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哲 李敏 李蘭
摘要:目的:為解決當前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存在的文化魅力不足、設計表達模糊、無法引起情感共鳴等問題,滿足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強化用戶文化體驗等需求,文章基于敘事理論視域,研究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方法:分析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與敘事理論的共性,探討將敘事設計思維引入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的可能性和優勢。首先,梳理與歸納敘事設計的相關概念與一般步驟,結合手工藝類“非遺”的特質,提出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主題的確定原則;其次,從用戶、文化、產品的交叉視角出發設計敘事情節;最后,以黃梅挑花為例,提煉出針對性的設計表達原則,為后續研究與實踐提供明確導向。結果:基于理論與原則的雙重引導,構建針對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敘事設計的研究方法,包括敘事主題的確立、敘事情節的構建以及敘事設計表達方法等。結論:敘事理論視域下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設計方法具有實用性和可行性,對于今后手工藝類“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創新表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敘事理論;手工藝“非遺”;黃梅挑花;文創產品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04
0 引言
在當今國潮熱、“非遺”熱不斷升溫的時代背景下,手工藝類“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和機遇,大眾更加看重“非遺”文創產品的文化情感體驗和傳承性需求。相較于其他“非遺”,手工藝類“非遺”更注重通過手工技藝傳達人文精神與個性價值。將現有文創產品設計方法應用于手工藝類“非遺”產品設計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為提升此類文創產品的用戶吸引力與文化體驗,文章提出運用敘事學原理,以“講故事”手法設計產品,建立產品與用戶間的文化情感聯系,探尋適合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的敘事設計方法,旨在引導用戶沉浸式探索文化內涵,強化與文化IP的互動,提升產品的文化情感體驗。
1 敘事設計及理論
敘事,包括“敘”與“事”兩個部分——敘事內容(講什么)和敘事方法(怎么講)[1]。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前者指的是設計師通過敘事設計作品來表達主題或思想,后者則關注如何通過適宜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
本質上,敘事設計以“講故事”的方式重新整合對象、目的、局限等設計要素,重塑要素之間的關系和位置,形成一套系統實用的產品設計方法。其目標在于策劃一系列體驗活動,滿足用戶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搭建溝通橋梁,激發用戶的內心感受、記憶聯想,深化對文化歷史語境、人文精神和個人體驗的認知與理解[2]。在敘事設計中,產品不僅是功能實體,還是敘事的平臺、背景與焦點。
敘事設計在敘事關系上有三個基本要素:設計師、產品、用戶[3]。設計師作為敘述者,通過特定的產品傳達敘事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這里的產品是信息傳遞的“敘事語言”的集中體現,即敘事主題內容;用戶作為信息接收者,通過使用產品后的反饋對信息進行個性化解讀。設計師應善用“敘事故事”觸動用戶,清晰傳達設計意圖,重視敘事主題選擇和語言轉換。這種設計方法能使產品兼具實用性與情感觸動力,恰當的敘事主題可增強用戶歸屬感,有效的敘事表達則能提升產品吸引力,拉近產品、文化與用戶間的距離。
2 敘事設計與手工藝類“非遺”的共性
手工藝類“非遺”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形式,手工藝人借助物化的載體和編碼將信息文本傳達給受眾。
在敘事理論中,敘事者所講述的故事并不全是敘事者的獨立創造,而是提取故事核心作為底本,通過設計的情節、話語潤色,轉達給聽者[4]。基于敘事視角對照分析發現,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的制作過程也具有同樣的敘事思維。傳承人以老一輩流傳的文化主題為底本,結合個人創意進行潤色,創新表現手法,從而創造出融合傳統“非遺”特色與現代需求的文創產品。
何華湘在其論文中將“非遺”的輸出傳播概括為傳播者(“非遺”傳承人)、以“符號”形式存在的具體傳播樣式、被傳播者之間的傳播行為[5]。傳承人選取表達的文化、信仰、主題,運用自身技法和情感編譯為具象事物,并向用戶展現。這是一個將不易被感知的隱性特征外顯的過程,這個過程使產品蘊含豐富的精神、情感價值,也是手工藝類“非遺”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
本文以黃梅挑花文創產品設計為例展開分析,發現手工藝人針對方巾主題創作挑繡時,也有其基本的敘事邏輯:整體刺繡順序以方巾中心為起點,由內而外開始創作,整體布局以內、中、外三圈為基本結構。內圈為故事核心——主圖,主花圖案位于方巾視覺中心,占方巾1/3的面積,承載手工藝人對黃梅挑花文化的理解與創作主題,即故事主題。中圈以邊花、填花圖案為主,起闡述說明主題的作用。邊花圖案圍繞主花按上下左右順序分布,一般上下相同,左右相應,升華、解釋主題,常以人物故事和動植物裝飾紋樣組成。填花圖案用于豐富畫面,常見圖案有八角蓮、萬字紋等自由組合紋樣,有時為手工藝人簽名或主題文字,如“富貴吉祥”等,強化視覺效果。外圈即方巾的四個角,以角花圖案為主。角花圖案旨在確保布局均衡,在方巾四個邊角處呈對稱分布,各角圖案各異,增強整體視覺美感。黃梅挑花作品整體布局順應人的閱讀習慣(由內而外、從上到下、由左至右),既體現了黃梅挑花獨特的敘事邏輯,又展示了手工藝人對作品主題的個性化詮釋與匠心。
