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鳳英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教育局教研室

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教育、科技、人才被視為基礎性和戰略性的支柱。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這些領域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特別是到2035 年,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建成教育強國。為此,加快教育強國建設將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育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無疑是高質量教師隊伍,這是實現高質量教育發展的戰略需要。教師隊伍的質量直接關系著教育的質量和人才的能力。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教育強國目標的關鍵。
針對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太原市杏花嶺區教育局扎實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實施,關注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強化育人理念,建立健全多維度、多元化的評價制度,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通過深入探索與實踐,逐步構建“一核四維五重”的立體融合式教師培養模式,形成全過程、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師培養體系。其中,“一核”即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四維”包括校長是提升質量的靈魂、教師是提升質量的關鍵、課堂是提升質量的主陣地、管理是提升質量的保障;“五重”則強調集體備課、教學分析、管理效能、習慣養成和精準培訓。這些經驗為區域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教育是國之大計,教師是教育之本。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石。為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學習力、研究力、實踐力和創新力。
教師專業素養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要素。為了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杏花嶺區教育局立足區域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優質師資的力量,構建區、校兩級的“三三三”教研體系:三級梯隊——引領型教師、專業型教師、成長型教師;三級聯動——高校專家、省市名師、學科專家;三級建設——區級,各學科教研活動橫向聯動平臺全面展開。開學前教材輔導、定期開展主題教研活動,平時教學實踐隨時跟進指導,成為聯結全新的教育理念與一線教師課堂教學的“關鍵樞紐”;大學區縱向聯動平臺有效推進大學區間交流展示、大學區內校際互動研討、校際校本教研,實現多維多向教研活動。校級,各級教研部門均有明確的工作職能,學校教研室主任也是兼職教研員,承擔相應的崗位職責。“三三三”教研體系使活動有層次、人人有定位,也使日常教研各有側重,有的放矢,初步形成以學區“工作制度化、發展網絡化、師資優質化、活動一體化、教研整體化”為主體的大學區教科研管理模式。在實踐中形成“兩線—四同—一論”的教研運行模式:“兩線”即線下主題長教研與線上即時短教研相結合;“四同”即同步管理、同課多研、同伴互助、同步提升;“一論”指結論,系列化教研活動結束,或建構一種模式,或形成一種體系,或達成一個共識。為保證教師的成長培養與教學一線工作結合得更加緊密,使教師培養能夠在情境中、場域中自然真實地發生,2023 年杏花嶺區教育局開始探索基于情境的主題式教研,力求在創新教研機制、優化教研方式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助力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育教學研究是推動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為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不斷破解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難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按照《杏花嶺區落實深化省校合作的工作方案》,教育局制定了三年精準培訓方案和計劃,全面實施教育系統干部、教研員、教師系統化研修培訓項目。依托國內知名師范類高校,制定《杏花嶺區教育系統干部教師專業提升精準培訓項目》方案;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建立教師教學實踐基地,開展師德師風、政策解讀、作業設計、思政課建設、幼小銜接等十個專題的培訓;依托華東師范大學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開展教師大單元課程與教學創新素養提升及成果轉化項目學習;依托陜西師范大學建立“雙名工程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名師名校長領航工程”,面向骨干教師和學校干部開展教學能力和管理專業能力專題培訓;依托山西師范大學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基地等,為全區教師隊伍的補充建立資源。這些項目全面提升了教研隊伍的課程領導力、專業判斷力、實踐研究力、自我發展力。在精準培訓項目中,教育局以課堂教學創新為“突破口”,在小學大單元教學、初中“354 智慧高效課堂”建設領域深耕細作,致力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的實力。小學從2021 年開始進行大單元教學的探索和嘗試,經過反復的研究與實踐,以2022 版新課標的出臺為契機深入開展研究,組織安排教研員及大學區組長校教學領導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進行為期一周的理論學習和入校實踐,研發大單元學歷案模板,突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為中心,以任務為載體,以活動為主線,以評價為保障的“教—學—評”一體化建構理念;積極開展大單元論文大賽、大單元教師說課大賽等賽事活動,以賽促研,推動課堂教學變革,促進教師專業提升。
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辦學質量。杏花嶺區教育局特別注重教師梯隊建設,多措并舉,階段推進,再以個體帶動群體,實現科研型教師專業發展的梯隊建設和提升。
杏花嶺區教育局多年來致力為一線教師提供成長與展示的平臺,通過競賽的方式推動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進而促進全區教師專業發展。如“杏花新蕾杯”臨聘教師比賽、“成長杯”35歲以下教師競賽、“敬業杯”45歲以下教師競賽以及“升華杯”45 歲以上教師競賽等,旨在激發教師們的教學熱情,提升專業能力。此外,“金鑰匙賽”“標兵賽”和“思政能手賽”,省市及全國的各類大賽也為教師的專業提升搭建了平臺,促使廣大教師在不同年齡階段持續發展。
