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鄉村振興戰略是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和實現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鄉村文化振興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內在構成要素,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手段與行動方略。對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探索相關問題解決對策,有利于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重要的精神動力。方法: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和歸納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對策。結果:當前,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仍然面臨文化傳承保護不足、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文化振興主體流失等現實問題。結論:為更好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推動農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生命力、夯實鄉村文化振興主體根基,以鄉村文化振興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文化傳承;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249.2;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04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2]。作為五大振興之一,文化振興是“塑形”與“鑄魂”的內在統一,是通過文化滋養激發實踐主體觀念再生、技術賦能和變革創新的能動過程,實質是借助文化因子在一定條件下實現以文化人、以文鑄魂功能。新時代新征程,鄉村文化振興對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維護鄉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仍然面臨著文化傳承保護不足、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文化振興主體流失等現實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振興。因此,要探索解決鄉村文化振興問題的對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進而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1 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問題
1.1 鄉村文化傳承保護不足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飽含泥土氣息的鄉土文化[3],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鄉土情感。“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4]然而,當前鄉村文化面臨著傳承內容減少、傳承出現斷層現象和傳承網絡坍塌的嚴重危機。
首先,鄉村文化內容不夠豐富。鄉土性是鄉村文化與生俱來的特性[5]。傳統習俗、特色建筑風格、民間藝術等都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傳承鄉村文化血脈的重要內容。但在現代性的沖擊下,鄉土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農民不再積極參與傳統節日和傳統民俗活動。部分農民認為這些活動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獲利甚少,因此對這些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鄉村文化活動持排斥態度。同時,傳統手工藝品的吸引力不足,利潤轉化率低,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許多手藝人不得不另謀生路。
其次,鄉村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現象。文化傳承是一個動態的雙向互動過程,需要傳授者、傳授內容和接受者緊密配合。然而,由于傳授者傳授內容與接受者需求不匹配,一些鄉村文化陷入“無人可傳”的困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改變了農民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文化消費結構,但傳授者難以在現代化語境中創新鄉村文化,這導致鄉村文化缺乏現代性和生活實用性,逐漸對人們喪失了吸引力。
最后,鄉村文化傳承網絡受到沖擊。一方面,“離土又離鄉”改變了農民文化互動的形式,鄉村文化的社會網絡遭到破壞;另一方面,現代文化的滲透使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在鄉土社會盛行,鄉村傳統的價值體系和文化觀念被邊緣化,這引發了農民對自我身份和鄉村文化的認同矛盾,加劇了鄉村文化的價值認同危機,農民延續和傳承鄉土文化的意愿逐漸消解[6]。
1.2 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鄉村文化產業主要包括鄉村旅游、農產品開發、鄉村藝術和文化產品、鄉村美食、鄉村文化節慶等。發展鄉村文化產業能夠拓寬農民創收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生活質量,進而助力鄉村振興。然而,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仍面臨以下問題。
首先,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受限。良好的環境能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有力支持。當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受限主要表現為政策和資金支持不足、品牌建設滯后等。一是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缺乏明確的產業規劃和發展目標,導致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政策引導和保障。二是資金支持不足。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資金投入有限,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限制。這使得一些有潛力的文化產業項目難以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無法得到充分開發和推廣。三是品牌建設滯后。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要形成品牌意識,打造優秀的品牌形象,以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但目前鄉村文化產業的品牌建設意識有待強化,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廣和營銷策略。
其次,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足。很多鄉村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民俗活動、傳統技藝等,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導致其價值被忽視或流失。一是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面臨嚴峻挑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鄉村前往城市謀生,這導致鄉村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同時,一些傳統技藝因后繼無人,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二是資源整合能力不強。許多鄉村地區文化資源豐富,但缺乏整合能力和資源共享機制,未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益低下。三是缺乏創新性。許多鄉村地區仍采用傳統的文化資源開發形式,缺乏創新,難以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和參與。四是宣傳不足。許多鄉村地區對當地文化宣傳不足,導致外界對其知之甚少,制約了其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
1.3 鄉村文化振興主體流失
“文化繁榮發展,人才培養是基礎。”[7]然而,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大量勞動力逐漸從鄉村遷移到城市。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3年全國人口數量。從城鄉構成看,我國城鎮常住人口93 26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7 700萬人,減少1404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城鎮化率)66.16%[8],人才流失導致鄉村文化建設出現“空心化”現象[9]。
首先,鄉村本土人才流失嚴重。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進入城市,留在鄉村的多為老人和兒童。隨著時代的發展,鄉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已不可避免。然而,留守群體整體文化素養不高,往往難以適應這種變化,難以將傳統鄉土文化與現代文明進行良性互嵌,鄉土社會因而“進入了一種缺少生機活力的狀態”[10]。此外,留守群體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他們認為鄉土文化已經過時,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從而忽視了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土文化健康發展。
其次,鄉村難以留住外來人才。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委培生政策、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等。然而,鄉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育水平整體不高。許多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年輕人更傾向于留在教育資源豐富的城市,而不是鄉村。同時,鄉村地區的職業發展空間有限。許多有抱負、有能力的年輕人渴望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在鄉村地區,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不完善,職業晉升機會相對較少,這使得許多人才在服務期滿后選擇離開。
2 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對策
2.1 推動農民思想道德建設
在工業化和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鄉村文明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內生秩序也逐漸瓦解。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對鄉村文明產生了認同危機,陷入了文化困惑和缺乏文化自信的狀態。因此,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對修復和彌合農民與鄉村文化之間的裂痕、增強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具有現實意義[11]。
