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南川區位于重慶市南部,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門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立體氣候明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6.6 ℃,年均降水量1 185 mm,年均日照時數1 273 h,無霜期308 d,適宜多種水果種植。經過多年的發展,南川區已形成梨、李、藍莓、楊梅、葡萄為重點,以獼猴桃、桃、櫻桃等其他小水果為補充的水果產業格局,其中以藍莓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集群蓬勃發展。介紹南川區特色水果產業發展歷程和現狀,分析面臨的形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水果產業投入不足、品牌化水平不高、冷鏈物流應用程度不高、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提出推進南川區特色水果產業發展的建議:優化產業發展空間,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冷鏈物流建設,強化品牌培育推廣,加強技術隊伍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機械化智能化水平。
關鍵詞 特色水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建議;重慶市南川區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3.045
南川區位于重慶市南部,地處大婁山脈西北側的重慶市南部邊緣,介于東經106°54′~107°27′,北緯28°46′~29°30′,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門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北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既無嚴寒,又無酷暑,四季分明,霜雪稀少,無霜期長,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6.6 ℃,年均降水量1 185 mm,年均日照時數1 273 h,無霜期308 d,相對濕度80%,適宜多種水果種植。南川區水果產業發展良好,2022年全區水果種植面積達0.796萬hm2,總產量8.421萬t,產值達4.735億元。
1" 特色水果產業發展歷程和現狀
1.1" 發展歷程
南川區特色水果品類的變化見證了水果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化,也書寫著社會變遷與發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川區主要在大觀鎮、東城街道、德隆鎮等地發展蘋果,品種為金冠和國光,期間“南川麻蘋”(金冠)曾出口香港,后來被北方蘋果逐步占領市場失去優勢,面積嚴重萎縮。80年代在南城街道、太平鎮、白沙鎮、神童鎮、石蓮鎮等鄉鎮街道發展柑橘,主要品種為無核橘和甜橙,但由于南川區氣候原因,不屬于柑橘優勢區,柑橘品質不佳,逐步被外地柑橘取代;同時在金山鎮、頭渡鎮、石墻鎮等鄉鎮發展李,品種以本地青脆李為主。2000年左右開始在大觀鎮、木涼鎮、河圖鎮、石溪鎮、南城街道等鄉鎮街道發展南方早熟梨,現已成為南川區梨的主要產出地;2010年開始陸續發展獼猴桃、楊梅、葡萄、藍莓等伏淡季水果。自此,南川區優質特色水果產業的發展駛入快車道,這是南川區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效益農業等的建設成果。截至目前,南川區已形成梨、李、藍莓、楊梅、葡萄為重點,以獼猴桃、桃、櫻桃等其他小水果為補充的水果產業格局,其中以藍莓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集群,正搭乘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東風迅速發展。
1.2" 產業現狀
近年來,南川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打造“金佛山藍莓”“金佛山早熟梨”“金山晚熟李”“金佛山楊梅”4個特色水果品種,致力于實施低產果園改造和標準化提升,推進水果產業化肥農藥雙減行動,加快水果產業綠色發展步伐,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2022年南川區水果種植面積達到0.796萬hm2,水果總產量達到8.421萬t,產值4.735億元,在全區34個鄉鎮街道都有分布。品種主要有李、梨、藍莓、桃、葡萄、楊梅、獼猴桃、西瓜、草莓、柑橘等。產品以鮮銷為主,商品率達到70%以上,主要銷往重慶主城及南川周邊區縣。區委、區政府將藍莓產業作為“3+2”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和“一主兩輔”產業之一,建成年處理能力1 000 t精深加工生產線2條,用于生產果汁、果醬、果泥、果酒等產品;建成冷藏量1萬t的冷藏冷凍設施,建成年育苗能力達200萬株的藍莓育苗基地1個,建成了全市規模最大的藍莓生產、加工中心,在全市藍莓產業發展進程中具有先發優勢。
1.2.1" 區域布局
藍莓:主要分布在興隆鎮、大觀鎮、河圖鎮、南平鎮、木涼鎮、南城街道等鄉鎮街道,主要品種有燦爛、綠寶石、珠寶、薄霧、瑞凱1號、藍豐、奧尼爾、萊格西、追雪等。目前已建成藍莓基地740 hm2,年產量2 500 t,產值6 500萬元。
