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芳蘭
[摘要]小學生是人們發展的初始階段,是人們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小學生接受行為習慣的教育,不僅是現階段教育的需求,更是小學生未來健康成長的需要。現階段,一些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過于重視文化知識的培養,忽略了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從而影響了小學生行為習慣的有序的培養。因此,本文將從游戲教育、視頻教育、情景教育等方面,探究培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策略,為小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行為習慣;培養;小學生
優秀的行為習慣包含了文明禮儀、講究衛生、注意安全、自尊自愛等方面,是小學生在生活中需要具備的素質。小學生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培養優秀的行為習慣,既能夠提高個人修養,也能夠為未來人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教育手段過于單一,阻礙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發展。因此,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需要利用科學的教育手段,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一、趣味游戲教育,塑造禮儀意識
禮儀是現階段人們在社會中需要具備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禮儀不僅能夠提高個人魅力,塑造優秀的個人品質,還能夠受得別人的關注與贊賞。小學生處于思維意識啟蒙的時期,可塑性強,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塑造禮儀意識,可以促進思維的成長,推動人生的發展。因此,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可以利用趣味游戲的教育方式,塑造小學生良好的禮儀意識。
例如: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時,可以利用“過家家”的趣味游戲教導小學生。即,班主任當媽媽,小學生當哥哥、弟弟等家庭成員進行模擬吃飯的游戲。
媽媽:“吃飯了,孩子們。你是哥哥,去叫一下弟弟吃飯。”
哥哥:“好?!?/p>
弟弟來到飯桌前,媽媽可以說“你雖然是家里最小的人,但是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以后自己來吃飯,就不要讓哥哥叫了。好么?”
媽媽:“記住,在吃飯的時候盡量不要把飯菜掉到桌子上,不能狼吞虎咽的吃飯,不能剩飯哦。你們誰做得好,有獎勵哦?!?/p>
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利用趣味游戲的方式教導小學生餐桌禮儀,既能夠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更容易讓小學生接受餐桌的禮儀,從而有效地塑造小學生的禮儀意識。
二、運用視頻教育,構建衛生意識
衛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保持的行為習慣,科學合理的衛生習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生命的健康,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小學生在行為習慣教育中構建衛生意識,可以增強自身免疫力,使身體健康成長。多媒體教育是利用科技手段結合文化知識的教育手段,能夠增強小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小學生處于懵懂的學習階段,對于衛生知識的學習還處于空白階段。因此,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教育,構建小學生科學合理的衛生意識。
例如: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可以制作有關衛生的卡通視頻及圖片讓小學生觀看。即,班主任可以先制作卡通人物亂吐痰、亂丟垃圾的視頻讓小學生觀看,能夠使小學生認知不衛生的行為方式;班主任可以再制作另一個卡通人物走過亂丟垃圾、亂吐痰的區域后生病打針、輸液的視頻讓小學生觀看,能夠使小學生認知亂丟垃圾、亂吐痰會導致別人生病的嚴重后果,從而可以讓小學生對不衛生的行為產生厭惡的情緒。此外,班主任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尋講衛生的行為并記錄下來,以此能夠使小學生深刻認識到樹立衛生意識的重要性,改變小學生的隨意心理。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利用視頻教育,不僅能夠提升教育質量,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衛生意識,保護小學生的身體健康。
三、創設情景教育,培養安全意識
安全是人們在生活中必然需要具備的意識,嚴謹的安全意識可以防止人們的身心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讓人們穩定成長。小學生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培養安全意識,既是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健康成長的需要。情景教育是利用不同的教育環境教導小學生的教育手段,可以讓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優秀的行為習慣,增強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活力,提高師生的互動性,讓班主任更為科學的教導小學生。因此,班主任在行為習慣教育中可以創設情景教育,培養小學生嚴謹的安全意識。
例如:班主任在學校中可以簡單設計紅綠燈模型、人行道、機動車道、自行車道的區域,教導小學生過馬路的相關安全知識點。即,過馬路使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時必須要走在人行道上,不要在自行車道、機動車道走路;在過馬路時,先看紅綠燈,再看馬路狀況,如有機動車與自行車不守交通規則,立馬停在人行道中。班主任在教導小學生過馬路的安全知識點后,可以引導小學生在校園中模擬紅綠燈的區域實際過馬路,以此不斷增強小學生的安全意識。
總而言之,行為習慣伴隨著人們的一生,優秀的行為習慣能夠使人生愉快、充滿活力。班主任作為小學生的引導者,在培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方能構建出符合小學生發展的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黃艷梅,黃秋蓮,陸慧紅.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J ].清風,2021(22):10.
[2]寇學利,關于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探討[?J ].天津教育,2021(3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