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玲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第六實驗小學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如何正確實施教學評價,增進教學實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成為學科教師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學評價形式日漸多元化,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解決。筆者主要研究借助教學評價促進小學音樂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策略,提出通過量表評價、多元評價、檔案評價和成果表現評價等方式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理解能力、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評價量表是評價某一屬性或概念的工具,在教學中較受歡迎,通過評價量表能獲取被評價對象的各種程度信息和具體數量,從而進一步了解被評價對象的主觀感受、意見態度。在小學音樂教學評價中,教師利用量表的方式評價學生,前提是要準確設定適合學生學習的活動,依托活動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具體表現,并在此基礎上以量表來評價學生,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情。例如,在教學《大海》時,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如下學習內容:
內容1:3/4拍的強弱規律是( )
A.強—弱—強 B.弱—強—弱 C.強—弱—強
內容2:你知道要選擇哪一種彈法彈奏和弦1b3嗎?
A.先彈奏1,后彈b3 B.先彈b3,后彈1 C.同時彈奏
內容3:在學習這首歌曲后,你是否能把相關旋律彈出來呢?請向你的家長或朋友演奏。
以上問題結合了學生對拍子感知、和弦彈奏技巧和演奏表現的評價。通過量表的方式,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對《大海》這首歌曲中的掌握情況,并為后續的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此外,也可以圍繞感、聽、想、尋、唱、編方式來制定評價量表,在教學過程中,按照評價量表(見表1)內容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表1
“合作學習”是我國新課程改革以來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和諧、互相幫助的班級學習氛圍中,學生能獲得諸多音樂知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音樂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小組合作模式下的音樂教學中,學生互相交換思想及啟發。在合作學習實踐中,學生不再僅僅是作為獨立的學習者,而是作為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整體。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展示和評價是檢驗合作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展示過程中,學生能從合作學習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發現自己所學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調整。在演示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自評、他評、互評等方法,讓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是常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作出客觀評價,這對課堂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借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來改進教學策略,并以此調整教學計劃,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見,小組互評應該是音樂課堂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例如,在教學德國著名作曲家巴赫創作的《小步舞曲》時,要求學生快速體驗“舞步”,感受作品風格,把握作品調性。在本課延伸環節中,學生將《小步舞曲》與鋼琴版、音樂版本進行比較,感受相同作品在不同表達形式下所產生的不同音響效果,分析鋼琴與小提琴作品展示的不同效果,這樣就能更好地了解作品風格,從而拓寬學生音樂思維。在小組互相評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自己演唱的《小步舞曲》與同伴演唱的《小步舞曲》效果做評價,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音樂學習情況。再如,在教學韻律知識時,以“X XX| XX X| X XX| XX| X—||”為中心,如果只用噠(X)、噠(XX)、噠啊(X—)來進行訓練,很難保證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創編”,用拍手、打舌頭、捻指等各種形式進行編排,并進行示范。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加入同學間的互相評價,如當第一個小組學生演奏時,請另一個小組代表進行點評,促進彼此交流,讓學生在互評中總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吸收對方長處,再進行二次創作,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達到“學有所評”的目標。
在音樂教學中進行自我評價,能進一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進一步認識自己,樹立音樂學習信心,勇于和樂于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成就。對于學生在音樂課上自評,教師不必過于嚴苛,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如此評價的理由即可。
