、技術、知識、設備和管理等資源與經驗充分納入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教師企業流動站是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鼓勵企業參與投入的重要實施方式。
(二)整合院校與企業資源,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
校企合作冷熱不均的現象一直存在。一方面,企業考慮到生產和管理效率等因素,接受教師頂崗實習的意愿不強;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為了省時省力,選擇在學生實習時讓教師帶隊,在做學生管理工作的同時進行相關實踐培訓,導致培訓針對性不強,形式大于內容,質量難以保證。為此,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的實踐流動站提供了一個整合雙向資源的平臺,能夠讓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到流動站中實踐學習,提升教學水平,從而有效解決問題。通過調動社會、企業、院校的資源,校企合作不再只求一個“結果”,而是重在尋求“過程”,進而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基于多方合作的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是校企合作長鏈條上最關鍵的節點,保證了合作鏈條的長度和穩定性。在未來,參訓教師也將成為企業與院校全方位合作的重要介質。
(三)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資格認定依據
2022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公布了認定“雙師型”教師的國家標準,對各級“雙師型”教師需要滿足的條件做出了明確界定,督促各地積極展開認定工作,以此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政策的出臺有效針對了以往各個職業院校“雙師”標準混亂、認證教師能力參差不齊等現象。目前,“雙師型”教師的認證仍然面臨工學矛盾突出、“雙師型”價值認知淺表化、相關企業內驅力不足等問題,[2]而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提供了平臺,顯現“雙師型”之價值,也為公平、高效地認定“雙師型”教師提供了可靠依據。
(四)解決產學脫節困局,提升學生就業質量
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擺脫產學脫節困局,不僅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師資隊伍同樣也需要相應的提升。教師在流動站參與實踐時,能夠直面崗位完整的工作過程,有利于將實訓經驗及時納入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幫助學生提升崗位適應能力。參訓教師在站培訓期間將成為院校與企業信息暢通的重要介質,獲取企業真正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時提升改造人才培養方案。在學生求職過程中,在站或是已出站的教師可以成為資源互通的橋梁,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將學校優質的人才資源輸送到企業中去。
二、 基于區塊鏈思維的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模型構建
思維是人們認識事物和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本質上而言,技術是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是一種思維模式,區塊鏈也不例外。[3]區塊鏈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區塊鏈思維在不同領域進一步實踐,形成了能夠實現傳統產業數據化、去中心化等變革的“區塊鏈+”技術。在“區塊鏈+”技術的驅動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高度融合,將助推以區塊鏈為創新要素和基礎設施的經濟社會新形態。“區塊鏈+”已逐步成為教育領域變革的重要趨勢,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將區塊鏈的最新成果與教育領域深度融合,改善傳統教育生態,實現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4]
(一)區塊鏈的價值理念
1.區塊鏈的價值源
2008年,日裔美國人中本聰發表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描述了一種叫做“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及其相關算法。2009年1月,他發布了首個比特幣軟件,正式啟動了比特幣金融系統。中本聰巧妙地將非對稱加密技術、點對點傳輸技術、哈希現金算法結合在一起,為世界勾畫出了比特幣的藍圖。正當比特幣步入正軌時,中本聰選擇退出,他的身份也隨之成謎。他退出后,比特幣在系統中礦工們的建設下發展勢頭強勁。這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中本聰原本的期望,屬于比特幣的未來——真正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5]。比特幣系統在無專人負責的情況下穩定運營了多年后,其底層技術——區塊鏈,作為一種可信的分布式數據庫才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6]