這種以賽促訓、以賽促學的方式,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促進了專業能力的提升。在比賽中,每一位教師都秉持團隊作戰的精神,攜手共進,在區學科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的指導下,教師共同設計課程和教學方案,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在教學研磨中實現共同成長。
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 《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指出 “加快構建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師德師風建設、業務能力建設相互促進的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重師德、鑄師魂、強化教師職業素養,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只有具備高尚師德、堅定師魂和高度職業素養的教師,才能擔當起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為此,杏花嶺區教育局將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作為第一標準,涵養高尚師德,傾力打造一支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不志初心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自2019 年起,杏花嶺區教育局啟動了“杏花嶺區思政課程建設”項目,并制定了《杏花嶺區思政課程建設推進方案》,構建了“政府—教育局—學校”三級縱向管理體制和“教育局—領航校—推進校”三級縱向推進體系。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構建了“一核五維”的思政育人平臺,推動“教室里的思政課”“行走中的思政課”“舞臺上的思政課”三種實踐形式。回歸基礎教育普適與樸素的品質,遵循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形成思政課程的鮮明立場與整體框架,以主題思政課為研究基礎、學科思政課為研究重點、活動思政課為有效補充,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滲透到各個學段、各個學科,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積極研究教學內容中隱含的思政要素,挖掘學科思政點及其在教學中的嵌入時機和方法,力求“小切口、大主題”“小載體、大教育”,提升教師思政教育意識、資源開發能力。以集體備課為研究抓手、思政辯論賽為創新點,形成主題思政課與學科思政課、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雙線并進”的思政教育思路。全方位、全員、全程育人,展現思政教育新格局,使杏花嶺區思政教育呈現力度大、氛圍濃、范圍廣、效果好的特點。
杏花嶺區教育局高度重視校長、書記師德師風建設,積極推進相關思政課實施,構建完善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區域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已組建《師德檔案》,全體教職員工簽署“師德承諾書”及“雙減”工作承諾書,嚴格執行“負面清單”制度,并確定10 所師德師風試點學校。全區教育系統實施師德師風全員培訓,已成功舉辦三屆杏花“四有好老師”評選表彰活動,通過“杏花教育”平臺廣泛宣傳模范事跡,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激發教師職業榮譽感,并以此為契機,在區內大力弘揚師德精神,增強教師職業意愿與自豪感,激勵教師創新開拓、積極進取,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教育事業和個人成長與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家長需求和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高度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為此,杏花嶺區教育局連續三年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年度重點工作項目,并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堅實后盾。
在此基礎上,杏花嶺區教育局結合實際,以創新思維推動德育體系建設,提出“潤心”德育理念。這一理念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質,使心育工作更具特色。聚焦班級管理,體驗科學的管理教育藝術,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聚焦職業倦怠,幫助教師舒緩工作壓力,領悟教育真諦,提升職業幸福感,為更好地讓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近年來,杏花嶺區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師交流模式,逐步構建“雙向交流、名校引領、團隊幫扶”的策略,建立校際結對交流與幫扶的紐帶。通過校際資源共享、文化共建,推動各學校實現均衡和跨越式發展。我們持續優化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制度,支持農村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與管理,有效改善農村薄弱學校及薄弱學科現狀,為縮小城鄉差距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在遵循“政策引導、整體統籌、行政推動、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的原則下,我們將學校崗位設置與核編定員、教師隊伍調整與學科建設、教師職稱評聘、教師評優評先、教師培訓提升相結合,實現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學校與薄弱學校的資源互動。
通過雙向互動、團隊行動、整體推動、城鄉聯動,我們構建了多個互動發展合作體,在課程改革、教學管理、課堂教學、資源共享、校本研訓、教育科研等領域形成合作互動互助的集約發展團隊,實現互利共贏。
自2016 年起,杏花嶺區教育局充分挖掘和利用名特優教師這一寶貴資源,積極設立19 個名師工作室。這些工作室的設立,旨在通過名教師的引領和指導,提升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為了讓更多教師受益,這些工作室均設在薄弱學校,以便輻射和帶動周邊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學校。名師工作室的設立,通過定點幫扶的方式,有效緩解了薄弱學校在教研力量、專業指導與引領方面的不足。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還推動了站點校教師素養的整體提高,使校與校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逐步縮小。
