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培云
摘要: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是當前我國小學教育的重大課題。語文是小學教育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它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以及提升學生的基本知識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課改實施大環境下,如何從多角度來把握“教、學、評”三方面的相互聯系,以保證“教、學、評”的協調性和一致性,是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多角度?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評”一致性? 實踐與應用
引言:
在提倡素質教育和有效教學的今天,“教、學、評”一致性得到了廣大學者的普遍重視,它的目標是使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習的評價趨向統一,讓廣大師生對教什么、學什么以及學到什么水平等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形成以目標為中心的三合一教學方式,糾正在以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達到新課改下的教學目的。如何才能把握好小學生的可塑性,從多角度來提升“教、學、評”一致性,是目前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
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語文教學有很大的不同,語文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展開針對性的學習。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水平以及學習方法等,從而制訂出一套實用的教學計劃,合理設計教學目標,以此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通過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可以讓教師對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從而保證“教、學、評”一致性。[1]
比如,在教授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七律·七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等幾篇課文時,教師要按照教材的內容和中心思想,歸納出單元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明確的教學計劃。針對這一單元,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的教學目標:閱讀整篇課文,理解文章的主題,記住這一單元中的生字和生詞;先從文章的閱讀入手,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探究其與本單元的主題關系;通過教師的指導和說明,使學生了解課文的結構特征和寫作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語文技能。通過設計教學目標,能夠增強語文教學的針對性,有助于學生充分把握文章的主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創新教育方式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日益增強,但其語文基礎知識還比較薄弱,同時因年齡小,思維能力還有待提升,使其無法領會文章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教授學生語文基本知識和閱讀技能,又要經常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以此合理地開展教學,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加他們的學習樂趣。[2]
比如,在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中,重點介紹了《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等父愛與母愛的文章。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革新,可以運用以下方法。(一)積極運用各種信息化技術。在學習《慈母情深》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視頻。透過視頻,可以讓學生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對母親的愛和感激之情,進而將課本上的母親與自己母親聯系起來。(二)開展互動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愛不愛自己的母親?請你們說說自己的母親是怎樣關愛自己的”,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就問題開始相互討論,各自描述自己的母親,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制訂量化評價體系
為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教師可以通過量化的評價,對學生學習語文的全過程進行評價。首先,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表現,制訂一套科學、合理的量化評價體系,要確保評價公平公正公開,并將每個評價指標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其次,在確定評價標準之后,就要給學生進行評價。結合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狀況,對其進行評價,確保評價的公平和公正。
例如,在學習《田忌賽馬》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按照語文的課程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一個量化的標準。接著再按照課程的目標,給學生安排課外的學習任務,設定相應的題目,并選擇適當的時機,對他們的學習和領悟水平進行考核,例如,是否明白課文的中心思想;是否掌握了課文的重難點等。最后,再結合學生的學習表現和課后練習題,在評分表格中進行打分,從而達到保持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的目的。
結語
總之,正確地引進和運用“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能夠使小學語文教學得到最優化和革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在新課程要求下,教師應了解“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作用,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從多角度來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創新教育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制訂量化評價體系,從而保證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
參考文獻:
[1]許乒羽.“教學評一體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踐[D].江西小學教育,2020:66-68.
[2]羅婷.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評一體性”的方法[H].小學語文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