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新時期,在教育部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的背景下,開展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實施研究,是體現“立德樹人”“以生為本”目標的重要支撐,更是改善高職院校視唱練耳教學與職業人才培養之間斷層脫節現狀的關鍵措施。方法:從課程構建的整體性與發展性角度來看,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是基于音樂綜合素質,組織和發展出的關于音準、節奏、快速讀譜、音樂聽覺等一整套訓練體系。針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征,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不僅要突出各種技能訓練,還要建立有良好的視唱練耳訓練環境、科學的訓練方法以及思政同向同行的綜合體系。結果:對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實施進行探索與研究,能夠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視唱練耳專業基礎類課程與思政融合,平衡教書與育人之間的關系,明確技術與思政之間的相互促進性。結論: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實施現狀,找到當下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構建與發展中的瓶頸,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優化高職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中課程思政思維的建構,將“音樂審美”“音樂表現”“音樂文化”等作為主要載體,深入探究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實施途徑,進而發揮視唱練耳課程在高職院校音樂教學與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實施
中圖分類號:J613.1-4;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3
實施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舉措[1]。探討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中,對實現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推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課程內涵建設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1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現狀
視唱練耳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呈現方式,有著獨特的課程內容、結構、方式。課程結構中的“聽、唱、讀、寫”,從調性、節奏到每一個藝術表現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結,都傳遞著豐富的音樂內涵和不同的語義[2]。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雖然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但仍然存在制約其更好發展的瓶頸,需要引起關注。
1.1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內容的碎片化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內容的碎片化是指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被分割成許多零散的知識點,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視唱練耳訓練內容呈碎片化特征,讀譜、視唱、聽覺、技術要素、藝術審美、文化內涵等關鍵要義之間缺乏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針對一個或幾個單獨要義進行講授與技術訓練,容易忽略視唱練耳教學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知識的有效整合。對于視唱練耳課程教學而言,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尤其重要。在視唱練耳教學中,任何忽視音樂整體聽、讀、唱、寫能力培養,忽視不同節奏的排列和旋律解讀所帶來的不同音樂藝術表現以及音樂文化特征和思想內涵的,都無法達到視唱練耳教學真正的目標和標準[3]。
1.2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方式的單一性
教學方式的單一性一直是阻礙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發展的問題。一些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的技能訓練,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價值引導等。
教育者必須充分認識到視唱練耳理論教學與技術訓練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思考如何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機銜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技術訓練與能力培養的相互支撐、知識運用與藝術素養之間的互相補充、課程教學與思政價值觀念引導的同向同行等,真正發揮視唱練耳課程的育人作用。
1.3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實踐的缺失
當前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中,學生實踐的機會較少,無法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教師不重視實踐教學,沒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掌握視唱練耳技能。教師對視唱練耳課堂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模擬表演、多聲部演唱等的重要性沒有形成普遍認知。此外,教師沒有意識到課堂外視唱練耳教學的重要意義,觀摩會、音樂會、節奏訓練、聲勢訓練都可以在課堂外實現。
1.4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的認知性偏弱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一般涉及音樂基礎理論、音高、節奏、調式調性等的知識和技能,課程思政的認知性偏弱。
當前的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中,思政認知性的體現并不明顯。教師往往更注重音樂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這不僅導致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不夠深入,還影響學生對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認識和了解[4]。在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教師不重視對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觀念的培養,沒有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感受美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
2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中課程思政思維的建構
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需要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引入思政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5]。
2.1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視唱練耳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鑒賞和演唱優秀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美,提升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教師可以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引入各種類型的音樂,包括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等,讓學生欣賞這些經典音樂片段,引導他們感受其中的節奏、旋律、和聲等元素,分析其中的音樂元素和表現手法,并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極其重要。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引入各種類型的音樂,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音樂感知能力,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音樂[6]。
2.2 以音樂表現為手段,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表現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例如,在多聲部合唱中,需要學生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才能達到最佳的音樂效果。這時,可以引入思政思維,讓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幫助他人[7]。
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音樂表演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音樂表演是一種藝術形式,需要表演者之間默契協作,才能呈現出完美的演出效果。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包括聲部演唱、樂器伴奏、角色扮演等,通過綜合的音樂表演形式,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藝術表現能力。
2.3 以音樂文化為背景,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音樂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與文化密切相關。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音樂文化作為背景知識,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特點。同時,可以通過比較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異同,增強學生對自身所處文化背景的認同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思政思維,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學習中國民族音樂時,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性和魅力所在,引導他們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8]。
因此,在高職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中引入思政思維十分必要。通過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音樂表現為手段、以音樂文化為背景等多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 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實施途徑
3.1 精選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元素
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作為視唱練耳教學內容,如《不忘初心》《黃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五星紅旗》《萬疆》等,這些作品既能夠鍛煉學生的音樂技能,又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素材,讓學生了解當地的音樂文化和風土人情,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9]。
一是培養愛國情懷。紅色歌曲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音樂記錄,蘊含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在視唱練耳課程中,讓學生欣賞、演唱紅色歌曲片段與主旋律,可以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是傳遞革命精神。紅色歌曲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如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等。在視唱練耳課程中,通過分析、解讀紅色歌曲,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些精神內涵,從而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和激勵。
3.2 創新教學方法,注重思政教育
傳統的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往往偏重音樂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為了更好地實施思政教育,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解、示范、觀摩、實踐等,讓學生在視唱練耳課程中不僅學到音樂知識,還能夠接受思政教育。例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探究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可以邀請一些優秀的音樂家、藝術家來校舉辦講座或演出,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和感受他們的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10]。
同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模擬音樂場景和分析案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樂的內涵與魅力。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等手段輔助教學,通過播放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
3.3 提升教師素質,引領學生成長
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實施思政教育,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素質。教師不僅要具備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育人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在視唱練耳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行為和態度,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問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其發展成為高素質的時代新人。
3.4 強化實踐教學,增強思政教育效果
實踐教學是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強化社會實踐、藝術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加深對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認同。
首先,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例如,組織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藝術實踐志愿服務和文化交流活動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生活,了解國情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其次,要注重實踐教學的評價與反饋。各類實踐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和評價,學生要對自己的實踐成果進行總結和反思,明晰存在的問題。通過評價和反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更有效地推進視唱練耳理論學習,進一步提高藝術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4 結語
視唱練耳課程作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具有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和塑造價值觀的重要作用。通過融入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和強化實踐教學等途徑,教師可以更好地實現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音樂素養的目標。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完善視唱練耳課程的思政實施途徑,為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音樂教育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平.視唱練耳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的思考與實踐[J].黃河之聲,2020(19):145-146.
[2] 李巖.挖掘音樂中的思政元素:評《視唱練耳教程》[J].新聞與寫作,2021(3):147-148.
[3] 王亮.試論視唱練耳課程對音樂專業學生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20(5):156-157.
[4] 王麗娜.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實施探究[J].黃河之聲,2023(1):10-12.
[5] 楊鴻年.視唱練耳課程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黃河之聲,2021(4):177-178.
[6] 高巖.探究視唱練耳課程中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J].音樂研究,2021(1):130-131.
[7] 王全志,張永輝.高職院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教育實施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1(1):56-58.
[8] 陳曦.探析現代視唱練耳課程中應用民族音樂的實踐[J].當代音樂,2020(7):156-157.
[9] 王寧.高校視唱練耳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實踐探索[J].黃河之聲,2020(12):8-10.
[10] 張薇,王琳.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藝術教育,2020(8):78-80.
作者簡介:劉冬梅(1971—),女,河北秦皇島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