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奕博 蔡瀟
摘要:目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要部署,為了更好地推動鄉村地區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人文生態在鄉村振興中全面落實。文章針對數字媒體設計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展開研究。方法: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數字化結構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實際的鄉村振興數字媒體設計案例,進一步研究鄉村數字化生態建設的未來發展變化,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結果:數字媒體設計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應用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態等多個方向。在政治方面,依托大數據與云計算,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大幅提升了政務服務功能和治理效能;在經濟方面,數字媒體設計為鄉村帶去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了農民的幸福感;在文化及生態方面,挖掘鄉村地區傳統民族文化新的活力,并為其注入新的內涵,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從而推動鄉村生態文化建設。結論: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數字媒體設計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可以促進農村全方位、多層次發展,推進鄉村文化傳播與生態建設,從而促進農村在經濟、民生、治理、生態、文明等方面全面現代化,并為面向數字媒介時代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數字媒體設計;鄉村振興;數字化;技術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3
0 引言
人類個體的存在和社會的構成及發展依賴無處不在的信息,承載信息的載體即媒介,從巖石、甲骨到計算機,載體的進化展現了技術的進化,也推動了時代的演變。5G技術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將為大數據、云計算、萬物互聯提供可能,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個性化體驗。同時,這種人與物、物與物、所有單元互相聯系的鏈接應用模式,讓用戶定位不再局限于一般信息接收者,而是演變成沉浸體驗者,這種信息媒介的變化實際上就是技術環境的進化。這不僅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更是從整個現代人類生活所依賴的技術生態角度出發,而設計的意義就是為這個新的技術時代賦予軀殼,正如歷史上那些偉大的設計運動,從工藝美術到包豪斯、從現代主義到流線型,伴隨兩次工業革命以及人類科技的跨時代進步,為新的技術時代規劃未來,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也正是在為數字技術時代做同樣的事。隨著5G技術走向實際運用,數字技術環境逐步成熟,在這個大背景下,利用跨時代的數字技術特性能為解決困擾中國千年的農村問題提供新的思路。過去,新興技術在農業領域的落地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單一角度。然而,數字技術環境是一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宏觀技術環境,是人們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這不是簡單的幾個要素相加,而是復雜的體系。要使農業、農村建設在整體上朝數字化未來看齊,就必須推進數字媒體設計在整個農村生態的深入應用。
1 鄉村振興戰略的數字化解構
鄉村振興的數字化解構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分析:農民和農村。要讓農民富起來,要讓農村強起來。在農民方面,關乎農民收入的核心問題之一便是土地制度——土地承包責任制。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在農業土地分配上出現了三種權利,即歸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歸原農戶的承包權以及歸實際經營者的經營權,土地制度的改革為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方面,通過土地的流轉和集中利用,可以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另一方面,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也需要多元化的經營主體和經營模式,而“三權分置”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如此一來,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就有了基礎,規模經濟的形成大幅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產出,并且抗風險能力也大大增強了。
從農村角度來看,當前農村行政管理問題龐雜,上級政策落實難,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也多有差異,龐大的信息量難以匯總。但5G技術使農村管理信息化、數字化、可視化成為可能,用數字技術手段解決政策落實、鄉村基礎設施、服務平臺建設、鄉村新型治理體系建設等問題成為可能。從我國的經濟構成和實際狀況出發,對農民來說,單純從事第一、第二產業的經濟收入很難超過外出務工,這必然造成農村“空心化”,發展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也就是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而基于信息技術,且具有極強沉浸感的數字媒體娛樂服務產品潛力巨大,不難窺見元宇宙的第三產業服務屬性及其在鄉村地區文化旅游建設方面的能量。
2 數字媒體設計在鄉村振興中應用的意義
2.1 經濟意義
一般而言,經濟學關注生產端與財富創造,很少關注使用者,而設計關注的是使用者的情況,二者很難互相理解。同時,傳統經濟學更傾向于數學體系,也就是金融、虛擬經濟[1],而設計在實體經濟中的價值往往被忽視。設計的內容不限于外形,現代工業設計包含工程技術、人機工學等多種因素,從這個角度看,設計在使用端可以創造思維方式、文化、環境,從而比短期盈利產生更久遠的效果,更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從各種新興經濟學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挑戰來看,設計也為傳統靜態的完全競爭環境引入變量,最終受惠的是使用者。具體來看,數字媒體設計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應用,改變了過去過度關注宏觀角度的生產端、勞動與資本的構成比例、數字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情況等問題,更關注使用端的情況,這不僅改變了農村生活的質量和面貌,還為一潭死水的完全競爭引入了以創新為代表的差異化變量,并且這種變量的效果在數字媒體時代產生的效力是無可估量的。例如,數字媒體設計可以通過創新的手法,將鄉村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等資源進行整合與包裝,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這有助于吸引游客,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為鄉村地區帶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2.2 文化及生態意義
