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妮
(蘇州城市學院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近年來,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傳統的依賴于物理空間的線下經濟相比,由于網絡和數據空間的優勢,數字經濟顯示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巨大的增長潛力。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商業上的重大變革,催生了商業模式、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和創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些變化也給高等院校商科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思考。
傳統的商科教育已經滯后于數字經濟時代下的人才培養需求。吳巖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要把握好新時代的新趨勢。新商科教育的建設應服務于市場經濟,強調學科教育與服務市場經濟需求的緊密結合。這樣,新商科教育才能應對技術、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2018年提出啟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隨后各大高校逐漸開始圍繞“新商科”的概念、內涵以及實踐途徑等進行廣泛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新商科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新商科是建立在多學科交叉重組的基礎上的[1-2]。一些學者認為新商科的建設離不開思政建設[3]。更多的學者認為新商科的建設關鍵在于商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從高校層面,哈靜認為應用型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必須注重實踐教學[4]。從專業層面,孫玉和史后波從教學觀念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管理彈性化三個方面探索新商科背景下電子商務專業的開放式教學新模式[5]。從課程層面,有學者以銅陵學院《證券投資學》為例,通過在課程中實行因材施教、邀請資深教師與校外專家作為課堂嘉賓、課堂現場與業界校友“云互動”、增設“模擬股份有限公司”創業訓練環節、多元化評價等一系列教學創新方法,對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與實踐。
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商業上的重大變革,催生了商業模式、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和創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些變化也給高等院校商科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思考。學者們從課程、專業、高校等角度探究了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新商科人才培養。孟巍等提出了利用“線上MOOC+異步SPOC”開展電子商務專業數據結構課程教學改革[6]。有學者闡述數字經濟環境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找準定位調整課程體系、結合需求充實課程內涵、注重產教融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以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基于產教融合視角,提出高校國貿專業應從課程體系建設、數字化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數字化能力應用平臺開發以及產教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系統推進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建設。
綜上所述,已有文獻中對新商科人才培養的研究較多。但是針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通過探究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國貿專業的人才培養路徑,以期能夠為數字經濟時代國貿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對策和建議。
傳統的商科教育在完成自身歷史使命的同時,已經不完全適應現代快速發展和變化的社會和商業環境。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國際貿易方式和形態也發生了變化,從而催生了對國貿專業人才的新需求。
在傳統商科教育的框架下,國貿專業以及其他商科專業側重于學習專業知識和培養各領域的專業化人才。然而在數字經濟時代,商科教育的范式發生了變革,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商業環境對國貿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已經不再適應迅速發展的環境。傳統的國貿專業學生需要學習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市場營銷等專業課程。但是蓬勃發展的數字技術帶來了商業環境的巨大變革。學生需要更全面的素質以應對這種變化。不僅需要掌握傳統商科知識和專業知識,還涉及技術、倫理、領導力等多個方面的培養。一方面,國貿專業的學生需要走出傳統的商科框架,積極地學習和掌握新興技術;另一方面,他們需要在傳統商科知識的基礎上,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扎實的專業能力、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充分適應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現代商業環境。
數字經濟本質上是信息技術創新的體現[7]。現在各個國家都視創新為提高競爭力的主要因素。黨的十八大也強調技術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對高等教育而言,創新也是數字經濟時代就業者的核心競爭力。數字經濟不僅帶來了商業模式和商業環境的變革,也推動工作崗位向復雜化、綜合化發展[8]。這種變化不僅對就業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更要求就業者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社會經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的思維方式難以跟上時代潮流的發展。例如,傳統的國貿理論強調商品貿易中,買賣雙方依據自身的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并進行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在大數據時代,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等的興起創新了分工模式和交易方式。這種變化必然要求思維模式的創新。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國貿人才,首先要將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與數字經濟接軌,進一步促進兩者深度融合。
