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積極引進生態觀,讓兒童教育回歸自然”,成為幼兒教育最新的要求。為尊重幼兒,讓教育更加真實、鮮活、豐富的生活中來,我園就《鄉村幼兒園開展生態美工活動的實踐與研究》進行了探索。在創設與實施生態美工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的貼近幼兒生活的生態資源材料,以鄉村幼兒園的本土優勢與生態自然資源結合,為幼兒開展了多形式的美工活動,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美術教育方式,調動了幼兒的審美思維,引導幼兒在充分使用感官的同時進行動手及動腦的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一、利用豐富的鄉土生態資源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大自然中蘊含著寶貴的教育資源,學前階段的幼兒對周圍的事物了解還不夠完善,在此時為幼兒提供與自然結合的鄉土資源材料,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審美水平,同時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另外,利用與大自然貼合的各種鄉土資源材料,還可以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充滿自由與自主性的創作空間,它遵循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助力幼兒在豐富多彩與符合興趣的美術環境中對大自然產生熱愛,讓幼兒在貼近自然的環境中自主探尋、發現與創作。比如開展美工活動時,我們可以讓幼兒在幼兒園與自己周邊生活尋找與收集所有與自然貼合的鄉土資源,包括綠豆、紅豆、沙子、石頭、樹葉、樹枝、花朵等,引導幼兒利用樹枝與石頭進行染色繪畫,利用花朵與樹葉做拓印畫,利用綠豆與紅豆擺放出不同造型的粘貼畫,利用泥巴制作彩泥等。我們還以為幼兒提供室外寫生區,讓幼兒直觀地觀察大自然,并進行創作。在此類型的鄉土資源材料運用中,幫助幼兒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并,使教育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避免作品單一化與局限性。
二、利用貼近生活的鄉土生態資源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陶行知指出:要以幼兒的“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教育。基于此,在鄉土資源材料的利用中,教師要把幼兒的感性經驗與日常生活進行串聯,樹立正確的幼兒生活化美術活動教育價值觀,讓幼兒在材料的提供中懂得美術活動與生活的相互關聯作用,并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隨時隨地發現美術活動教育契機,為幼兒提供鄉土資源類別的美術材料。比如:秋天幼兒采集各種樹葉,在樹葉上涂鴉;收集石頭將其制作成大象、烏龜等動物;讓幼兒小組合作涂鴉,在操場上大膽地用粉筆繪畫、用水槍繪畫;幼兒涂鴉戶外的花盆、裝扮輪胎;在玩沙池塑造各種造型等,創設激發幼兒創作熱情的美工活動,給予幼兒展現自我價值的廣闊空間。
三、利用基于幼兒興趣的鄉土生態資源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傾聽幼兒的所思、所想,讓幼兒在自己感興趣的鄉土資源材料提供中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比如秋天農民伯伯們正在忙著收割,美工區的游戲材料就確定為稻草。教師利用泡泡紙、棉簽、海綿拓印棒、黏土、樹枝、毛根、稻谷、石頭、皺紋紙、毛線、酒瓶等材料與稻草進行結合,讓幼兒們進行大膽玩色,想象添畫。幼兒們自由體驗用繩車繞草繩、編草辮和搓草繩。有的幼兒利用稻草制度了稻草小屋子,有的幼兒將墻面、屋梁、柜面利用起來,做掛飾、稻草畫等。這項活動讓幼兒們體會了鄉土文化、生態文化和稻草文化的精妙,同時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我園在創設與實施生態創意美工活動的時候還設計了“小手拉大手、大帶小、變廢為寶”等活動,希望幼兒能夠在家長以及同伴的影響下,開展有效的創意美工活動,希望幼兒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創造力,同時培養幼兒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的環保意識。總之,我們在“尊重兒童文化,讓每個兒童獲得更好發展”目標的指導下,力求生態式美工教學活動能多方位、多元化地為幼兒創造感知美的環境,多渠道地讓幼兒親身體驗和感受,獨立地進行創新,創造性地表現自己的認識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