數字媒體對文化傳播的效力不言而喻,依托其強沉浸感、強互動感、強黏性以及對巨量信息統一管理的能力,有利于扭轉鄉村地區區域文化雜亂、零碎的局面。依托新型融媒體傳播手段,不僅能挖掘鄉村地區傳統民族文化新的活力,為其注入新的內涵,挽救已成頹勢的傳統習俗,更能為地處偏遠、資源分配不足的地區提供了解世界文明的機會。
3 數字媒體設計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實踐
3.1 鄉村振興數字產品案例分析
在解決農民經濟問題的實用性移動端應用中,諸如“一畝田”這樣的購物類APP已經有很高的成熟度,其為農業領域的“后勤保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案例,是一個面向農民的“淘寶”購物平臺,為農民購買原料和銷售農產品提供了優秀的平臺。其利用雙模塊化結構設計,將購買和銷售拆分成兩個領域,既解決了操作煩瑣的問題,又實現了在商業領域的功能覆蓋,是將數字媒體設計與農業領域相結合的典型案例。
而在元宇宙雛形的游戲開發上,近年來有不錯宣傳效果的當數以傳播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隱形守護者》交互式電影,其改變了傳統電影“你講我聽”的線性流程訴說方式,讓觀眾自導自演,自己選擇故事情節、行為方式,創造自己的故事。這種沉浸式的方式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內容傳播效果更好,符合數字技術強沉浸感的特征。利用這種形式設計鄉村旅游項目、傳播地區特色文化,是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在鄉村振興領域的良好應用。當前學界對數字技術與鄉村結合的內涵界定主要存在三種觀點,參見岑朝陽的《數字鄉村建設研究:內涵、途徑及意義》[2],包括公共行政機構、國家政府機關出資,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融入農村的“數字鄉村結合說”;在保證鄉村原本面貌的同時,進行部分數字化形式改造的“數字鄉村改造說”;將數字鄉村視為一個一體化、綜合化全局改變的“數字鄉村應用說”。無論是從馬克思哲學聯系的觀點還是麥克盧漢媒介環境[3]的觀點來看,都不能將數字化作為單獨的要素插入鄉村振興全局規劃中,這不是一個積木式的模塊化體系,而是一個泥塑式的一體化環境。不論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信息化政務服務、政策治理,還是利用數字化平臺進行“互聯網+”式的傳播改革,都要從全局宏觀角度出發對數字化體系進行生態建設。麥克盧漢將人們所生活的技術環境定義為媒介環境,那么數字媒體設計就是要在鄉村地區利用數字技術創造數字化的媒介環境,為數字技術塑形賦魂,為其創造實用的形象和科學正確的內核。
3.2 數字鄉村生態建設案例分析
數字鄉村生態建設并非智慧城市的復制品,而是要根據中國農村的實際發展狀況,深刻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地推進。數字媒介的無限傳播性和虛擬沉浸性,不僅擴大了受眾的體量,還保證了文化內涵的真實性。
數字媒體設計領域不乏優秀設計作品,如臺州絲路視覺的“最強城市大腦”數字化設計方案,將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的全城管理輔助系統應用于交通領域。教育領域的云課堂、線上圖書館,需要在農村地區鋪設大量的基礎設施,如傳感器、5G信號、全區域光纜等,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方面、一個層次的,需要全局統籌協調,階段性升級,從簡單的鄉村數字移動端應用到沉浸式數字化經濟形式,再到全領域農業化數字化生態改造。如麥克盧漢所說,人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由信息組成的世界,用于信息傳播的媒介、方式、載體成為時代變革的特征。盡管當前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進程緩慢,但隨著5G技術走向實際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將極大地改變農村地區的生活方式。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改變的不僅僅是低層次的衣食住行,農村的教育、醫療、娛樂等活動也將出現巨大變化。各項資源將得到均衡配置,同時會為農村經濟建設創造新的增長點,為農村社會穩定、行政管理提供新的平臺技術范式支持。
3.3 鄉村振興數字生態建設的元宇宙項目開發
當今時代的元宇宙建設是一個復雜而多維度的過程,涉及多個領域和技術,元宇宙建設依賴的一系列前沿技術在如今得到快速發展,包括虛擬現實、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
鄉村元宇宙開發應依托互聯網,最大限度地共享資源,開闊農村地區的視野,設有虛擬AI,可互動,可講解,可與特殊場景物體互動,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可與建筑、NPC觸發交互,獲取信息,并可自由探索,從而建設起一個基于虛擬平臺的文化宣傳平臺。不論是波茲曼所認為的“媒介環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內容”[4],還是麥克盧漢的“人是媒介的延伸”理論,都可將其視為社會主義在虛擬現實宣傳領域的一個實驗,在農村地區建設虛擬現實場景的試點,從而在未來充分利用新型傳播媒介在交互性上的升級,帶給受眾沉浸式體驗。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創造一個獨立于現實的共產主義虛擬世界,當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時,體驗紅色理想下的共產主義世界,完成馬克思主義的傳達,將成為一種可能。從長期發展來看,未來學家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中提出了六大紀元[5],其筆下的奇點時代某些特征正與共產主義不謀而合,在這個時代,人類將迎來科技與社會的巨大變革,而這種變革將深刻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組織形式。進入這個時代的主要理論與技術支持正是數字媒體領域的“加速回歸定律”以及人工智能、機械義體、納米技術等,同時按照其時間線來看,我們正處于2045年奇點到來之前,第四紀元(技術紀元)與第五紀元交匯的關鍵時代。數字媒體設計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應用不僅關系到當代農村地區發展,還關系到未來前進的路徑,關系到我們能否站在時代的前端。
4 結語
當前人們正處于2045年奇點到來之前的關鍵時代,數字媒體設計在鄉村振興領域的應用關系到未來前進的路徑。5G技術為農業農村建設提供了新思路,將其與數字媒體設計相結合,不僅可以為鄉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經濟增長點,還可以為鄉村文化和生態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尤其在元宇宙概念的引領下,數字媒體設計將為鄉村提供全新的數字化體驗與服務模式,推動鄉村向數字化邁進,為鄉村振興注入無限的創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約翰·赫斯科特.設計與價值創造[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148-172.
[2] 岑朝陽.數字鄉村建設研究:內涵、途徑及意義[J].鄉村科技,2022,13(1):6-8.
[3]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45-158.
[4]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18-25.
[5] 庫茲韋爾.奇點臨近[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5-10.
作者簡介:曾奕博(1999—),男,山西大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媒與影像數字化。
蔡瀟(1977—),女,上海人,博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電影及影像理論、數字媒體藝術、表演與視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