南方早熟梨:主要分布在南城街道、石溪鎮、河圖鎮、福壽鎮、木涼鎮、大觀鎮、騎龍鎮等鄉鎮街道,主要品種有圓黃、翠冠、鄂梨二號、黃花、翠玉等早熟梨品種。主要實施低產改造和品種結構調整,現有面積2 670 hm2,產量3萬t,產值1.5億元。
晚熟李:主要分布在金山鎮、頭渡鎮、德隆鎮、興隆鎮、峰巖鄉、石墻鎮、南平鎮和東城、南城、西城街道辦事處等鄉鎮街道,品種以本地青脆、巫山脆李、蜂糖李、青萘、脆紅、金山晚脆李為主。現有面積2 130 hm2,產量2.2萬t,產值8 600萬元。
楊梅:分布在騎龍鎮,品種為荸薺和東魁,現有面積220 hm2,產量500 t,產值500萬元 。
1.2.2" 經營主體
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目前南川區從事水果種植的新型經營主體有351家,其中企業40家,龍頭企業15家,有3家為國有控股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145家,水果家庭農場166家,1.33 hm2規模以上種植大戶620家,其他種植戶75 000家。新型經營主體種植面積0.24萬hm2,占全區水果總面積的30%以上;產量3.7萬t,占全區水果總產量的44%;產值23 201萬元,占全區水果總產值的49%。
1.2.3" 科技創新
新品種引進:從南川區李種質資源中選育出目前成熟期最晚(9月中下旬成熟)的李新品種金山晚脆,栽培面積達到200 hm2以上。成功引進藍莓新品種四五十個,如南高叢系列、北高叢系列、兔眼系列等,目前還引種了一些屬于專利保護期品種,并不斷進行試驗試種,力爭摸索出適宜南川區種植的藍莓品種配置。南川區成功引進了圓黃、翠冠、雪青、豐水等早熟梨品種,品質較好,市場占有率高,深受消費者喜愛。成功引進了巫山脆李、蜂糖李、五月脆等早中熟李品種,市場反響較好。從浙江成功引進了楊梅新品種荸薺和東魁,還成功引進了陽光玫瑰等葡萄新品種。全區水果優良品種占有率達到85%以上。
栽培方式:1)全基質栽培。改藍莓土壤栽培為全基質栽培。在藍莓上采用高密度全基質標準化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藍莓全基質栽培面積達到413.33 hm2。2)矮化栽培。改喬化栽培為矮化栽培,在梨、李、桃等水果上推廣,矮化栽培面積2 000余hm2。3)避雨栽培。引進推廣避雨栽培技術,在李、櫻桃、藍莓上推廣13.3 hm2。4)改經驗施肥為配方精準施肥。根據果樹葉片營養狀況和土壤肥力狀況開展水果營養診斷,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在梨、李、桃、葡萄、獼猴桃等水果上累計推6 600 hm2以上;在李、葡萄、獼猴桃等水果上推廣營養診斷技術660 hm2以上。
1.2.4" 品牌營銷
目前南川區水果產業中有綠色食品22個,其中葡萄6個,草莓5個,李4個,車厘子4個,獼猴桃1個,脆杮1個,胭脂桃1個。南川區重點打造“金佛山藍莓”“金佛山早熟梨”“金佛山晚熟李”“金佛山楊梅”等品牌,走品牌化營銷之路。正在突破傳統營銷模式,走互聯網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之路,充分利用微信、社群、直播、視頻號、朋友圈等社交零售渠道,提高營銷效率,降低營銷成本。“金佛山藍莓”“金佛山早熟梨”“金佛山晚熟李”“金佛山楊梅”在重慶雙福農貿城通過批發方式銷售到全國各地。南川區主要水果銷售平臺豐必達科技公司、紅曼農業公司等,將梨、桃、李、葡萄、藍莓等特色水果銷往全國各地,2022年水果電商銷售額達1 980余萬元。啟動“藍莓IP”系列項目規劃,推動文化IP“藍莓公社”農文旅融合品牌打造。推進瑞航生物科技公司企業品牌建設,擇優選址開設“莓好生活館”等營銷平臺,嫁接美團優選、每日優鮮、盒馬生鮮等電商平臺,拓寬品牌宣傳、產品銷售渠道,今年在南川城區建設線下“莓好生活館”1家。
1.2.5" 機制模式
南川區現有水果種植基地主要由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企業經營管理。除藍莓主要由龍頭企業經營外,其他李、梨、楊梅、葡萄等主要由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負責經營管理,也有少部分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經營。經營模式以自主經營為主,聯合經營為輔;機制模式有“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等。為逐漸實現特色水果種植規模化、可持續發展,將繼續探索更多的發展機制模式,例如“龍頭企業+農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銀行+擔保”“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做到前端各環節有技術、有人、有資源,后端有資金有保障。
1.2.6" 三產融合
南川區水果正通過“互聯網+”“文化+”“旅游+”“康養+”等方式,實現與二三產業的有效銜接,讓“三產融合”成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發動機”和“助推器”。
通過一系列有效的“三產融合”舉措,南川區正在打造最完整的藍莓產業鏈。按照景區化標準打造藍莓種植基地,建設藍莓精深加工參觀走廊、藍莓科技展廳、藍莓博物館等科普設施,舉辦藍莓文化節,深入拓展基地休閑觀光、體驗采摘、康養功能,促進鄉村旅游、文化旅游、工業旅游、康養旅游發展。
1.2.7" 政策扶持
