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以高職藝術院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提升其音樂審美能力的路徑,探索音樂教育改革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有益借鑒。方法:采取文獻分析法、實踐調查法、綜合分析法等,以進一步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客觀性、真實性。結果:為提升高職藝術院校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出一套具體可行的工作模式和實踐路徑。結論:要想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高職藝術院校可從優化管理模式、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優化培養內容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高職藝術院校;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3
0 引言
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途徑。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社會各界對審美教育存在錯誤認知,忽視了審美教育的重要價值。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均存在重知識技能、輕思想文化的問題,制約了學生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推進審美教育顯得格外重要。音樂審美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音樂審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從而進一步落實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目標,實現人才全面發展。
1 優化培養內容
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涉及音樂感知力、音樂想象力、音樂創造力等多方面。在教育教學中,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高職院校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1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為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要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讓學生明確審美內涵及其重要作用,進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認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多方面理解音樂,如聆聽音樂作品、學習樂曲技能、彈奏樂曲等,以鑒賞和理解音樂的節奏美、韻律美、情感美,明確樂曲的主題及傳達的思想情感,進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1.2 加強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要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首先,應當培養學生對音樂基本屬性的感知能力,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使學生能夠辨別音樂之美。其次,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結構的感知能力。音樂結構包括樂曲的節奏、旋律、速度、和聲等,把握這些基本要素,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把握音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結構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如引導學生欣賞合唱、重奏、管弦樂等作品,要求學生能夠辨別不同樂器的音色和效果。最后,應當培養學生對審美內涵的感知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優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和內涵的感知能力。具體來說,一方面,教師應當優化知識內容與方法,通過拓展文學、戲曲、舞蹈等其他藝術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教師應加強音樂課堂中的文化教學,即為學生介紹樂曲相關文化背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音樂[1]。
1.3 加強對學生音樂想象力的培養
沒有想象力,就沒有音樂藝術。在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具體而言,一方面,聯系自然展開音樂想象。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音色,如長笛音色清澈,最適合表現小鳥輕快活潑的性格;雙簧管音色細柔,極具田園風味。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將樂器的聲音與自然界的聲音聯系起來,以更好地了解樂器的特點。例如,在欣賞斯美塔那的交響樂《沃爾塔瓦河》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多條河流匯聚沃爾塔瓦河的壯觀場景,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另一方面,創設音樂情境,展開音樂想象。例如,《走西口》用西北方言演唱,教師可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特征,發揮音樂想象力感受西北民歌的風格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4 加強對學生音樂創造力的培養
音樂創造力對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而,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入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如在欣賞《森林狂想曲》等樂曲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肢體和樂器發聲,模擬大自然電閃雷鳴的聲音,并引導學生將這些元素融入樂曲創作中。此外,教師在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獨立創造,使學生對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望,以此為契機學習和創作音樂[2]。
2 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
當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當積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具體可以從創新教學實踐方式、吸收優秀教學方法、提升音樂審美能力、完善教學評價、加強專業培訓等方面入手。
2.1 創新教學實踐方式
在音樂教學中,理論性過強很容易導致課堂枯燥乏味,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當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教師可借助樂器開展教學實踐,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音樂。例如,在學習民族樂器的過程中,教師可將民族樂器帶入課堂,向學生介紹樂器的由來、構造及使用方法,讓學生了解樂器的特點,掌握樂器演奏技巧;又或在鑒賞樂曲《滾核桃》時,教師可選取其中一段,讓學生通過打擊樂器鼓、小鑼的方式演奏,體驗樂器的節奏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民族樂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妙,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2.2 吸收優秀教學方法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應固守傳統教學方法,而應不斷學習和吸收優秀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瑞士音樂學家達爾克羅茲創造的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以發現式教學為原則,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發展學習,進而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充分借鑒這一教學方式來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例如,可引入其中的體態律動教學法,運用拋沙袋和托氣球等游戲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肢體動作感受韻律,明確動作與空間距離間的關系。這一方法的引入既能營造輕松娛樂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鼓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和掌握音樂知識。
德國作曲家奧爾夫創立的教學體系強調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奧爾夫樂器便是其一大特色,即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動手制作樂器,以提升學生對聲音的聽辨能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引入這一教學方式,如在杯中加入不同量的水,讓學生敲擊杯子發出不同聲音,讓學生開動腦筋創設音樂表現形式,開發“樂器”。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
