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 黃宇豪

摘要:目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支撐。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實踐抓手。要順利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必須協同社區多元主體力量參與,實現文化要素優化配置,讓廣大居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方法:支持型社會組織作為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具有獨特優勢。文章采用個案研究法,選取具備典型性和可進入性特征的支持型社會組織——南京市A中心作為研究案例。結果:基于對南京市A中心的多次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發現其通過打造專業社工隊伍,提升建設執行力,提高“在地化”經營水平;開展公益創投項目,增強活動滲透力,引導廣大居民積極參與,提高社區總體滿意度;完善孵化培育功能,創新文化內驅力,提升基層社會組織服務能力,擴充社區文化建設隊伍,促進多元主體參與。結論:支持型社會組織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參與力量和主體,從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社會組織及居民參與度等方面入手,有助于打破當前基層社區文化建設梗阻的局面,為推動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支持型社會組織;社區文化建設;社區治理
中圖分類號:G249.27;D6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03
1 問題的提出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從發展戰略上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而其目標路徑和實踐抓手就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社區文化建設[1]。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支持型社會組織作為新型社會組織形式,具有多元化的信息資源和政策對話渠道,有助于自下而上的民間力量與自上而下的政府目標達成一致,形成良好的政社互動機制[2],逐漸進入社區文化建設視野中。從國內目前的實踐來看,支持型社會組織大致有三種類型:政府力量主導型(以樞紐型社會組織為代表)、社會力量主導型(以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為代表)、基金會力量主導型(以愛德社會組織培育中心為代表)[3]。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選取南京市A中心作為研究個案,通過深入訪談與實地調研,觀察基層社區文化建設中支持型社會組織的行動路徑,為推進支持型社會組織和社區共同發展提供經驗借鑒,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創新實踐途徑。
2 基層社區文化建設梗阻
基層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社會運作和發展的基礎支撐,在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和諧幸福、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建設作為基層社區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存在治理力量缺乏、建設體系不完善、基層文化人才匱乏、團隊建設落后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基層社區文化建設的推進。
一是文化建設的參與主體單一。過去由于居民的共同體意識和公共精神淡薄,社區文化建設主體為基層政府和社區居委會,大部分社會組織和居民的參與度較低,“五社聯動”的基本要素與載體明顯缺位。此外,政府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行政化現象嚴重,“條”“塊”力量分割模糊,且各部門之間協同性不足、權責失衡問題突出,又常因日常事務冗雜使得社區文化建設效率和效果受到限制。隨著政府簡政放權,社區自治功能回歸,更多治理主體涌現,社區文化建設需要轉變觀念,擺脫“行政路徑依賴”,實現多元主體深化參與。
二是社區規范化建設亟待推進。首先,在基層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社區規模劃分不科學,存在未充分考慮社區實際情況和滿足居民需求的遺留問題,導致公共服務效果欠佳,又因客觀條件限制,公共服務經費得不到全方位保障。其次,社區文化建設體系需要與時俱進,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明確界定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志愿者、居民群眾等各方主體的權利義務,形成有效的組織運作機制。最后,需要完善社區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實現途徑,有機結合基層政權建設、黨的建設、居民自治建設、社會治理、社會服務、精神文明等各個層面。
綜上,亟須支持型社會組織從推動多元參與、優化資源配置、構建協調機制、提升社會組織及居民參與度等方面入手,突破當前基層社區文化建設梗阻,完成社會治理體系“最后一公里”的鋪設。
3 研究方法
3.1 案例選擇
本文采用個案研究法,遵循以下原則選取研究案例。一是典型性。南京市A中心成立于2009年,最初由A基金會與南京市民政局合作發起,是全國較早發展的支持型社會組織。憑借多年在南京本土的深耕投入,A基金會建立了與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社區群眾、各類社會組織之間多維度、多層面的信任關系,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樹立了良好的行業口碑,獲得了一定的公信力。因此,南京市A中心從一開始便順利獲得了來自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與支持。二是可進入性。筆者團隊所在學校與A基金會具有深度合作關系,可以接觸到案例中的多元主體,能夠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資料收集等方式獲得充足的信息。因此,南京市A中心是很好的研究樣本。
3.2 數據收集
南京市A中心經營范圍包括社會組織培育發展、能力建設、行業交流與咨詢、志愿服務、服務平臺運營、社會工作服務等。為推進社區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A中心下沉到南京市各個社區,憑借自身的專業性和豐富的資源,為公益人才、項目與組織提供系統服務,傳播公益理念,建設交流平臺,培育公益生態環境,不斷激發自身活力,為社區提供多樣化的資源支撐,逐漸成為新的社區治理主體。為獲得豐富的案例數據,筆者團隊于2023年8月至10月多次前往A中心實地走訪,深度訪談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及社區居民代表,整理訪談記錄等一手資料16份(見表1),獲得工作報告、活動項目總結等二手資料18項。
