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晟,劉海真
(1.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1;2.北京新動力人才創新研究院,北京 100010)
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職業教育人才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應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以廣西為例,廣西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每年統籌近20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2023年,廣西全區職業學校共計309所,在校生達到156萬人,中職專業、高職專科專業、高職本科專業達600多個,實現了專業布局對自治區產業體系的全覆蓋。但研究發現,廣西高職院校中,盡管大部分高校和學生都有職業指導和規劃的意識,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大的效果差異[1]。一方面,廣西高等職業院校存在設置布局不合理、專業設置低水平重復、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不足與過剩并存等問題;另一方面,產業升級轉型、產業規模擴大以及市場潛在需求等因素又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需求,導致廣西的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出現契合度過低的現狀。因此,有必要構建廣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契合度評測體系,以此助力廣西職業教育改革和產業創新發展。
目前學界對職業教育與產業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問題分析,缺少定量研究,如劉志文和張曉晴從共同理論出發重構我國產教融合關系[2],徐小容和楊雨倩從多維嵌合的視角解決產教信息不對稱的困境[3]。此外,研究焦點雖然也針對職業教育人才與產業二者契合度進行展開,但沒有形成完善的供需契合度的框架體系。極少部分學者,會從體系出發,搭建理論框架,如劉曉和錢鑒楠從產業結構、市場需求、產業技術作為邏輯出發點,簡單構建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匹配的理論框架[4]。馮藝等通過對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和供應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構建了專業結構調整關鍵考核指標,提升高職教育人才供應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5]。劉海明和劉志威利用2018—2021年全國30個省的面板數據,建立了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時空變化和影響因素[6]。
現有研究多著重從現狀出發展開問題分析,缺乏對未來的風險預測,即缺乏一個對供需契合度進行有效評測的體系。一個好的評測體系,既可以評估也可以預測,能促進職業教育人才高效供給,更能從產業需求角度對供給側進行糾偏。評測體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動職業教育學科建設,構建一個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契合度的評測體系,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框架,為職業教育人才供需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形成具有廣西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供需的理論支撐范式。通過評測體系的預測以及產教融合的試點創新,為職業學校和企業提供先導性和前瞻性指導,同時為職業教育培養人才提出新思路,為改善產業人才隊伍搭建提出可行的路徑建議,為落實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廣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契合度評價模型構建,首先應將契合度評價標準進行層次化分解,并理清各層次元素之間的邏輯隸屬關系,構建層次結構模型,確定評價指標;然后,按照1-9度標分法,通過專家調研問卷,利用判斷矩陣對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比較,量化得出判斷矩陣,并利用yaahp軟件進行一致性檢驗,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值;對各權重值進行排序,并進行各權值的加權綜合,確定各指標綜合權值,進而得出廣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契合度評價模型的計算表達式;最后確定等級劃分標準,并通過實證分析,驗證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為有效評價廣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契合度,取“契合度”(S)作為評價的目標層;將結構契合度(S1)、市場契合度(S2)、技能契合度(S3)等三個方面,作為評價層次結構的準則層;結構契合度主要包括產業結構(S11)、產業布局(S12)、學科專業(S13)等三個方案要素;市場契合度主要包括產業規模(S21)、產業的市場需求潛力(S22)、人才數量支撐力(S23)、專業相關度(S24)等四個方案要素;技能契合度主要包括體系化產業技術創新(S31)、產業技術引進(S32)、人才質量支撐力(S33)、人才技能梯次(S34)等四個方案要素。
根據評價指標層次結構,按照1-9賦值法,對指標兩兩進行比對,分析重要程度。在行業內選擇20位專家進行評價指標權重的調查問卷,這20位專家均對廣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現狀有著深入的了解。共收回20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為100%。以其中一位專家的結果為例,構建判斷矩陣。
為驗證該專家給出的各判斷矩陣是否符合一致性要求,利用yaahp軟件進行建模,計算各判斷矩陣的一致性CR,結果顯示,S指標兩兩判斷矩陣的CR=0.0089<0.1,S1指標兩兩判斷矩陣的CR=0.0053<0.1,S2指標兩兩判斷矩陣的CR=0.0306<0.1,S3指標兩兩判斷矩陣的CR=0.0128<0.1,即各判斷矩陣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符合要求。
利用yaahp軟件做進一步計算,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值、對目標層的綜合權重值以及權重值排序。如表1所示。

表1 綜合權重表
同樣地,對各專家的問卷進行分析,得到各專家對評價指標的權重建議值,對其求平均后,得到最終的對目標層的綜合權重值,并進行權重值排序,即人才技能梯次、人才質量支撐力、產業規模、產業技術引進、產業結構、學科專業、專業相關度、產業的市場需求潛力、人才數量支撐力、體系化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布局,其對應的權重向量為:
針對每一評價指標,根據廣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具體情況,給出客觀合理的打分,分值為0~10之間的整數,分值越高,代表契合度在該項指標下越好。
按照評價指標權重的排序,對每個指標評分進行相對應的排序,假設各指標評分值以xi表示,由其組成評分向量X。則廣西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契合度綜合得分計算式為:
針對計算所得契合度得分結果,劃分為高度契合、良好契合、一般契合、契合度低等四個等級,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契合度等級劃分表
2.1.1 加強產業結構與學科專業的協調對接
根據廣西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特色,優化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增加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一批新興專業,加快建設一批人才緊缺的專業,改造升級冶金、醫藥、建材、輕紡等領域的一批傳統專業,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
2.1.2 促進產業布局與學校分布的合理匹配
根據廣西“八五六三”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規劃格局,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推動職業教育資源向產業園區和重點行業集聚,打造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立產業與教育研究智庫,構建產業、教育、智庫三位一體融合平臺。同時,加強跨區域協作,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縮小城鄉、區域、校際辦學差距。
2.2.1 提升人才數量支撐力
根據廣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產業規模預測,科學制訂職業教育招生計劃和人才培養規模,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人才需求。同時,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拓寬學生選擇不同教育類型的通道,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影響力。
2.2.2 提高人才質量支撐力
根據廣西產業技術創新需求和人才技能梯次,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標準和評價體系,強化以德為本、以能為要的理念,突出工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素養。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引進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和實訓指導員,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
2.2.3 增強人才專業相關度
根據廣西產業發展動態和市場需求潛力,加強職業教育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習實訓、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有效對接。同時,加強職業教育與行業的廣泛協作,推動行業組織參與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專業認證、技能鑒定等方面的有效協同。
2.3.1 強化體系化產業技術創新
根據廣西產業創新能力和技術引進情況,加強職業教育與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推動職業院校參與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項目和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提升職業院校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同時,加強職業教育與國際組織的廣泛合作,推動職業院校參與國際技術交流和合作項目,提升職業院校國際視野和技術水平。
2.3.2 促進產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
根據廣西面向東盟的開放合作優勢和產業技術需求,加強職業教育與東盟國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推動職業院校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師生交流、學歷互認等活動,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加強職業教育與東盟國家的產業對接合作,推動職業院校參與東盟國家的產業項目和技術轉移,促進產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
2.3.3 提高人才技能梯次培養效率
根據廣西人才結構和人才流動情況,完善職業教育學歷層次和學制結構,推動建立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技工教育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人才梯次培養。同時,完善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推動建立終身學習體系,實現不同階段、不同需求、不同方式的人才終身培養。
在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對接過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確保教育培養的目標與產業的實際需求相匹配。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深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提出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解決策略,以促進職業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更好地滿足相關產業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