例如,在教學《兩只小象》之后,學生即可做自我評價,如“我可以自然地跟隨老師的步伐學唱歌曲,并且在扮演小象的演唱活動中表現得十分積極”“我能模仿老師的體態動作,對老師展示的教學圖片進行理解,并且高效地記憶歌詞,按照老師的指示創編各種動作,與同伴一起演唱”“我樂于體驗與同伴合作演唱的過程并且積極地參加律動游戲,感受律動的快樂”。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學生能對自身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認知。這不僅能確保學生掌握豐富的音樂學習技巧,也能使學生在今后的音樂學習中變得更主動。同時,在音樂教學中,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后,只要有機會教師都可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使學生能在下一次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不斷地訓練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提高音樂學習質量,加深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評價更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需求,強調多元化、能力導向的評價方法,并倡導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使評價更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然而現行音樂教學評價對學生創新與個性的關注不夠,導致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發展并不平衡。為此,在日后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降低結果性評價,增加過程性評價,在過程中引導學生。
學習檔案袋能清晰地記錄學生所參與的多項活動,將學生學習表現以真實全面的記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學習檔案袋對學生學習成就、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和點滴進步加以記錄,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真實和具有可視化的特點。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若教師能運用檔案袋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可幫助學生在學習音樂時積極地進行自我反思和回顧,有效篩選學習成果,增強學習動機,提高自我評價和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的審美感知及其他音樂核心素養在音樂學習中得到發展。例如,《茉莉花》是我國各個地區廣泛流行的一種民歌。江蘇揚州《茉莉花》由明朝《鮮花調》改編而成,以歌頌茉莉花的方式,將青春之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又表現出少女愛護花的感情和對生命的珍愛之情。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圍繞以下任務進行學習:任務一: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進入音樂學習情境,體驗《茉莉花》這首歌典的風格。任務二:要求學生帶著濃濃的感情唱一首《茉莉花》,表達對茉莉花的珍愛之情。任務三:要求學生以中等速度打拍,以中等速度唱《茉莉花》。任務四:訓練口風琴,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歌唱,其余學生則在自己的位置上表演動作。
由于我國南北地區的地理條件不同,大眾性格和風俗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音樂上就有了不同特色,即南部音樂溫柔婉約,北方音樂熱烈奔放。江南小調是我國民間音樂的一朵奇葩,其抒情、婉轉、細膩、順滑的藝術風格猶如一股清泉,有沁人心扉之感。教師設計評價檔案袋時,可以讓學生對比分析不同版本《茉莉花》的歌曲內容、演唱方法等,學生在學習時能掌握多版本《茉莉花》的演唱方法,具備多元化音樂技能。具體檔案袋內容如下:
檔案袋內容1:通過學習、演唱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歌曲,進一步感受江蘇民歌的風格,對我國民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課下,能自主探究各個地域的民歌風格和學習方法。
檔案袋內容2:學生的演唱是否能夠傳達濃濃的感情,特別是對茉莉花的珍愛之情是否能夠通過聲音表達出來;音準是否準確,音質是否清晰悅耳;發聲是否準確,是否能夠準確理解歌詞;是否能夠準確地掌握歌曲的節奏感,保持穩定的節奏,確保演唱流暢自然;是否能夠巧妙運用一些表演技巧,如抒情的手勢、面部表情等,增強演唱的感染力。
檔案袋內容3:在欣賞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歌曲時,能對其中的風格、情感基調、演唱方法產生全新的認知,讓學生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意識得以提高。
檔案袋內容4:學生可自主運用方言演唱《茉莉花》歌曲,通過展示“方言美”來展現自己對歌曲情感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情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成果評價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加強音樂學習基礎。在音樂教學中,成果評價又被稱為“終結性評價”,是指在完成音樂學習任務或者教學活動之后,對學生學習效果作出的評價。作為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評價方法,對成果評價進行改進意義重大,這需要教師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忽略對學生的成果評價,而是單純圍繞“是否能演唱一首歌曲”“是否能控制歌曲節奏”等進行評價,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所取得的進步。因此,今后教師要注重完善成果評價,針對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各種成果予以關注,并適當進行點評,以助力學生在日后音樂學習中能獲得更多學習成果,促進學生藝術表現能力的發展。
例如,《民族樂器分類(一)》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民族樂器探索之旅中,用擬人的方法,將不同民族樂器形象地分類,如管樂器、弓弦樂器、彈撥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趣味問答、文字標注、視聽結合的方法,將民族樂器的外形、音色、演奏姿勢、經典曲目表演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營造經典曲目表演情景,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并能積極地、快樂地完成音樂學習任務,切實強化藝術表現。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時,就可以結合表2中的內容評價學生是否能應用管樂器、弓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等演奏出經典的曲目,并結合學生的演奏成果作出評價,通過鼓勵和賞識的理念,讓學生堅定學習信心,在課下可以自主復習音樂知識。

表2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對音樂教學進行評價,是一項值得探討的研究課題。作為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從學生角度出發,重視學生學習差異,用心挖掘和愛護每一棵“幼苗”,抓住有利的評價時機,以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