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爽*,黨秀麗,郭 磊
(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66)
環境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這一大背景下,環境類相關專業的學生,需要通過閱讀英語前沿論文來獲取專業所需的知識,處理科技信息。基于此,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該借助于英語這一工具,結合環境相關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開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加快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1-3]。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現今“互聯網+”不但對經濟領域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而且互聯網風潮對教育技術的革新,對教學理念和教育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互聯網+”教育作為最新的教育模式,其運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將更好地展現豐富的教學內容,提升課堂趣味性。
OBE是成果導向教育的簡稱,是美國學者Spady于1981年在《成果導向教育:爭議與答案》一書中提出的[4]。在教育理念上,OBE秉承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持續改進”的質量理念;在教學實踐上,OBE聚焦于學生受教育后的能力獲得及能力應用的培養模式[5-6]。我國學者于2003年將OBE理念引入國內,2018年“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提出要把“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作為工程教育新理念,成果導向教育成為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7-10]。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可以看出,OBE在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規范的教學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側重于理論研究、線下教學設計,而針對線上線下相混合的課程設計,如何進行過程評價、教學反饋、反思改進的網上教學,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監控線下教學過程,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通過前期教學發現,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教學內容不更新、教學方式傳統、考核方式單一等,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在面對難度較大的專業英語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專業英語相關科技論文中存在較多的專業術語,學生只有掌握這些專業術語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科技文章所表達的含義。
針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授課中存在的問題,為滿足互聯網+背景下國內及國際對環境類專業人才的要求,開展了如下改革措施。
利用雨課堂從課前知識預習、課中隨堂測驗、課后復習拓展三個方面優化教學過程設計。首先,在課前預習環節,將教學資料通過雨課堂平臺進行發布,方便學生提前下載預習。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突出重點與難點。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多項功能,例如圖片展示、視頻播放、動畫演示等直觀地向學生進行講解,降低理解難度,提高教學效率。選取與環境相關的英文短視頻,讓學生在練習英語聽力的同時,回答視頻中的專業問題。最后,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在雨課堂平臺發布相關翻譯材料,檢驗學生的聽課效果。同時發布課程相關閱讀材料,比如在“大氣污染與控制技術”部分授課結束后,選取“溫室效應”“SO2控制技術”等英文材料供學生拓展學習。具體教學設計如圖1。

圖1 基于“互聯網+OBE”理念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教學設計
2.1.1 課前預習雨課件
教師于上課前兩天將教學課件通過雨課堂平臺發布,學生在預習課件過程中對專業詞匯和文章大意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能標記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教學效果將有大幅度提升。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教學工具,將包括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知識點的案例推送到學生手機上。
2.1.2 課前作答雨試卷
學生開展課前預習后,會作答一份針對本次課程的試卷,試題一般由幾個專業詞匯和一個英譯漢的翻譯題組成,以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通過課前測驗,學生關注到特定的學習目標,注意力得以集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測試成績得知學生的預習效果,掌握學生預習時的盲點,確定課堂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和教學知識的側重點。
2.1.3 課堂教學雨課件
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動態變化圖、視頻短片等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讓學生線上觀看如何保護環境、水資源短缺、煙霧產生與消散、微塑料來源及環境歸趨等英語小視頻,使學生能重點了解環境污染過程,掌握環境污染治理措施等重點知識。同時利用課堂隨機提問軟件、線上隨堂測試等手段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能動性。積累課程關聯性資源的獲取途徑或鏈接方法,例如將微信公眾號“Chinadaily雙語新聞”“經濟學人雙語精讀”中的精華文章或視頻分享推薦給學生,不斷擴大教學素材資源的內容來源,逐漸完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課程學習素材資源體系。
2.1.4 課后小結雨課件與雨試卷
教師利用雨課堂設計客觀題或翻譯題推送給學生,并通過手機查看學生的答題參與度、答題進度、每個知識點、題目的統計分析,從中可以知曉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以此判斷學生是否掌握本次學習內容,為后續教學總結與評價提供參考來調整后期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徹底理解知識點并能加以應用。
在學習專業詞匯和術語的基礎上,專業英語課程注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綜合實踐能力。
聽力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影音資料,在課堂上播放與專業內容契合的英文視頻,并設置相關問題,考查學生的聽力水平。例如在講解water pollu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單元時,播放國外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流程的英文視頻,設置專業詞匯或短語填空,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聽力。
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關注本專業相關的前沿熱點研究問題,擴展學生的學術視野,組織學生設計撰寫PPT進行小組匯報,提高學生的文獻查閱、小組合作、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在講解air pollu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查閱國際上關于空氣污染治理的報道和文獻,鼓勵學生制作PPT,并在課堂上進行英文匯報,交流相關的技術流程和專業知識點,督促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查閱和學習,提高專業英語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閱讀和翻譯能力: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對課件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隨機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對于專業詞匯的掌握,考查學生對科技論文中語句的理解和翻譯能力。課后通過雨課堂平臺發布環境相關的英文資料,并設置相關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閱讀及翻譯能力。
寫作能力:學術論文摘要寫作是大學生必備的能力,在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中有相關的要求。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通過實例分析,講解英文摘要的寫作模式、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掌握英文摘要寫作的要點。在課后復習模塊,通過雨課堂給學生布置英文摘要寫作的作業,即給出環境相關的中文摘要,讓學生自主進行英文摘要的寫作,提高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
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以閉卷考試為主,這種考核方式容易形成重理論輕實踐、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現象。根據OBE理念,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采取淡化結果考評、強化過程考核的方式,重視并發揮學生在考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課程考核分為平時考核(50%)和期末考核(50%)兩部分,其中平時考核=線上平時(30%)+線下平時(20%),線上平時=課前預習表現(10%)+課堂測驗(10%)+英文摘要寫作成績(10%),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主動性、對重點詞匯及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聽力能力、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線下平時=PPT匯報成績(20%),主要考核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期末考核(50%)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查學生的閱讀、寫作、翻譯等專業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課程教學需要以“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作為標準,從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等方面不斷探索更新,將專業基礎與國際前沿研究相結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側重平時考核,建立分階段的、多樣化的考核體系,綜合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進一步提高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