2.分布式、去中心化與高度信任
區塊鏈作為一種可信的分布式數據庫有兩大核心性質:分布式和不可篡改。同時,它還具備三個關鍵機制:密碼學原理、數據儲存結構及共識機制。區塊鏈能夠減少因缺乏配套的資源互通機制導致的資源共享效率不高的問題,破除資源難以有效流動及自動優化配置的困境,提高產業資源與教育資源的共享效率,解決多方合作中的信任問題及隨之而來的信任危機,其可信性來源于對技術的信任、對數學的信任、對底層算法的信任。[7]區塊鏈與互聯網通過平臺經濟模型創造價值的方式不同,區塊鏈雖與后者共生存在,但它真正的價值體現在創造生態模式。在區塊鏈構建起的生態中,形成了利益相關者的資本模型,通過分布式結構去中心化,推動多方高效互動,實現資源共治、共建、共享。[8]
3.區塊鏈的自組織性
區塊鏈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自組織性。區塊鏈技術是足夠數字化的,能滿足跨境、跨時空、跨組織的需求。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自組織的系統能夠激勵所有參與方共同分擔責任,將原本各自為政的要素緊密地結合起來。區塊鏈與流動站在多方合作的基礎上所構成的運轉模式不謀而合,能夠有效支撐流動站構建起“區塊鏈+流動站”的新形態體系,建立起協同育人共同體,實現多方參與下的動態升級與協調管理。
(二)“區塊鏈+流動站”模型構建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需要多方互信的領域都是區塊鏈能夠充分發揮作用之處。例如,政務區塊鏈已打通金融和企業之間的數據,實現跨區域、跨領域、跨部門的數據引導,通過數據聯動推進經濟發展,實現高效的政府治理。[9]參照行業與區塊鏈融合的新形態形成特有的“區塊鏈+流動站”模型,實現合理共享職業院校與企業各具特色的數據與資源,加速教師企業流動站模式的迭代升級,提升適應性和融合能力。
“區塊鏈+流動站”模型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在數據層,全程記錄教師實踐數據,形成數據實時共享、處理的高效數據網。根據數據情況調整合作方案,暢通校企精準合作通道。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進行教師企業資歷認證,保證資歷認證過程的科學性和證書的有效性。在交易層,職業院校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支付費用給流動站或相關企業,采用智能化平臺交易,完成點對點交易、智能自動化交易,在保證支付效率的同時讓整個交易過程公正透明。在應用層,構建流動站資源系統、學習系統、管理系統,確保系統的高質量運行,系統可視化管理保障流動站在日常運行過程中合理配置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在體制層,引入分布式教育、開放式教育、聯通式教育、扁平化教育等多種新型教育模式。[10]如圖1所示。
(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流動站協同育人利益共同體
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正是建立在教師、學校、企業這三方利益的交匯點上。在實踐中,區塊鏈技術帶來的互信協助、資源共享、共同決策、聯合定制、價格合理分配等機制能夠幫助流動站實現多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基于區塊鏈技術建立起的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協同育人利益共同體,就是在信息點對點共享的基礎上實現每個人、每個組織在鏈上協作,即共同協商、共同監督、整合多方資源。如圖2所示。流動站利益共同體在政府的指導下以市場為導向,以區域各類職業院校為核心,以地方性相關企業為主體,以行業協會、高校研究所、金融機構、評價機構等為引導,以產業園區為依托,以政策制度環境、資本市場環境、地理歷史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為基礎,在職業院校教師企業流動站建設和運營的過程中形成信息共享、責任共擔、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該利益共同體將流動站放在核心地位,以企業作為建設和運營主體,突出流動站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職業院校教師,核心任務是提升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顯現職業院校的重要地位和企業的主要推動作用。讓原本缺乏緊密聯系的各主體納入共同體中,在激發各主體發揮各自優勢資源的同時,也起到共同決策和監督的作用。[11]
三、區塊鏈視角下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路徑選擇
區塊鏈具備“工具”與“思維”的雙重價值。在引入區塊鏈技術解決產教融合下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的建設與運營困境的同時,也需要將區塊鏈所蘊含的底層思維模式充分納入流動站的轉型升級中。[12]在區塊鏈的跨境融合方面,區塊鏈所具備的去中心化特性并非要剔除治理社會的核心,而是要剔除商業系統中商業發展的中心。區塊鏈為諸多領域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一個固定的范式。[13]