4 支持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4.1 打造專業社工隊伍,提升建設執行力
基層社區文化建設工作是一項常態化、持久化工程,需要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持。相較于其他社會組織的人員,A中心的工作人員具有更高的專業素養,長期深入社會服務的第一線,具有持續穩定開展專業服務的能力。工作人員大多具有社會學、社會工作、行政管理、新聞傳播等專業背景,均接受過專業培訓,通過國家初、中級社工師考試,具備相應的從業資格。截至2023年10月,A中心全職工作人員25人,本部設在G區,另有3個項目團隊(5~6人)分布在其他區,采用“主任—主管—助理”的縱向三級人員架構。A中心承接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主要服務內容包括能力建設、資源整合、宣傳展示、品牌打造、智力支持、政策咨詢等。每個片區都由一名項目主管負責整體事務,下設多名專職社工即項目助理深耕一線,在主管之上還有中心主任分管各個片區。通過分區派駐、分片施策,長時間的“在地化”經營使A中心積累了良好的口碑與社會公信力,也方便項目助理因地制宜,結合社區實際更好地開展服務工作,參與社區文化建設。
“我覺得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在地化工作特別好,還是比較深耕于城市的,就是在一個區域的發展可以持續很長時間,不會說半途而廢。”(訪談資料:20230807LF)
4.2 開展公益創投項目,增強活動滲透力
在基層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開展周期性、專題性特色文化活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區要立足于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引導廣大居民積極參與,讓文化活動成為連接社區居民的橋梁紐帶,深化文化價值觀的傳播。A中心一直致力于通過公益創投方式,為處于初創期的中小型社會組織提供“種子資金”,讓更多基層社會組織有能力、有資金開展服務社區居民的特色文化活動。A中心公益創投項目范圍涵蓋社區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創建、社區志愿服務、社區協商治理等多個層面。在這個過程中,基層社會組織需要充分挖掘社區居民需求,創新設計具有推廣潛能的公益服務活動,通過評審競爭獲得項目資金和相應資源,推動活動深入實施和發展。每個公益創投項目資金為5萬元至20萬元,服務社區大眾。A中心在做公益創投的過程中發現,社區還有部分小眾群體急需服務,因此又開展了微公益創投,進一步拓展服務群體的種類和范圍,提高社區總體居民的滿意度。
“報上來的項目需求是不是經過調研,項目是不是迫切需要服務,就看它這個項目能不能立得住,是不是公益創投資金支持范圍內的一些服務項目。”(訪談資料:20230809CM)
“但是我們自己在做服務的過程中發現,創投項目其實是5萬元到20萬元,體量還是蠻大的,所以自然會要求說不少于多少人。但我們知道村社區里面人員數量較少,一般只有三四個、五六個是急需服務的,可以說是弱勢群體兜底性的人。”(訪談資料:20230817AYL)
4.3 完善孵化培育功能,創新文化內驅力
基層社區文化建設工作要調動社區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尤其要提高基層社會組織的參與度,只有不斷壯大文化建設隊伍,才能為文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支持型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功能的發揮,促進基層社會組織服務能力提升,為其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積累了豐富經驗,是社區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從A中心孵化培育基層社會組織的工作流程來看,主要包括“申請—評審—入駐—培育—評估—完成”等步驟,培育內容主要有辦公支持、戰略規劃、專業培訓、業務咨詢、宣傳策劃、小項目支持等。A中心在孵化培育基層社會組織的過程中,還特別注重通過黨建引領社會組織發展,力求通過培訓、座談、交流、分享等,賦能基層社會組織的等級評估和品牌建設,不斷完善監督機制和保障機制,培育出貼近社區需求、體現專業方向的基層社會組織。
“能力建設,就是我們剛才講社區社會組織,它其實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我們要培育,讓它去做服務。”(訪談資料:20230817AYL)
“高質量發展注重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組織要做好黨建工作;二是社會組織做品牌、做提升,要往三級以上發展,等級評估要提起來……比如你承接這個項目之后就要做優,整個項目一開始就要做規范,然后是做品牌,要梳理你的工作經驗、項目經驗,實現品牌化發展,擴大宣傳范圍。”(訪談資料:20230807LF)
5 結語
對南京市A中心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發現,支持型社會組織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力量和主體,通過打造專業社工隊伍、開展公益創投項目、培育基層社區社會組織等途徑,提高居民文化活動參與度和社區總體幸福度,創新社區文化內驅力。從支持型社會組織這一治理主體入手,有助于打破當前基層社區文化建設梗阻,為推進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新思路和治理路徑。受篇幅限制和研究逐步遞進的階段性規律影響,本文對支持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研究仍存在建設過程中的運作邏輯不清晰、建設各主體的協同互動有待優化、對支持型社會組織的服務優勢地位如何鞏固等探究不足的問題,亟須深入、系統研究。
參考文獻:
[1] 孫琦,田鵬.基層社區文化治理體系轉型及重建的實踐邏輯:基于蘇北新型農村社區的實地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118-127.
[2] 王棟.支持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嵌入、融合與貫通[J].學術界,2022(5):138-150.
[3] 丁惠平.支持型社會組織的分類與比較研究:從結構與行動的角度看[J].學術研究,2017(2):59-65,177-178.
作者簡介:蔡雪(1997—),女,江蘇宿遷人,碩士在讀,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學。
黃宇豪(2003—),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項目“從結構到關系:社區治理中的支持型社會組織研究——以愛德社會組織培育中心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1029305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