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蘊秋 莊熙媛 郭婧 季靜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慢綜藝節目的核心特征,探討其在當代綜藝領域的獨特價值,針對慢綜藝目前面臨的發展瓶頸,提出有效的突破策略。方法:通過對國內外慢綜藝節目的案例研究,梳理其節目形態、內容主題和觀眾互動等,剖析慢綜藝區別于快綜藝的鮮明特色。結合內容分析法和產業觀察,評估慢綜藝節目在創新性、差異化以及品牌建設方面的狀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原創性和文化深度的方法。結果:研究發現,慢綜藝節目以其深入生活的真實記錄、注重人文關懷和自然環境保護的節目內容,以及對觀眾情感的細膩觸動,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感官體驗和精神享受。然而,當前慢綜藝節目存在明顯的創新短板,內容同質化嚴重,且在明星效應的驅動下,節目有時過于追求短期效應,忽視了長遠發展應承擔的文化責任。結論:文章建議慢綜藝節目制作方加強內容創新,積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節目形式和主題,同時,深入挖掘和運用中國文化資源,提升節目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此外,制作方還應關注節目對社會價值的傳遞,強化社會責任意識,通過慢綜藝節目傳遞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通過這些綜合策略的實施,慢綜藝節目能夠更好地在綜藝市場中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慢綜藝;綜藝節目;文化;困境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4
2013年,真人秀《爸爸去哪兒》以明星家庭為賣點,融合親子關系和自然文旅,一經播出便火遍全國。隨后國內持續涌現出不同題材的慢綜藝,如《向往的生活》《中餐廳》等。相較于節奏緊湊、情節刺激的快綜藝,慢綜藝緊貼生活、人文與自然,憑借平實的鏡頭語言、本土化的內容呈現、治愈性的嘉賓互動收獲了極高的口碑。觀眾收看慢綜藝節目時能夠獲得精神放松,忘記生活中的焦慮,從而實現由內到外的自我治愈。
1 慢綜藝的特點和價值
從題材角度出發,慢綜藝主要可分為傳統文化類、旅行類、生活體驗類和音樂類[1]。不同題材的慢綜藝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
1.1 慢綜藝的特點
1.1.1 真實的生活記錄
當今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如何在綜藝市場脫穎而出是每一個電視行業工作者亟須思考的問題。觀眾樂于了解明星的生活,圍觀嘉賓的沖突與對抗,探索未知領域的生活體驗。在節目拍攝時,有的制作組會策劃看點,讓嘉賓根據劇本互動以制造噱頭,盲目追求節目的戲劇效果,導致節目喪失真實性。慢綜藝則依托真實生活平穩的基調,自然地引導嘉賓互動?!堕_拍吧》總導演王剛就網友提出的“國內綜藝節目的真實性和創新有多少”的問題作出回應:好的綜藝編劇更像一個大廚,在保證食材原汁原味的同時,通過節目流程的設置,激發人物最真實的情感。
1.1.2 治愈的情感陪伴
慢綜藝采用日?;亩嗄B展現方式,借助治愈系的視聽語言和慢節奏的陪伴氛圍,共同營造強烈的陪伴感,進而達到心靈療愈的目的。觀看慢綜藝時,人們可以暫時忘卻生活的紛擾,與現實世界和解,獲得精神愉悅?!斗N地吧》節目創新采用陪看直播模式,通過日常打卡式直播,實現在線持續陪伴,讓觀眾在娓娓道來的敘述節奏中,欣賞治愈系的田園風光,釋放生活壓力,緩解內心焦慮。同時,沉浸式互動也促使觀眾調動自身感官,逐漸融入節目所營造的親密氛圍,進而建立起一種“準社會交往”的聯系,從而形成情感依賴[2]。
1.1.3 精良的后期制作
互聯網時代,媒體技術不斷進步,電視工作者補充和豐富節目畫面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為強化慢綜藝節目的浪漫與人文氣息,后期制作組會在節目畫面中加入插畫來補充抽象的畫面,幫助觀眾更好地共情嘉賓的心境和所思所感。
1.2 慢綜藝的價值
1.2.1 文化價值
區別于快節奏、強競技的傳統綜藝節目,慢綜藝在娛樂大眾的同時,著重發揮了“文化力”,讓觀眾觀看完節目后有所感悟和收獲。慢綜藝強調真實與自然,通過展現嘉賓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宣揚慢節奏生活美學,提倡一種和諧健康的慢節奏生活態度,鼓勵觀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慢下來的價值和意義。在鄉村體驗類慢綜藝節目中,嘉賓們往往要與村民互動合作,讓觀眾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多樣的生活方式,這能促進城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強觀眾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慢綜藝中,人們得以暫時脫離具有冗雜信息的互聯網環境,回歸質樸純粹的田園生活,收獲情感的平衡與滿足。在一期《向往的生活》中,作家劉震云晚飯后在海灘邊漫步,遇到了一對漁民夫妻。丈夫在深夜只身乘上木船出海捕魚,妻子為丈夫送行并祈禱他平安歸來。劉震云的目光隨著那一人一船漸漸放遠,沉默片刻低聲說道:“他往黑暗中去了?!边@一刻,作家仿佛與他筆下的人物相遇了,文字質樸卻直擊人心。慢綜藝如書信般,將故事娓娓道來,其動人之處在于情感的真實流露。嘉賓互動帶來的人文感悟也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1.2.2 社會價值