基于此,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引入區塊鏈技術的思路就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將區塊鏈技術當做革新的工具,改善原有經營模式,激發邊際效益的提升;另一類是剖析區塊鏈技術的底層思維邏輯,將其引入經營模式中。后一類強調建立全新的激勵制度,該方式是實現價值互聯網的重要途徑,也是數字經濟運行的基礎,通過建立分布式的經濟生態,實現各參與方的價值最大化,解決博弈中的失衡問題。[14]
(一)運用區塊鏈分布式存儲技術革新流動站經營模式
1.運用分布式賬本技術保證流動站安全交易,多權責中心形成監督網絡
分布式賬本技術打破了過去依靠中心化系統轉賬的模式,比如人們轉賬時所依賴的中心化系統就是銀行,銀行所發放的存折就是賬本,而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絡中,賬本均被置于網絡節點中。分布式賬本技術通過不同的節點進行交易記賬,每個節點上都有完整的交易記錄。該技術滿足了各節點參與證明、決策與監督的可能性,打造出一個滿足多方共享的數據資源信息庫,可在點對點的網絡中進行信息共享。區塊鏈中的“區塊”是記錄著序號、時間戳、哈希值及相關交易記錄的賬本。賬本的驗證通過不可逆的哈希運算進行處理。數字簽名保證了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的完整性,對信息的任何篡改都可以通過數字簽名進行識別。公開密鑰和私有密鑰則控制了賬本的訪問權,即數字資產的支配權。職業院校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支付費用給流動站或相關企業,借助分布式賬本技術,實現智能化平臺交易,完成點對點交易、智能自動化交易,既保證支付效率,也確保整個交易過程的公正透明。
2.運用分布式儲存技術優化實訓制度,多中心互備解決工學矛盾
區塊鏈將數據儲存在分布式儲存系統中,通過特有的結算功能實現數據價值,也就是將數據的來源、變動、運算結果等信息狀態留在區塊鏈上,以供后續階段性的數據分析和使用。這些狀態為后續運算和追溯變化軌跡提供了便利,可以在此基礎上判斷出數據的價值。相較于傳統的互聯網儲存來說,區塊鏈的儲存技術兼具了密鑰與本地儲存的私密性,另外的處理功能接口用來保證數據共享的暢通和計算的準確有效,從而實現數據價值。
工學矛盾是流動站項目順利開展過程中最大的阻礙,直接影響到流動站模式能否被更多院校與企業接受,流動站本身能否具備更廣泛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解決工學矛盾的方法是合理的激勵機制,保證參訓教師在原有待遇的基礎上,設置合理的激勵機制,明確“雙師型”教師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優先政策。合理的激勵機制是建立在公平、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之上的。職業院校師資短缺,對教師離崗時間有比較嚴格的限制,教師進站時間的選擇相對受限,普遍難以接受長期、頻率較高的實踐安排。流動站實踐方案在制定之前需要進行詳細的調研,規劃具備可行性、靈活性的時間安排表。
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儲存與記錄功能可以解決難以科學評定教師績效的問題。可圍繞個體構建學信大數據,教師任何一次實踐項目、實踐成果及在站單次時長、在站頻率等數據在鏈上都能夠被找到。同時,參訓教師的個人履歷、過往實習經歷等不涉及隱私的信息都將作為共享數據內容,在區塊鏈上動態更新,在保證信息真實有效的基礎上,校企雙方能夠根據實訓需要及時調取。階段性實訓完成后,通過科學運算對實訓成果進行評估,落實激勵措施。新的學信制度,是打破信息壁壘的關鍵,旨在解決院校與企業因信息脫鉤而不信任的問題。
3.以分布式自治組織打通多方利益鏈,優化流動站管理模式
分布式自治組織也被稱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海星式組織》一書中將過去的中心化組織比作蜘蛛,將分布式組織比作海星,形象地說明了兩種組織模式的區別和聯系。蜘蛛被去頭之后就無法生存,而海星的每個肢體對等,單獨的部分可以再生為一個完整的海星。海星所象征的分布式組織在內部出現矛盾而分解后,仍舊是有效的完整組織。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分布式和中心化組織方式往往是協同作用的,以實現更好的發展為目標,并不能完全摒棄哪一種方式。[15]
黃炎培在《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中提出:“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地溝通和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全社會的運動。”[16]不論是職業學校、還是企業的長遠發展,都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想要提高整體合作效益,共享合作成果,需要摒棄單一的中心化組織方式,將企業代表的產業鏈、資金鏈,學校代表的教育鏈、人才鏈,以流動站為基點、以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為目標,動態融合,在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下,形成長效溝通與協作機制。
分布式組織優化流動站管理模式將簡化審查程序,降低資源調度的困難與成本。參訓教師能夠快速了解實訓所在企業的信息,幫助教師快速轉變心態與角色定位,適應實訓崗位。參訓教師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儲備,所提的建議具備較高的價值,尤其能夠反映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分布式自治組織能夠保證參與者順利發出自己的聲音,集體參與討論與決議,從而實現扁平化管理。去中心化將各種復雜的流程簡單化,去掉中間的繁雜環節,讓數據結果更加直觀、可信。