南川區水果產業發展一直在強基礎、提質量上下功夫,進一步穩定面積、提升檔次。與市級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統防統治、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等項目實施結合,在資金安排上,加大對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適度規模化生產的支持力度。藍莓作為南川區特色水果之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在農業結構調整、培育特色農產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中,市、區兩級對藍莓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重慶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將藍莓作為全市重點特色水果產業之一。《南川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中,區委、區政府將藍莓產業列為全區“3+2”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近期區委、區政府又將藍莓作為南川區農業“一主兩輔”產業之一,產業發展資金、三產融合資金、鄉村振興資金、農業保險等各類項目資金都大力推進藍莓產業的發展。
2" 面臨的形勢及存在的問題
2.1" 面臨的形勢
2.1.1" 交通區位優勢
南川區處于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內,是重慶市4個同城化發展先行區之一,將依托現有高速公路、快速通道、農村四好公路,以及正在建設的渝湘高鐵、規劃建設的市域鐵路、城市快線,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重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要節點,也是川渝兩地東向、南向發展的橋頭堡城市。南川區打造的“4324”交通格局形成后,將使其交通優勢更加凸顯,有利于南川區特色水果復合產業發展和鮮果運輸,更有利于南川區立足重慶市場、開拓我國南方市場甚至東南亞更大的產品市場。
2.1.2" 土壤條件良好
通過土壤分析,南川區土壤多為酸性或微酸性黃壤和紫色土,土壤質地較好,未受到污染,處于潔凈狀態,有利于從源頭上建立好“三品一標”基地,今年擬創建南川藍莓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確保優質農產品品質,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2.1.3" 先發優勢
南川區的藍莓產業發展在全市具有先發優勢,發展水平全市領先。在種植規模上,目前全市大多數區縣均有藍莓種植,總面積約2 140 hm2,而南川區藍莓種植面積為740 hm2,占比超過30%,是全市藍莓種植面積最大的區縣。在產品加工上,目前全市以藍莓體驗采摘、鮮果銷售為主,只有南川區和綦江區建成了加工生產線,生產了藍莓系列加工產品。在龍頭企業培育上,重慶瑞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市最大的藍莓產業化企業。在技術研發上,與重慶食品工業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開展了技術合作,共同研發了藍莓產品加工專用設備和工藝。
2.1.4" 勞動力成本高
水果產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樹體修剪、病蟲害防治、果實采摘等環節均需要大量人力。隨著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和空心化加劇,勞動力越來越少且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給水果高效穩定經營帶來了挑戰。
2.1.5" 用地限制
自開展“保經濟增長、保耕地紅線”行動開始,各級政府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耕地保護的紅線不能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如何在保護耕地的情況下發展特色水果產業也是一項值得探究的課題。
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南川區水果產業發展迅速,成為資本進入的重要領域,許多人紛紛跨界轉入農業領域,盡管大量的資金和人才進入,但仍未能改變現狀,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產能過剩、質量不高。
2.2.1" 水果產業投入不足
近年來,市級支持區縣的產業發展專項切塊資金限制了用途和使用地域,加之南川區財力薄弱,水果產業預算資金少,沒有充足的相關激勵機制,支持力度有限。農業企業、種植戶普遍存在融資渠道偏窄、自身投入不夠、果園改擴建不力、品種更新緩慢等困難,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2.2.2" 品牌化水平不高
品牌化是水果產業發展最大的機遇。對生產端來講,品牌代表高溢價;對流通端來講,品牌代表穩定的采購貨源;對消費端來講,品牌代表優質、安全、健康及美好的生活享受。目前南川區水果品牌價值不明顯,如“金佛山藍莓”“金晚脆李”“金佛山早熟梨”“金佛山楊梅”等品牌打造力度亟需加強。
2.2.3" 冷鏈物流應用程度不高
從整個水果行業來看,冷鏈物流應用程度較低,有的甚至全程無冷鏈,導致水果商品性迅速下降、單價大幅降低的現象時常出現,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體驗感和生產者的利潤水平。