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要求綜藝節目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導向,拒絕娛樂至上,充分發揮教育引導作用?!断蛲纳睢泛汀斗N地吧》等鄉村體驗類慢綜藝積極響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聚焦鄉村生活和農業發展,通過呈現農耕勞動、自然景觀、民間習俗和傳統技藝等,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這類節目的出現不僅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新鮮動力,還有效提升了相關政策的普及度和影響力,提高了大眾對鄉村的關注度,推動了鄉村旅游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1.2.3 情感價值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都市生活的面貌發生了巨變。理性思維的盛行和互聯網的發展,讓都市人距離自然的懷抱和詩意的棲息越來越遠,引發了生存焦慮和情感困擾。數字媒介時代,快綜藝追求的是在短時間內為觀眾帶來豐富的感官刺激和信息。與之相反,慢綜藝強調“當下”的情感體驗,這被視為對前現代時間體驗模式的一種回歸,傳遞出獨特的情感符號[3]。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兩者缺一不可。近年來,一系列慢綜藝節目如《你好生活》《種地吧》等,以其濃厚的田園風情,跳脫出都市文明,展現了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狀態。這些節目帶領觀眾通過移情體驗,獲得遠離城市喧囂的精神寄托,建構一個寧靜、舒適的精神家園。
2 慢綜藝發展困境
2.1 創新力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
我國的綜藝節目一直存在創新力不足的問題,許多節目傾向于模仿國外的成功案例,缺乏原創性,甚至出現了抄襲乃至照搬的情況。例如,《中餐廳》被指抄襲韓國綜藝《尹食堂》,《向往的生活》被指模仿《三時三餐》。這幾檔綜藝在節目模式、環節設置,甚至場景布置上都有明顯的相似之處。若長期盲目模仿、引進國外的綜藝節目,不僅會導致綜藝節目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還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要解決創新力不足的問題,節目制作方必須強化原創意識,深入挖掘國內文化資源,開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慢綜藝節目。
在國產慢綜藝領域,出現了“小臺模仿大臺,大臺購買版權”的奇怪現象。這種競品節目間的惡性競爭不僅導致觀眾對節目產生了審美疲勞,還造成大量的影視資源浪費[4]。如果綜藝節目僅僅關注形式與人物設定的相似性,而忽視了內容作為節目的核心競爭優勢,那么這樣的節目很可能缺乏玩法和內容上的創新。如果節目不能有效傳播獨特的中國文化,便難以實現本土化改編,進而難以獲得市場認可。
2.2 節目內容平淡,依賴明星炒作
慢綜藝節目作為一種新興的綜藝類型,近年來在國內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迅速的發展。然而,隨著慢綜藝節目數量的增多,其也逐漸暴露出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慢綜藝節目普遍存在內容單一、形式拖沓、觀眾流失的問題。一方面,慢綜藝節目形式過于簡單,缺乏引人入勝的話題。部分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和話題討論度,追求流量明星帶來的收視紅利,過于注重明星效應和炒作,忽視節目內容的深度和質量。這種過分追求流量的嘉賓選擇策略雖然能在短期內提升節目的關注度,但長遠來看,會損害節目的品牌形象,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除此之外,明星片酬成為綜藝節目的一大負擔。高額的片酬不僅擠壓了節目的制作經費,還限制了節目組在內容創作上的投入,導致犧牲節目質量成為必然選擇,這進一步加劇了綜藝節目的內容平淡和同質化現象。另一方面,受“娛樂至死”理念的影響,有的節目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炒作明星私生活以提升話題度,但這種做法往往不可持續,且容易導致節目內容缺乏深度和內涵,難以引起觀眾共鳴。因此,慢綜藝節目亟須在內容策劃上下功夫,將明星作為節目的一部分,而非節目的主角。要通過深度挖掘和精心制作,創造有思想、有情感、有共鳴的節目內容,以贏得觀眾的廣泛贊譽和喜愛,實現節目的健康發展。
2.3 忽視價值觀傳遞,商業氣息濃厚
部分慢綜藝節目廣告植入過于明顯,商業氣息濃厚。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目的觀賞性和相關價值傳播效果。廣告的過度植入會打斷節目的敘事節奏,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觀眾往往希望通過慢綜藝節目獲得放松和舒適的觀看體驗,廣告的過度植入會打斷節目的敘事節奏,給人不自然之感,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
慢綜藝節目通常以真實、自然為特點,過度的廣告植入會削弱節目的真實性,導致節目內容失去可信度和親切感。觀眾會將節目視為廣告的附屬品,而非獨立的娛樂內容,從而影響節目的口碑和觀眾忠誠度。盡管廣告過度植入不可取,但完全排斥商業元素也并非明智之舉。慢綜藝節目制作方需要在廣告植入與節目內容間尋找平衡點,將商業元素自然巧妙地融入其中,使二者相得益彰。我國慢綜藝節目制作方應注重提升節目內容質量,優化廣告植入方式,平衡商業利益與節目品質之間的關系,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觀看體驗,以滿足觀眾對高質量、有深度節目的需求。
3 慢綜藝的發展建議