3 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敘事設計方法
筆者基于已有學者對敘事設計基本流程和方法設計多重角度的解構歸納分析,以“講好產品文化故事”為設計目標,以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強化產品情感體驗為切入點,研究發現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敘事設計可歸納為以下三個環節。
3.1 確定敘事主題
確定敘事主題是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展開敘事行為的基礎[6]。通過深度解讀“非遺”,精準把握用戶需求與審美偏好,巧妙運用產品設計語言與敘事技巧,構建一條強有力的敘事紐帶,使用戶能通過文創產品深刻感知、理解和欣賞“非遺”。可從文化、用戶、設計產品三個維度確定敘事主題。
3.1.1 文化
基于文化分層理論[7],手工藝類“非遺”被分為物質文化層、行為文化層、精神文化層。相應地,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的文化內容應將三者結合,缺一不可。
外在物質文化層:聚焦于產品可見的有形物質,如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紋樣等,對應“非遺”的特定顏色、紋樣、材質、結構等具象元素及技藝工具。此類設計通常通過具象符號轉化將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產品,直觀、成本低,易于感知文化特征,但易導致設計雷同,出現文化附加值低、缺乏深度的問題。中間行為文化層:涵蓋“操作行為層”(產品功能、操作、可用性體驗)與“精神行為層”(體驗民俗等無形部分)。設計時,將行為層的文化特質融入產品操作、功能、使用情境中,以設計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強互動性、難以仿制及可提升文化吸引力的產品。內在精神文化層:反映基于用戶體驗的“狀態層”和“行為層”所蘊含的精神內容,如故事、情感、文化內涵。這是“非遺”傳承價值的核心與傳播重點,如國家級“非遺”項目董永傳說傳播的是孝文化而非董永的故事。
3.1.2 用戶
確定用戶包括兩步。步驟1:用戶調研。敘事設計以用戶為對象,用戶需求影響敘事主題選擇。設計師須通過問卷調查、觀察、訪談等多種方式收集用戶數據,分析其消費行為、習慣、心理需求,明確用戶對手工藝文化及文創產品的需求。步驟2:創建用戶畫像。基于Alan Cooper和宋美琦提出的理論[8],設計師通過調研總結用戶數據,創建用戶畫像,明確其基本特征、行為習慣、心理需求、動機、期望、生活場景等,全面了解用戶需求,指導產品設計,建立用戶與設計之間的情感、場景聯系。在手工藝“非遺”文創產品敘事設計中,通過創建代表性目標用戶畫像,將文化主題與特定用戶匹配,有助于精準定位敘事主題,明確設計方向,提升設計效率,便于設計師直觀考慮用戶、文化、產品間的關聯。
3.1.3 設計產品
通過對用戶和文化的調研,歸納總結出目標用戶需求、市場需求,分析現有產品設計痛點,尋找市場空白,從而確定此次手工藝類“非遺”敘事設計的產品定位。
3.2 確定敘事情節
歸納總結現有敘事情節設計方法,圍繞文化—產品—用戶展開情節,即整合確定的主題、用戶需求、特定手工藝文化的設計原則,基于情境模式構建敘事情節,設定流程:吸引用戶→探尋體驗→感受主題→理解共鳴。
3.3 敘事設計表達的方法和原則
3.3.1 敘事設計的表達方法
(1)造型色彩敘事。產品的造型、色彩是用戶理解產品性質和使用方式的關鍵視覺語言,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吸引力。高顏值設計能帶來視覺與精神享受[9]。色彩具有渲染氛圍、激發情感的作用。如“富士山杯江戶硝子”,以富士山和日本酒屋文化為主題,杯子底部被設計成立體富士山造型,杯底富士山的顏色會根據注入液體顏色的變化而變化,呈現富士山文化內涵和日本居酒屋故事。
(2)材質敘事。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設計應結合文化背景選取與之相符、相似或和諧的材質,避免與文化語境產生割裂感,以引發用戶情感共鳴。如Mei Otsubo的作品《模糊的記憶》,以十字繡布料和像素塊肌理再現兒時報紙,通過肌理觸感引發情感共鳴,契合“尋找記憶”的主題。
(3)情境敘事。設定產品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將文化意境與用戶生活環境緊密結合,營造情境氛圍,激發用戶與產品間的情感共鳴。如洛可可創意香臺設計,以香煙流動模擬“高山流水遇知音”和“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情境,敘述故事情感。
(4)功能敘事。將敘事主題與產品功能相融合,從用戶使用習慣、行為、環境及思維角度出發,使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感知敘事主題的情感表達,強化功能體驗的樂趣。如作品《理發師橡皮擦》,通過擦拭功能展現理發過程,橡皮造型隨使用次數的增加逐漸發生變化,如同人物發型變化。
(5)行為及情感體驗敘事。一方面,通過分析文化主題中的行為元素,設計產品使用方式,讓用戶親身體驗并感知文化行為;另一方面,引導用戶發現隱藏的產品故事,深化文化理解,激發探索文化內涵的積極性。例如,Moon Glass米酒酒具系列將月食文化與中秋節飲酒習俗結合,酒杯內壁的坡度設計使用戶可以通過倒酒、飲酒觀察月相變化,與中秋文化故事產生了緊密聯系,引發用戶對月圓飲酒傳統的共鳴。
3.3.2 敘事設計表達的原則