這些優秀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推動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因此,教師可以積極引入這些教學模式及理念,并結合當下教學實際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制定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2.3 提升音樂審美能力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唯有不斷學習,提升知識水平,才能給學生傳授優質的知識內容。面對時代發展和音樂教育變革,高職藝術院校的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知識內容。具體來說,一方面,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學習專業知識,進一步強化專業技能和教學理論基礎,包括鋼琴、古箏等樂器操作技能,以便開展優質的教學。另一方面,教師應當積極學習歷史、文學、美術等其他學科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使音樂與各學科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進而不斷拓寬音樂視野,提高自身專業能力[4]。
2.4 完善教學評價
評價系統是引導和激發教師教學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想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應當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系統。首先,音樂教學評價系統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習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同時,要從學生的專業知識、音樂技能、音樂審美能力等多方面出發進行評價,避免單一的技能評價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除了對學生進行評價外,還應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引導作用,推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2.5 加強專業培訓
教師是教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實效。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就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這就需要學校積極發揮作用。具體來說,學校應當加強教師專業培訓,一方面,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或組織優秀教師進修,以不斷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體系,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以便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知識內容;另一方面,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到校園開展知識講座和交流會等,以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
3 優化學校管理模式
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存在課程單一、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應當從增加音樂鑒賞課程、建立音樂類社團、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積極利用網絡資源等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內容。
3.1 增加音樂鑒賞課程
音樂鑒賞課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但當前一些高職院校音樂鑒賞課時相對較短,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因此,高校應積極開設音樂鑒賞等相關課程,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3.2 建立音樂類社團
多數高校配備了較為齊全的音樂資源和設備,建有鋼琴室、舞蹈室等教學場所,并配備了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同時每間教室還配有多媒體和音響設備,音樂教學資源較為充足。然而,部分院校為了減少維修經費,往往限制學生使用,導致其音樂教學資源的使用率低。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應當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建立音樂社團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例如,學校可成立舞蹈社團,并定期組織學生進入舞蹈室練習、排練成品舞蹈;成立器樂社團,并組織學生進行合奏排練,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和訓練機會;等等。以社團的方式充分利用音樂教學資源,調節學生枯燥繁忙的學習生活,提升學生音樂審美等方面的能力。
3.3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音樂教育教學中,除知識的教授和技能的訓練外,教師還應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以進一步鞏固學生的音樂技能,提升臨場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高校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首先,高校可以組織合唱比賽、舞蹈比賽等多種文藝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使其在活動中提升音樂技能。其次,推進音樂教學與其他公共課程的融合。音樂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活動,音樂教學是情感的教育,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因此,教師可以將音樂教學融入公共選修、必修課程中,或開展音樂實踐活動,借助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在課程學習、實踐活動中拓展學生的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5]。
3.4 積極利用網絡資源
進入信息化時代,學生接觸音樂、了解音樂資源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既能通過手機、電腦聆聽音樂,又能借助互聯網學習音樂課程,大幅提高音樂學習效率。然而,科技的發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互聯網上的信息紛繁復雜,很容易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以便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學習活動。例如,為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資源,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音樂劇《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以及歌劇《卡門》《茶花女》等,讓學生不斷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形成正確的審美判斷能力[6]。
4 結語
音樂是反映生活、表達情感的一門藝術,既能給個體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又能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音樂審美能力是個體音樂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個體音樂綜合能力的發展。對高職藝術院校來說,要想進一步提高音樂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重視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育。高校應當創新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模式,從優化管理模式、革新教師教學方式、優化培養內容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崔琳婧.發現音樂背后的靈魂:高職音樂教學中開展傳統藝術文化實踐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影響[J].戲劇之家,2024(3):94-96.
[2] 黃河.論高師音樂專業學生歌唱積極性與審美能力的提升[J].當代音樂,2022(11):66-68.
[3] 管麗萍.基于音樂核心素養的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3):84-86.
[4] 田成成.初中音樂教育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現狀剖析及對策[J].中國民族博覽,2022(4):96-98.
[5] 沈潔.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之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J].戲劇之家,2021(33):178-179.
[6] 王屹航.高校現代音樂教育改革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方法分析:評《音樂教育之實踐與審美思考》[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9):2793.
作者簡介:王勇(1983—),男,河南信陽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