(二)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動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虛擬資源共享與流通
1.運用非對稱加密算法保證安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運用區塊鏈非對稱加密算法形成公鑰和私鑰來保證區塊鏈網絡中用戶信息的安全。非對稱算法支持下的運算是十分復雜的,每一步運算都會生成摘要,保證了置于區塊鏈上數字資源的安全。區塊鏈的可追溯性不僅可以在金融領域打擊洗錢、欺詐等違法行為,也可以在教育領域通過數字資產溯源等方式避免知識產權糾紛等問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學術交流與學習資源的開放共享,擊破信息壁壘。
2.運用智能合約完善進出站制度,構建線上運營新模式
智能合約最早由密碼學家尼克·薩博(Nick Szabo)在1995年提出,是一種信息化的傳播、驗證、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交易時按照程序推進,其代碼可視,接受各方監督,支持無第三方情況下的可信、可追且不可逆的交易。區塊鏈技術不可逆的特性讓智能合約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任何一方均無法擅自篡改內容,且智能合約只要達到觸發條件隨時可以生效,化解了傳統合約存在人為執行導致的延誤與失誤的問題。
流動站準入、準出制度的合理與規范是保證流動站實踐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一是合理的準入制度保證入站的教師資質達標,通過設置入站前考核措施,篩選合適的入站教師人選并根據教師實際教學水平制定個性化的實訓培養方案。二是設計準出制度量化教師實踐成果,根據量化指標判斷教師是否具備出站資格,避免只將培訓時長與頻率作為出站資質的衡量標準。借助智能合約建立起規范的線上學習平臺,實現線上學習全自動化,如資源上傳、學習互動、合格認證全過程的自動化。在實訓經歷認證方面,綜合“區塊鏈+流動站”信息系統的數據、項目完成情況、實訓過程中其他工作人員的評價等因素,自動評定參訓教師是否符合出站標準。根據智能合約機制,在站教師只要達到出站要求,電子認證證書即刻生效,讓實訓教師獲得認證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在出站返崗后,利用“區塊鏈+流動站”的數據系統進行長期實踐成果質量檢測,后續實踐能力提升情況不理想的教師要及時返站,參與鞏固提升項目。合理規范的認證制度保證了流動站所頒發證書的含金量,提高了流動站吸引力。
3.運用知識圖譜洞察行業走向,提升教師實踐質量
知識圖譜是一種用圖模型來描述知識和建模世界事務之間關系的語義網絡,是大數據時代知識表示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在web網頁上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間的鏈接,用最小的成本組織信息改變現有的檢索方式。運用知識圖譜將流動站中所聚集的多源、紛雜的信息轉化為可以快速識別和認知的形式,讓信息資源更加便于篩選、匯總、提煉,進而成為有用的信息。具體的使用方式有智能語義搜索、移動個人助理、深度問答系統等,這些功能的核心技術均是知識圖譜技術。[17]借用知識圖譜快速地檢索,在短時間內實現知識遷移,充分挖掘知識價值,提升知識處理的效率,幫助參訓教師縮短適應期,充分提升流動站的個性化服務能力:智能語義搜索幫助教師快速找到目標信息,優化實踐學習體驗;移動個人助理幫助教師與站方及時溝通交流,動態調整實訓計劃;深度問答系統支持全天候解決疑難問題,由潛在需求形成真實可靠的數據記錄。
4.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動態仿真,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
數字孿生概念最早由密歇根大學教授邁克爾·格里夫斯(Michael Grieves)于2002年提出,其實質是現實世界在數字空間中映射、復刻與模擬的載體,是元宇宙中與物理世界相對存在的數字基礎設施,屬于元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人們將關于元宇宙的偉大創想轉化為現實。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資源建立起一個數字化的孿生體,打通物理世界與數字空間的交互通道。數字孿生體隨著主體及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是實體的動態仿真,即構建反映主體全生命周期的數字生命。運用此技術能夠記錄流動站建設的全過程,包括籌備階段、建設階段、發展階段,以及過程中所涉及的開發、維護、交易等流程。
數字孿生技術幫助流動站將資產數字化,催生出更多跨領域合作項目,實現實體學習空間、虛擬學習空間、自然學習空間在確保一致性和等同性的前提下的相互連接,革新教師實踐方式。[18]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下,實現學習數據的真實有效與唯一可追溯。數字流動站孿生系統在日常維護時,可以通過數字化子系統充分采集各方可利用、調配的資源,傳輸到管理終端,進行資源的分配與整合。
(三)以區塊鏈理念引領流動站高質量發展
