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鈺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讀過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它主要講述了師徒四人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其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玄奘。歷史上,玄奘西行只有一人一馬,艱難跋涉十七年,終于取得真經,而他前去的地方就是歷史悠久的古印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解開古代印度深邃、神秘的面紗,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
二、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發展的基本線索,知道種姓制度并了解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識讀地圖《古代印度示意圖》,掌握以圖讀史的方法、培養時空觀念。
3.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欣賞古代印度人民的創造力。
教學難點、重點:種姓制度、佛教
三、新課講授
本課講授將分為三個板塊:文明源頭有共性——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核心文化顯個性——森嚴的等級制度,文化傳播世界性——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一)文明源頭有共性
1.展示古代印度地理位置
教師指導學生識讀教科書第一子目中的古代印度示意圖,在圖中標記位置。
提問:古代的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是同一概念嗎?
學生答后,師總結:古代印度和現在的印度并不是一個概念。古代印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即指圖中的“南亞次大陸”,又稱為“印度半島”。
過渡:古代印度文明最早源于印度河流域,河水泛濫給沿岸的耕地帶來足夠多的淤泥,形成沖擊平原,為農業和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在這片神民的土地上,早期的古代印度文明出現了。
2.古代印度的文明歷程
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公元前前18世紀,以哈拉帕和摩亨達羅位代表的早期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
教師過渡:斗轉星移,逝者如斯,輝煌燦爛的古印度文明已成為過去,但“失落的文明”美麗猶存。后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中斷了。隨著雅利安人的入侵,新的文明開始產生了。
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一個子母的第二、三段思考雅利安人來自哪里?他們進入印度的遷移方向是什么?
預設:雅利安人可能來自中亞,他們進入印度后由西向東從印度河流域遷移到恒河流域,后來在北方陸續建立了一些小國,在孔雀王朝統治下,古印度經濟發達,城市繁榮,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后來遭到外敵入侵。
(二)核心文化顯個性
1.提問:種姓制度是怎樣建立的?
引導學生歸納:雅利安人入侵后,印度內部的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為了維護和鞏固統治秩序,等級的差別就被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四種社會群體被分為四種種姓,種姓制度逐漸形成。
2.種姓制度的內容
印度種姓一覽表,是以人的軀干為框架
小組合作 角色扮演
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先本小組內討論,然后各小組選一個代表發言,向其他小組介紹本等級,包括本等級的名稱,由梵天的哪部分形成、人員構成、權利和義務。
教師點評小組后總結,歸納出種姓制度的特點。
學生預設回答。教師總結:各等級世代相襲,貴賤分明,低等級不得從事高等級職業,不同等級之間不能通婚。
教師解讀:種姓制度是奴隸主維護其特權統治的社會等級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持統治及社會安定,但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一直延續下來,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文化傳播世界性
1.佛教創立
教師過渡:公元前565年,喬達摩悉達多誕生,29歲時他因不滿婆羅門的說教,看破紅塵離家出走,云游四方以尋求人生解脫之路,在菩提樹下靜坐七日,創立了佛教。
提問:閱讀材料,結合佛教教義說一說,佛教為什么能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早期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不拒絕低等級的人入教,教義通俗易懂,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受到低種姓人的支持。佛教主張“忍耐順從”,倡導只有消滅欲望,此生忍耐順從,來生才能達到“極樂世界”,因而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2.佛教的傳播
展示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圖片,中國古代石窟深受印度佛像的影響。
提問:請閱讀教科書并繪制佛教傳入中國路線圖。
教師歸納:公元前3世紀,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向南經過今天的斯里蘭卡,傳到緬甸、泰國等,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四、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但很快中斷了。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建立了新的文明,建立了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社會矛盾激化,喬達摩悉達多在公元前6世紀創立了佛教,佛教逐漸向外傳播,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在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但因地理環境和歷史沿岸的差異,古代亞非文明已經呈現出多樣性的基本特質。
五、教學反思
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教學中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激發學生興趣,方能在引導學生了解古代印度社會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