其一,傳承與創新原則。強調在尊重與保護文化核心價值的前提下,合理、適度地創新,既要展現文化的時代活力,又要確保文化傳承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避免過度簡化或抽象提取具有特定辨識度的紋樣等,以免用戶無法辨識。其二,用戶參與原則。視用戶為敘事關系中的重要參與者與影響者,關注其感受與需求。鼓勵用戶通過體驗與產品、文化的互動,形成個人化的文化記憶與聯想。其三,產品多層級演繹內涵原則。避免單純復制文化視覺元素,提倡將文化的行為要素、意向要素融入產品使用、情感體驗等層面,實現文化情境的立體再現,加強文化內涵的深度表達與產品的吸引力。
3.4 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敘事設計方法的應用與評價
基于上述敘事理論應用于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的分析,以手工藝類“非遺”黃梅挑花[10]為研究對象,確定敘事主題為“丹鳳朝陽”。目標用戶特征:追求生活品質,偏好個性創新、高顏值的產品,具備一定經濟實力,尤喜購置生活家居用品以提升生活品質與滿足精神需求。產品定位:能巧妙結合文化寓意與生活場景,強調使用體驗,富有文化底蘊。讓用戶成為產品文化故事的一環,促使用戶主動了解文創產品的背景。基于以上分析和設想,最終確定“丹鳳朝陽”主題壁燈設計方案。
運用AHP模糊評價分析法[11]對“丹鳳朝陽”主題壁燈設計方案進行用戶滿意度調查。基于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的屬性設計問卷。評判等級分數對應為:非常滿意5分、滿意4分、不一定3分、不滿意2分、非常不滿意1分,最終得出綜合評分為4.356。這表明“丹鳳朝陽”主題壁燈設計方案可準確有效地向用戶傳達黃梅挑花情感,有效驗證了前文得出的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敘事設計方法、原則等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 敘事理論引入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的優勢與意義
敘事設計思維是以“敘事”為手段,旨在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與產品深度溝通和產生情感共鳴,與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宗旨不謀而合,也彌補了傳統設計中設計師文化元素應用的局限。具體而言,該方法從源頭約束著設計師,使其基于手工藝文化、用戶、產品、環境的聯系構建具有指向性故事結構,營造了符合目標用戶需求的故事意境,有效輔助設計師的創意表達。通過敘事設計重現文化情境,實現文化可視化、具象化,深化公眾認知,有利于推動“非遺”的傳承保護。該方法賦予文創產品獨特的文化屬性與情感附加值,用戶在使用產品的同時,能深度體驗文化韻味與藝術魅力,進而產生個人記憶與文化聯想,增強用戶黏性,全面提升用戶體驗。
5 結語
手工藝類“非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科普“非遺”和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敘事設計以“講故事”為手段,擅長引起用戶興趣,構建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紐帶,與手工藝類“非遺”文創產品的特性相吻合,能滿足其創新設計需求。兩者的結合拓寬了“非遺”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路徑,為文創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周睿.針對文博旅游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探索:以張大千文博資源為例[J].裝飾,2013(4):143-144.
[2] 張學東.設計敘事:從自發、自覺到自主[J].江西社會科學,2013,33(2):232-235.
[3] 向科.敘述性設計與敘述性建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1-24.
[4] 孟令法.文本、話語及語象:民間故事畫的時空敘事關系研究[J].民族文學研究,2021,39(3):88-105.
[5] 何華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6] 宋昱辰. 基于傳統養生文化的產品敘事設計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9.
[7] 鄭林欣.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層次[J].新美術,2011,32(4):99-101.
[8] 宋美琦,陳燁,張瑞.用戶畫像研究述評[J].情報科學,2019,37(4):171-177.
[9] 馮煒.景觀敘事與敘事景觀:讀《景觀敘事:講故事的設計實踐》[J].風景園林,2008(2):116-118.
[10] 黃梅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黃梅挑花[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8:5-135.
[11] 李永鋒,侍偉偉,朱麗萍.基于灰色層次分析法的老年人APP用戶體驗評價研究[J].圖學學報,2018,39(1):68-74.
作者簡介:王立哲(1995—),女,山東聊城人,碩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文創產品設計。
李敏(1971—),女,湖北武漢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非遺”產品、社會與文化創新設計。
李蘭(1998—),女,江蘇淮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創設計、服務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面向鄂東民間布藝產品創新的服務設計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YJA7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