4.1.1 調整課程體系,由“通識+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為模塊化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的核心是課程[9]。大多數高校國貿專業的課程體系仍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專注于培養掌握傳統的國貿理論及國貿實務應用的專業人才。課程體系包括通識和專業兩類課程,其中專業課程又分為基礎和核心課程。這種課程體系呈現細分化、理論課多、學科交叉弱等特點。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這些課程亟須注入“新鮮血液”,對課程體系進行升級改造,突出數字貿易能力、外語能力和數字化實踐能力培養的導向。改造之后的課程體系可分為數理統計模塊、計算機模塊、外語模塊、專業模塊和實踐實訓模塊。比如,計算機模塊開設大數據應用、機器學習等部分計算機專業課程;增加中英文及全英文課堂的覆蓋率,并鼓勵學生選修第二外語;增加實踐性課程的開設以及開課頻率,例如跨境電子商務設計、新媒體營銷等課程。
4.1.2 以課程為紐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培養新時代的國貿人才涉及經濟貿易、計算機、外語、營銷等不同學科的課程。這種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學師資。而在目前單一學科教師的背景下,實施教學難度較大。高校應打破院系之間的學科界限,建設跨學科的教師流動機制。整合現有的教師資源,建立一支跨學科的復合型教學隊伍,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配置不同的教師資源。
4.1.3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強課程的實踐性
人才培養的目的是服務于市場和社會。企業直面市場發展動態和行業需求,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人才要求。高校在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貼合國家和行業的發展動態,更新教學內容,加強校企合作。除了定期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開展有關前沿技術、行業動態、科普等講座,也可以聯合企業進行課程的模塊定制化或圍繞商品的貿易等方面開設項目實踐課程,實現共贏。
國貿專業對經濟貿易的發展動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所以專業教學必須強調以實踐為導向。目前,高校產教融合的模式主要包括產教融合研發、共建、人才培養、項目牽引等[10]。但是往往存在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流于形式,雙方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等現象,歸根結底在于校企雙方沒有在共贏的基礎上形成相互服務的利益共同體機制。因此,要繼續進一步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4.2.1 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專業人才
首先,校企雙方的合作應深入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包括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實訓、創新就業等。現有的校企合作大多僅僅在實訓和就業層面開展,但是培育適應時代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需要高校和企業從多方面共同深入合作。雙方首先應建立“雙主體”的責任機制,從源頭共同把關專業人才的培養。企業向高校傳遞市場發展動態和人才需求,并參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在課程體系中,專業核心課程應實現校企共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應攜手企業共同進行過程化管理和考核。
4.2.2 強化“走出去,引進來”機制,校企合作提升師資水平
“走出去”是指高校教師通過掛職鍛煉等形式參與企業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同時,高校可邀請校外專家定期為教師提供集中培訓學習,進一步更新教師現有知識結構。“引進來”是高校聘請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走入課堂,將最新的產業動態、企業資源、市場人才需求帶入教學。同時,依托于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企業可以定期分批安排在職員工進入高校課堂,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增強個人綜合素質,并反哺企業,形成良性循環。
4.2.3 由企業主導,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當前很多校企合作仍然保持由高校主導,企業象征性參與的局面。這一方面不利于學生實踐教學的展開,另一方面也會造成企業參與熱情不高,敷衍了事。而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深挖雙方利益共同點,探索由企業主導的實踐教學體系。
首先,依托校企合作,共建“校內仿真+校內全真+校外跟崗”的實踐教學體系。校內仿真實訓室主要利用教學實訓模擬軟件進行。學生在完成國貿實務、商務談判等課程的學習后,利用仿真實訓室練習實踐操作。校內全真實訓主要以企業的真實業務為主導,由企業牽頭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員工作為導師,帶領學生開展報關、貿易、貨代等業務的實訓。校外跟崗則是由校企共同安排,分批或選拔學生到企業進行跟崗甚至是定崗實訓。
其次,攜手合作企業,組織專業創新創業賽事,以賽促學。在學生通過實訓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如何進一步促進學生向“會學會用”的狀態轉變,增強對課程和專業的認同感。這時候參與專業競賽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除了組織參與大學生外貿技能大賽、創新創業比賽等,高校可以聯合企業,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需要,設置比賽項目,并將比賽項目融合課程教學和考核中,達到以賽促學的效果。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新變化必將對高校的商科人才培養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對此背景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需求特征進行分析,得出不僅要兼具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貫徹全面發展理論,而且要注重創新思維,堅持創新能力培養。為此,高校必須從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以及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方面改革人才培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