區塊鏈技術為諸多領域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激發了自有模式的深層活力。根據技術的社會形塑論,區塊鏈含有“社會控制”的價值傾向和發展方向,在迭代升級過程中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人們借助區塊鏈技術來實現信任、公平、民主與效益的普遍最大化,將其視作技術理性的化身進而解決各類實際問題。[19]區塊鏈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技術,是多種技術、理論和應用方式的有機融合,在應用實踐中不斷量變產生了質變。經過對區塊鏈技術核心思想的凝練與總結形成了區塊鏈思維,主要包括基于架構機理的互聯互通思維,基于分布式記賬技術的去中心化思維,基于時間戳技術的時序思維,基于非對稱加密算法的不可篡改、高度信任且接受查驗追溯原始記錄的保真思維,基于智能合約協議的自治思維,基于共識機制的民主思維等。[20]區塊鏈如今仍處于具備潛力的早期階段,還有更多值得發掘的可融合領域。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引入何種技術與理念,流動站始終都要以打造高質量師資隊伍為核心任務與價值指向,在融合區塊鏈技術的同時也要審慎技術陷阱,規避區塊鏈應用風險。
1.明確區塊鏈的底層邏輯,以全新理念引領流動站構建
以民主思維確保科學的正向激勵。教育心理學發現,在本質上是正向激勵讓人具備了持續的探索欲,在經濟學中這種方式被稱作激勵相容。在各個階段,要對參訓教師在流動站中的實際培訓成果進行及時的數據反饋。根據數據中反映的情況,設定科學的激勵機制或補助措施,或借助區塊鏈的共識機制獲取客觀有效的評價,實現系統中各個主體及時獲取準確的正向激勵。
以保真思維推動工作任務導向。區塊鏈技術利用代碼而非文字撰寫契約,可有效避免文字歧義,督促參與者主動、高效地參與契約的履行。代碼化思維可通過精確規劃工作任務導向的實訓項目解決工學矛盾問題。教師在有限的實訓時間內,在工作任務仿真實踐中有收獲感,可清晰地總結經驗與不足。根據工作任務合理制定實踐規劃表,利于在職教師不同實訓階段之間的有效銜接。實訓后,教師能夠根據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反思總結,并通過工作任務實例具象地將實訓經驗傳達給其他教師或學生。
以去中心化思維拓寬合作領域。去中心化思維幫助教育系統省去中間機制,實現多方同步記錄學習,為教師及其他用戶提供真正開放的實踐平臺。將流動站打造成科研基地、教學項目孵化基地,充分吸納院校、企業、產業園等多方的優勢資源,院校提供人才、企業提供技術、產業園提供設備場地等方式推動項目成果形成并轉化,打造優質品牌效應。流動站作為教師實訓平臺有周期性使用高峰期,在使用低峰時間段,可以積極開展社會服務項目,將流動站逐步打造為常態化服務平臺,提升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自治思維發揮校企雙向優勢。區塊鏈技術幫助流動站提升了穩定性和可信度,除了利用選派教師進企業、進流動站等方式促進院校參與企業生產之外,在形成“互兼互聘”模式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機制中引導企業參與學校事務也十分重要。在學校管理方面,企業將最新的管理方式通過流動站引渡到學校中,提升學生的職場適應能力;在人才培養方面,企業通過在站教師向學校傳遞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站教師通過真實的崗位實踐,了解行業前沿信息,及時調整教育教學內容;在課程開發方面,學校邀請在站企業技術能手參與課程開發、選擇和組織專業課程內容、規范專業課程的實施過程等;[21]在招生就業方面,鼓勵企業將最新的人才需求與院校互聯互通,職業院校將人才資源及時輸送至企業,在保證企業生產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穩定學生就業。引導企業參與學校事務最直接的方式是吸納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便于將企業所需技能面授給學生。
2.規避區塊鏈技術風險,加強應用監管機制
當前,區塊鏈的技術與理念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并不廣泛,可參考的案例較少,在管理方面缺乏政策的保護和指引,分布式儲存仍面臨數據產權不明晰、用戶隱私泄露、數字化運營成本與日俱增等現實問題,需要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重點關注。[22]可行的解決措施是推動行會組織牽頭,發揮聯盟鏈的監督作用。參照德國行業協會組織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監督范式,規范行會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鼓勵行會組織履行監督職能 [23],幫助同行業流動站開展跨區域溝通交流,及時進行信息互通共享,將交流成果及時匯總。幫助政府部門完善相關政策,規避技術風險,完善企業內部崗位設置與技術技能培訓機制,暢通教師實踐渠道。不同行業的流動站在各行會的引導下,也可將管理經驗、經營模式進行交流互通,形成流動站規模效應。通過發揮行會的專業協作優勢,在參與職業教育及流動站發展的進程中,充分發揮監管職能,把控區塊鏈技術在運行中產生的各類效應,及時幫助主體部門避開技術陷阱。
參考文獻:
[1]趙曉偉.從項目化到制度化: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的實踐反思與路徑優化[J].職教論壇,2023(4):89-94.
[2]朱炎軍,楊潔,朱園飛,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發展的制度現狀與困境突破——基于上海地區的訪談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2(21):69-76.
[3]丁淑芹.區塊鏈思維下的財務共享實現路徑研究[J].財會月刊,2019(7):171-176.
[4][8-10][12]丁寶根,楊樹旺,趙玉.“區塊鏈+高等教育”變革的現實性、問題及建議[J].現代教育技術,2019(7):45-51.
[5][14]唐毅.區塊鏈:技術原理與應用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19-20,250.