首先,要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12]一是要轉變城市文化先進、鄉村文化落后的思想觀念。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水平。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民文化活動,如文化節、農民藝術節、農民音樂會等,讓農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各種文化形式,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二是要通過常態化的文化教育和宣傳活動,引導農民正確看待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的差異。在城鄉交流中,應該尊重彼此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不應盲目追求城市文化而忽視鄉村文化。三是要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讓他們了解鄉村文化傳統和歷史,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讓農民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強他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民思想道德建設。鄉村文化是農民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為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價值引領,能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增強鄉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因此,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的普及和傳播,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教育宣傳、文藝創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這不僅能夠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覺,還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2 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的生命力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文化產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能夠提高鄉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從以下兩方面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的生命力,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首先,營造有利于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13]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應制定一系列有利于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項目扶持等,以激勵企業投資鄉村文化產業,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政府應鼓勵和支持鄉村文化產業與當地的傳統產業、旅游產業等深度融合,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資金投入方面,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加大對鄉村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為鄉村文化產業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同時,可以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引導更多的投資者關注鄉村文化產業,促使其發展壯大。在品牌建設方面,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推廣鄉村文化產品等方式,宣傳鄉村文化產業,提高其品牌影響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維護鄉村文化產業的合法權益,促進其健康發展。
其次,充分挖掘和轉化鄉村文化資源。一是加強對鄉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重視傳統建筑、民俗習慣、民間藝術等文化資源,建立相應的保護機制,妥善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資源。二是推動鄉村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可以將鄉村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相結合,開發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擴大鄉村文化服務的覆蓋面[14],如農家樂、民俗體驗游、鄉村生態游等。三是加強對鄉村文化資源的創新和轉化。應鼓勵和支持藝術家、設計師等創意人才深入鄉村,挖掘和提煉鄉村文化元素,將其轉化為具有現代感和創意的產品或服務。例如,可以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手工藝品、文化禮品、鄉村美食等,或者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創旅游線路,讓游客在欣賞鄉村美景的同時感受到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四是加強對鄉村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可以通過各種媒體渠道,如網絡、電視、廣播、雜志等,宣傳和推廣鄉村文化。
2.3 夯實鄉村文化振興主體根基
鄉村文化振興關鍵在人,重心在人才。改革開放以來,鄉村人口流失、人口結構失衡和人口整體素質低下等問題阻礙了鄉村文化建設與發展[15]。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要從內外兩個層面著手,努力夯實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根基。
首先,通過宣傳教育培育在村農民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自覺意識。一是加強文化傳承教育。鄉村文化是鄉村發展的根基,也是農民的精神家園。要大力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讓農民了解鄉村文化的歷史淵源、價值意義,增強農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舉辦文化講座、展覽、演出等活動,讓農民親身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的文化自覺和參與熱情。二是推動村民自治。農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只有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管理者和受益者,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應推動村民自治,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機制,讓農民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共同編制文化發展規劃,作出有效決策,采取高效管理措施,實現鄉村文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三是加強宣傳推廣。通過各種渠道和媒體,宣傳鄉村文化振興的意義和價值,讓農民了解鄉村文化的優勢和潛力,激發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可以鼓勵農民將當地特色文化和傳統融入鄉村文化建設,使鄉村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其次,“筑巢引鳳”吸引外來人才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一是優化鄉村環境,提高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完善基礎設施,為人才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營造宜居的生活環境。二是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資源,擴大人才發揮自身才能的空間。例如,提供培訓和指導,提升人才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提供創業扶持,幫助人才在鄉村做出一番事業;提供就業機會,幫助人才在鄉村找到穩定的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務和發展環境。例如,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鼓勵人才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潛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動機制,讓人才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制度,為人才提供穩定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
3 結語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振興不僅是推動鄉村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更是增強農民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新的時代背景下,建設文化強國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要在推動農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生命力、夯實鄉村文化振興主體根基三個方面精準施策,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豐富多樣的路徑選擇。當前,應進一步借助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揮國家、社會、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群體的作用,共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22-10-26(1).
[2] 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N].人民日報,2022-04-01(01).
[3] 陳波.公共文化空間弱化:鄉村文化振興的“軟肋”[J].人民論壇,2018(21):125-127.
[4] 習近平.論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406.
[5] 朱啟臻,馬騰宇.正確處理鄉村文化建設的兩個關系[J].中國農業信息,2012(9):39-41.
[6] 趙霞.傳統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與價值重建[J].中國農村觀察,2011(3):80-86.
[7] 卜艷芳.農村文化資源傳承的人才培養[J].農業經濟,2021(10):100-101.
[8]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國家統計局,(2024-02-29)[2024-04-10].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
html.
[9] 吳禮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困境及成因分析[J].社會科學動態,2021(10):40-42.
[10] 葉鵬飛.秩序與活力:鄉村文化治理的問題與反思[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69-79.
[11] 李重,林中偉.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內涵、基本矛盾與破解之道[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39-48.
[1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1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14] 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鄉村振興的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選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35-136.
[15] 段雨.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多維檢視:價值、困境與路徑[J].圖書館,2024(3):50-56.
作者簡介:葉愛華(1996—),女,貴州貴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全省黨校(行政學院、講師團)系統青年課題“中國共產黨面對的大黨獨有難題及應對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SWDXKTQN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