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藍瑩 福建省泉州現代中學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教師要基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對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策略進行完善與創新,借助文言文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詳細言之,就是立足新課程標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時著重抓好三大策略,即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維度劃分,細化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指標內容,完善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結構模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教師要持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充分利用好語文課堂各種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并將文言文教學視為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強有力的抓手。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是一大重點和難點,學生需要清楚明確文言文的主旨與深意,并對文言文觀點進行創新解讀和質疑批判,確保有效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內涵、表層意思與深層意思。此外,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手段是“評價”,關鍵是避免評價標準模糊籠統這一問題。結合現階段有關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課題研究成果,筆者提出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策略,現作如下分析論述。
高中語文部編版教材所編排的文言文意蘊深刻,包含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其豐富性與厚重性不言而喻。新高考要求高中學生可以對文言文觀點進行多元創新解讀,這對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有較大挑戰。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從多個方面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質量,一方面優化教學內容和方式,另一方面通過評價結果反思日常教學,從而持續完善文言文教學過程。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所開展的教學評價活動至關重要,可以對文言文教學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后續的高中文言文教學提供決策依據。詳細言之,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主要是有三方面的顯著意義。
第一,教師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中通過強調不同主體多角度反饋,可確保師生與家長都參與文言文教學評價活動。從學生的角度而言,他們通過參與文言文教學評價活動,可以有效建構起學習與評價的共同體,在持續反思中清楚認識文言文學習與個人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第二,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文言文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這對發展語文核心素養大有裨益。從教師的角度而言,通過科學應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體系,可促進文言文教學理念的革新,高效改進文言文教學方式,便于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的學習與理解,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三,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是一種師生的雙向交流互動與有效對話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創造出更適合于學生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又好又快地學習文言文。與此同時,教師基于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學習水平,可建立多維度的文言文教學評價體系,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高中文言文課程目標與語文核心素養有緊密聯系,主要涉及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均是教師需要著重關注的內容或要素。基于高中文言文課程目標,教師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時關注這四個指標的內容。在文化自信上中,學生需要理解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包括歷史、哲學、道德等方面的價值觀念,能夠欣賞、評價和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并具備對文言文作品進行跨文化比較和對話的能力,理解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語言運用上,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語法和詞匯,能夠準確理解和翻譯古代文言文作品,能夠運用古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備對文言文作品進行獨立分析和解讀的能力,理解作者的用詞、句式和修辭手法。在思維能力上,教師可通過文言文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對文學作品深入思考、發表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運用文言文的語言材料進行創造性思考和表達。在審美創造上,教師可培養學生對文言文作品的審美情趣,欣賞文言文的語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使學生能夠領略古代文言文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趣味,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通過文言文的模仿、創新和表達,學生能夠培養文學創作能力。
教師在構建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體系時,要以事物發展規律及理論為邏輯基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過程到結果,沒有過程,則不會有結果,即使是所得到的結果并不是想要的結果。高中文言文教學結果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避免文言文教學質量不佳,教師要注重文言文教學過程或環節的把控,科學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取得理想結果。與此同時,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評價教學活動,也要評價教學結果,堅持以教學活動評價為主。目前來看,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主要有四大要素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即自我效能感、知識與技能、智力動機、學習興趣,教師若是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四大要素進行科學調控,則有利于確保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處于有效狀態。總而言之,教師要基于事物發展規律及理論,對高中文言文的“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進行重點且系統的評價。