2.2.4" 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目前,南川區農業農村委下屬事業單位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心負責全區茶葉、中藥材、蔬菜、水果、花卉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和技術指導,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各鄉鎮(街道)基本沒有水果專業技術人員,多數靠經驗開展技術服務,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3nbsp; 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對策建議
3.1" 工作思路
以藍莓、梨、李、桃、獼猴桃、楊梅、葡萄等伏淡季水果為重點,按照春觀花、夏嘗果的思路,實施水果提質增效、“三品一標”示范園建設和水果營養診斷技術三項工程,良種普及率、生產標準化率、產品優質率顯著提高。重點建設以大觀鎮、興隆鎮、河圖鎮、南平鎮、木涼鎮、南城街道等鄉鎮為主的藍莓基地,以石溪鎮、木涼鎮為主的南方早熟梨基地,以金山鎮、頭渡鎮、德隆鎮、三泉鎮、興隆鎮、石墻鎮、峰巖鄉等鄉鎮街道為主的金佛山晚熟李基地,以騎龍鎮為主的楊梅基地。到2025年,伏淡季水果種植面積穩定在6 000 hm2左右,產量達到7.5萬t;成功創建藍莓、南方早熟梨、李、楊梅等“三品一標”示范基地各1個。
3.2" 對策建議
3.2.1" 優化產業發展空間
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引導水果產業節約集約用地。用好“山林”資源,引導產業上山上坡發展,因地制宜盤活用好“四荒”資源、林地等,不與糧爭地,讓荒山變果山。
3.2.2" 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
向上爭取各類資金,積極推進老舊果園升級改造,完善基礎設施設備,推進“三品一標”示范基地創建,提高基地標準化水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逐步做大藍莓產業規模,繼續做強青脆李這個地方特色品種,主推連陰雨寡照區高糖高產、避雨保光照栽培、山地果園小型智能裝備應用、果園套間作糧油、采后商品化處理等技術,加強水果采前各階段的質量監管,推進水果的標準化綠色生產。
3.2.3" 加強冷鏈物流建設
繼續加強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建設,提升產地倉儲保鮮能力,降低水果產后損失,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主體服務帶動能力。
3.2.4" 強化品牌培育推廣
推進水果品牌建設,是引領水果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增強南川區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讓南川區大而美、小而特的特色水果品牌“走出去”,通過網絡媒體進行積極宣傳推介,并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展會比賽。加強產銷對接,因地制宜發展訂單生產,示范推廣“按圖索果”模式,定期監測和發布品種、價格、技術、交易等信息。
3.2.5" 加強技術隊伍建設
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與交流,抓好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抓好技術服務網絡培訓,抓好農業系統干部水果栽培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科技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建成一支懂技術、會管理、擅經營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更好地為水果產業的發展服務。
3.2.6"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進一步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市內外客商投資開發水果產業。1)通過招商引資,建立和完善水果批發市場和農資等專業市場;2)通過招商引資,培育龍頭企業,建立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高科技型現代化水果企業;3)通過招商引資,進一步建立水果產業示范區,逐步促進水果產業向集群化發展,進一步延伸水果產業鏈,提高水果產品附加值和標準化水平。
3.2.7" 提升機械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藍莓全產業鏈智能化進程,盡快實現宜機化改造、機械化作業、系統化管控、數字化運營,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積極發展一批小水果種植,集中建設工廠化育苗設施。支持避雨設施、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基礎設施建設,最大限度發揮水、肥、光照綜合作用,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有效解決落裂果、產量低、土地酸化等問題。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生產管理深度融合,建設數字果園,在有條件的產區示范打造智慧化無人果園。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3-08-21
作者簡介:樊清(1991—),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蔬菜水果栽培技術推廣。E-mail:12277291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