同時,這些工作室還充當教師成長共同體的角色,每個工作室都吸納4~5 位學科骨干教師。在這樣的團隊中,教師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促進了他們的迅速成長。這種團隊協作的方式,讓教師不僅在教育教學方面得到提升,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實現了帶動一門學科、引領一個團隊、輻射一個區域、產生一批成果的良好效應。近幾年來,有11 位教師的課堂教學入圍教育部基礎教育精品課;20 多位教師參加不同類型的國家級比賽榮獲一等獎,佳績頻傳,碩果累累。
創立特色學科站點,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關鍵行動之一,它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在杏花嶺區創建特色學科站點學校,不僅是一項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更是塑造區域基礎教育優質品牌,推動小學特色教育發展,助力教師成長為專家型人才的戰略路徑。
自2022 年起,杏花嶺區教育局開展了連續兩屆的“特色站點校”申報評選活動,共有21 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站點校脫穎而出。這些特色學科站點校的評選,旨在通過舉辦“優勢特色學科站點校”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優勢特色學科的輻射和示范作用。在評選活動的推動下,學科站點校的優勢特色學科得以充分發揮,并通過學科示范和片區聯動的方式,幫助教師實現同伴互助式成長,讓教師在相互學習和交流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此外,特色站點校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也對其他學校和教師產生積極影響。他們可以借鑒和學習成功的教學經驗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
杏花嶺區教研科研管理平臺于2021年10月創建對接使用,它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對學校、教師的教科研工作進行模型量化,為學校和教師提供教程管理、課堂教學、科研工作的管理平臺,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匯聚學區優質的教學資源,使教師可以方便地獲取各種課件、教案和作業,此外,數字化平臺還為教師提供了專業發展的機會。智慧教育平臺打破了時空、區域條件的限制,使教師可以接觸到各種學習資源,包括課程、講座和培訓等。這些資源幫助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提升教學技能,更好地服務學生,從而積極打造數字化教學新樣態,為推動教師專業化成長發揮巨大作用。
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完整規范的體系和具體明確的指標,兼具發展性。《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指出,鼓勵支持各地創新考核評價,深化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綜合改革,提高教師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水平。杏花嶺區教育局立足立德樹人,依托數據化管理思維,強化過程性評價,探索增值發展,建立高效合理的組織制度,激發教師能動性和創造潛能,推動教師評價機制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發展。
教師管理動態考核,實行師德師風分級考評:一是自我評價,通過考核指標對照反思,引導教師強化自我認識;二是同組互評,在集體發展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三是學生評價,激勵教師不斷完善自我;四是家長評價,根據評議滿意度提出整改意見;五是學校評價,采取考評投票方式,根據考核標準進行投票推選,對教師的操守進行整體評價,做到公平公正。
通過對學校教師隊伍評價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將師德考核、學情監測、能力素養作為常態化監測指標,建立高效合理的組織制度,激發教師能動性和創造潛能,推動教師評價機制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同時注意結合區域教育發展具體情況,根據反饋信息尋找差距,持續跟進,進一步完善發展評價結果運用,以評促創,充分發揮評價對教師隊伍素質提升的作用。
通過學情診斷、問卷調查、學生和家長訪談等多種形式采集相關信息,將采集的信息作為評價教師的依據,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發揮教師是自身專業成長第一責任人的功能,促進教師的自我審視與完善。重視教師榮譽制度建設,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制訂教師發展規劃機制,完善目標激勵機制,將教師的教科研績效和綜合評價與職稱晉級評優等掛鉤。這種多維度、多元化的教師評價方式,既能培養教師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又能幫助教師發現工作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為更好地服務教師隊伍建設,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對照指標體系中微觀層面的考查要點,針對自身師德建設、專業發展規劃制定與實施和綜合育人能力、教學實踐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等專業發展情況,檢視自身的專業發展不足和未來努力方向,利用評價結果精準分析自己的專業發展現狀,對照指標自主設計專業發展的階段性愿景。
在教育強國背景下構建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指標體系只是一個開端,我們的實踐研究還需進一步探索。在下一階段,我們將進一步結合典型省、市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對我區教師隊伍建設情況進行系統梳理,總結教師師德考核制度、教師資源配置、專業素質提升、交流制度、減負提質、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典型經驗,以此為標桿,研發教師螺旋式發展評價量規,進一步豐富指標體系內涵,細化關鍵指標對應的考查要點。
總之,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是我國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緊要任務。杏花嶺區教育局積極通過多層面的推動、多方面的發力、多樣化平臺的成長和多元維度的評價著力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促進教育教學創新,提升區域整體教育水平,為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有效的實踐經驗,為提升我國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不斷做出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