評價高中文言文教學時,教師要確定文言文教學評價維度,并進行維度劃分,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系統性評價。首先,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標準體系可以劃分為文言文“教”的維度、文言文“學”的維度、教學支持輔助系統維度,或者可以直接劃分為文言文教學“過程性”維度和文言文教學“結果性”維度。然后我們再進行評價指標的設定,在文化自信中,可設定學生對古代文化、經典著作的理解程度、自信表達古代文化觀點的能力等指標。在語言運用中,指標可包括語法正確性、詞匯豐富性、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等。在思維能力中,指標可評估學生對文言文邏輯結構的理解程度、對古代文化思想的把握能力、對文言文材料的綜合分析能力等。在審美創造中,指標可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對文言文寫作的創新性和表現力。其次,考慮到高中文言文教學質量受到多種因素的不利影響,所以教師可以劃分“影響因素維度”,評價文言文“教”與“學”這一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以便精準評價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有效性。例如,除了對學生個體表現的評價外,還要考慮影響文言文學習效果的外部因素,如教學資源、家庭環境、學習氛圍等,為教學改進提供參考。最后,在高中文言文教學有效性評價中,“結果性”維度應該足夠厚重與豐富,重點是四個指標內容,即傳統文化底蘊、知識與能力、文言文審美情趣、價值認同感與民族精神。
在部編版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文言文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從理解、語法、背誦、文學常識這四個方面梳理和確定文言文教學評價維度的內容。在“過程性”維度的評價中,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初讀、研讀、品讀這三個環節的學習效果。在初讀環節,教師可以著重評價學生是否掃除閱讀障礙,如有無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實詞、虛詞,與此同時,教師要評價學生是否對燭之武、背景資料、作者這些內容有良好掌握。在研讀環節,教師可以評價學生是否可以有效理解與解讀關鍵句子或段落,重點是燭之武所講的句子。在品讀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燭之武這一人物的形象,要求學生說出燭之武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對學生的品讀能力與深入分析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在“結果性”維度的評價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評價學生是否有良好的價值認同感與批判精神,同時評價學生是否可以用正確的歷史觀評價“燭之武退秦師”這一歷史事件。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過程性”維度與“結果性”維度中,教師要細化和梳理評價指標內容。
在“結果性”維度的指標內容中,教師應著重關注三大指標:一是學生的文言文知識與能力,二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發展及發展程度。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應該評價學生的文言文素養、文言文審美情趣、價值觀標準與情感態度,評價時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如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和做練習題,或者可以測試學生的文言文知識點掌握情況。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一些顯性表現,教師可以將其作為主要表征指標,主要是文言文的學習意愿、學習興趣、學習情緒、學習效能感。在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的觀察與測試,從學生的心理與精神這兩方面入手進行系統性與持續性的評價,從而作出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最為客觀的評價。
在“過程性”維度的指標內容中,教師應著重關注文言文課堂上“教”與“學”的方法,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評價,且由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授課情況進行評價,這一過程中師生要注重溝通交流,共同評價高中文言文教學質量。在教師的“教”這一方面,評價指標主要是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文言文教學目標設計、教的動機與能力、文言文教學策略、文言文素養。在學生的“學”這一方面,評價指標主要是學生的文言文基礎、文言文學習動機、文言文學習策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對評價指標內容進行科學調整,除進行課堂的評價外,還應該在文言文課外輔助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在新課程標準、新高考的雙重背景下,教師要抓住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根本出發點,即學生的高質量學習與師生共同發展。
基于“以生為本”的原則完善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結構模式,教師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文言文素養、價值認同感、文言文審美情趣、民族精神。與此同時,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發揮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文言文教學評價與自我反思,便于學生自主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結構模式中,過程性評價應被視為重點,教師要對過程性評價方式進行完善,除了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還可應用小組評價這一過程性評價方式,即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文言文學習成效的綜合評價,最后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學生通過進行小組評價,通過評價而學會評價,以利于后續在文言文學習中進行更為科學有效的自我評價,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除此之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結構模式的完善過程中,教師要應用好過程性評價工具,主要是過程性評價量表,在編制過程性評價量表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過程是重要的評價指標,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增強過程性評價量表的全面性與公正性。
總之,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文言文教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必須持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在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教師不可忽視或輕視文言文課堂教學評價,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與模式便于教師及時發現文言文教學中的尖銳問題,所以要用好科學有效的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模式與策略。后續,教師還需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著重梳理和細化高中文言文教學評價的維度、指標內容,且教師要在培養核心素養視域下不斷優化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過程與方案,確保每位學生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