3.1 根植中國文化內核,本土化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許多未被充分發掘的優秀元素,這些元素不僅底蘊深厚,還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我國綜藝節目已跨越了單純模仿借鑒他國經驗的階段,如今正邁向獨立創新的新征程。
我們應當努力打造具有鮮明本土化特色的慢綜藝,將傳遞人文內涵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節目制作的核心理念與精髓。內容創作要遵循原創性和創新性的原則,傳播獨具本土特色的內容、文化與情感,從而樹立文化自信,使綜藝節目發揮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并努力推動中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獲得更理想的發展。
與此同時,慢綜藝應深刻洞察現代都市人的心理特征與審美傾向,通過突出核心主題來強化節目特色,從而最大限度地凸顯自身的獨特性。
3.2 傳遞社會價值,深化節目內涵
慢綜藝節目應當力求使每個觀眾都能“觀有所得”。針對節目的內容和品質,可多做加法,著重傳遞時代精神風貌與人文關懷,持續深化和拓寬慢綜藝的內涵,使其更加豐富多彩。采取這樣的方式,旨在拓寬觀眾視野,深化觀眾對節目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延展其認知的深度和廣度。針對節目的節奏和環節設計,可多做減法,追求簡約與真實,回歸生活本質。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一步。慢綜藝若要實現持續發展,必須始終堅守創作初心,確保內容表達與鄉土元素緊密融合,避免商業化因素過度侵入,守護鄉村文化的純粹與真實。
3.3 多平臺聯動,打造傳播矩陣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宣發工作所需的營銷成本與傳播路徑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因此,慢綜藝節目應格外注重多平臺的融合傳播策略,積極擁抱微博、抖音等熱門社交媒體,通過聯合宣傳的方式擴大影響范圍[5]。同時,制作精彩紛呈、趣味盎然的短視頻,以吸引潛在網絡用戶的目光,進一步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通過跨媒體平臺的聯動,促進用戶間的互動、用戶與平臺間的交流以及用戶與節目組之間的聯系,打破時空束縛,激發不同平臺觀眾參與節目互動的熱情和積極性。視頻網站與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聯動相互引流,同時疊加與微博話題的聯動,能形成具有強擴散性、強互動性的傳播矩陣,提升內容傳播價值,增強粉絲對節目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3.4 重視嘉賓選擇,契合節目定位
嘉賓應具備鮮明的個性特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同時有出色的綜藝感,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和關注。以《種地吧》為例,節目采用“去明星化”的策略,邀請眾多演藝圈新人作為嘉賓。這些陌生而年輕的面孔為觀眾帶來了更強的真實感,有助于拉近觀眾與嘉賓間的距離。同時,在嘉賓選擇上,節目組不應局限于影視行業,而應拓寬視野,尋找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例如,《中餐廳》邀請了廚師和演員等具有不同職業背景的嘉賓,讓觀眾能夠看到不同職業嘉賓間的碰撞與交流。這種嘉賓身份的多樣性正是慢綜藝節目的看點,也是其魅力所在。
4 結語
慢綜藝節目以真實的生活記錄、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良的后期制作,為觀眾提供了一種不同于傳統快節奏、高強度綜藝節目的觀看體驗,讓觀眾在愉快的氛圍中放松心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未來發展中,我國慢綜藝節目應堅守獨特的價值和使命,不斷創新節目內容,提升節目質量,以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我國綜藝市場的繁榮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葉歡,王申荃.慢綜藝節目特色與困境分析:以《向往的生活》停播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149-151.
[2] 石竹青,牛海波.加速社會視角下陪伴式慢綜藝的情感紓解策略及價值功能:以慢綜藝節目《種地吧》為例[J].文藝爭鳴,2024(1):175-180.
[3] 潘悅.加速社會中慢綜藝的情感敘事研究[J].視聽,2023(5):104-107.
[4] 蘇丹.慢綜藝發展困境及突破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21(11):130-131.
[5] 張守偉,鄭晨芒.慢綜藝節目形態的創新傳播:以《向往的生活》為例[J].今傳媒,2023,31(8):93-95.
作者簡介:左蘊秋(2003—),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藝術與傳播。
莊熙媛(2002—),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與藝術傳播。
郭婧(2000—),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與藝術傳播。
季靜(1986—),女,江蘇南通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影視藝術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