[6][22]楊現民,李新,吳煥慶,等.區塊鏈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模式與現實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2):34-45.
[7]李夢卿,陳竹萍.“雙高計劃”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實施維度與推進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22(1):109-118.
[11]魏潔云,趙節昌,賈軍.探索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之路——以“區塊鏈技術”為契機的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20(5):69-72.
[13]王群,李馥娟,倪雪莉,等.區塊鏈共識算法及應用研究[J].計算機科學與探索,2022(6):1214-1242.
[15][美]奧瑞·布萊福曼,羅德·貝克斯特朗.海星式組織[M].李江波,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25-28.
[16]黃炎培.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J].教育與職業,1926(1):1-4.
[17]劉嶠,李楊,段宏,等.知識圖譜構建技術綜述[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6(3):582-600.
[18]李海峰,王煒.數字孿生智慧學習空間:內涵、模型及策略[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73-80,90.
[19]李春利,高良謀.區塊鏈技術的本質與社會形塑[J].科學學研究,2024:1-16.(網絡首發)
[20]焦海霞.區塊鏈思維下信息素養評測體系重構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1(7):8-16.
[21]肖鳳翔,黃曉玲.試論職業教育課程開發中企業的角色與責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33-138.
[23]丁紅玲,石慧慧.德國行會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文化及制度保障[J].職教論壇,2018(7):167-171.
(責任編輯:張維佳)
Study on the Mode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Mobile St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Blockchain Thinking
LIANG Yu, TANG Lin-wei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 Blockchain is a digitally distributed, decentralized, peer-to-peer shared ledger technology,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for the next socioeconomic trend. Drawing on the consensus sharing think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inking and collaborative thinking of? educational blockchai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obile station model of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mobile st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application, transaction and data,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mobile station in decentralized innovative service-oriented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blockchain thinking;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mobile station
作者簡介:梁鈺(1999—),女,湖南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所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唐林偉(1978—),男,博士,湖南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理論。
基金項目: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委托課題“職業院校教師實踐流動站模式的探索研究”(編號:JSSKT2020014);重慶永川國家級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試點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