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過程中,企業不但要注重接軌國際,切合全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也要注重結合國情,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共贏
近期,農夫山泉這一中國瓶裝水市場的著名品牌,因一系列涉及產品包裝、品牌定位及危機公關等負面事件影響,面臨口碑下滑、市場份額收縮的困境。作為一家植根于中國本土的優秀企業,農夫山泉品牌的成功崛起,是社會公眾托舉的結果。公眾對品牌寄予厚望和期待,因此企業在面臨產品包裝設計和文化元素爭議時才會引發資本市場波動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切。農夫山泉對品牌形象維護與社會責任履行的缺失,在包裝設計和營銷策略爭議上的處置不當,所引發的信任危機和市場反應,無疑為業界提供了一堂別樣的品牌管理課,也對企業管理者如何平衡好商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的關系提出了考驗。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公眾意識的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顯著增強、民族情懷不斷高漲、消費觀念日趨理性,受社會大環境變化的影響帶動,公眾對一流企業的評判標準也經歷了從單一經濟成就追求向全面多元價值訴求的轉變。從企業的社會價值來看,過去,企業的成功往往以財富積累和規模的擴張為主要衡量標準;現代社會則更多強調企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兼顧好政治和社會責任的履行。這些責任不僅包括保持產品質量的穩定、注重員工權益的保障、提供誠信至上的消費者服務,還包括對環保的關注、對國家利益和經濟發展的貢獻、對社會的關懷和責任等。從消費者的需求關切來看,新時代的消費者不單看重產品的質量、外觀、性價比、售后服務等內在價值,對產品背后展現的企業價值觀、管理理念、健康環境、企業家風格等外在魅力同樣抱有深度的關注和期待。從品牌的形象定位來看,公眾不僅希望品牌在追求產品創新時敏銳洞察和順應把握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趨勢,也希望企業能重視歷史傳承并積極弘揚本土文化,在品牌定位中凸顯中國特色,實現國際化視野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和諧統一。
在農夫山泉的案例中,其東方樹葉和茶π產品因包裝設計涉及文化元素爭議引發消費者對企業品牌形象的廣泛質疑。事實上,近年來因設計符號所引起的輿論爭議,已不是第一次。從江南布衣的“邪典風波”,到李寧服飾的“大佐風波”,這些以中國市場為主陣地的本土企業,均是因經營理念的偏差和社會責任的缺位,在不斷追求利潤和市值的過程中忽視了公眾對本土品牌寄托的深厚民族情感,以及對尊重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普遍訴求,進而引發了強烈的民族情緒和社會討論。
環境在變化,企業也應該適應環境而改變。當下公眾對企業價值認知和社會評價的悄然變化,催發著各類立足中國本土發展的企業順勢而為,在經營策略和品牌價值觀方面作出積極變革。農夫山泉這起輿論風波向我們揭示了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在現代商業競爭中的重要性。在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過程中,企業不但要注重接軌國際,切合全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也要注重結合國情,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共贏。
一是要在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彰顯擔當作為。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企業作為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宏觀愿景轉化為具體行動的微觀主體,在厚植現代化經濟根基、推動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胸懷“國之大者”,強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擔當,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將企業的具體定位和發展使命錨定在服務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諧發展及人民共同富裕的整體視域,體現在主動響應并深度參與國家戰略,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凸顯中國企業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價值。
二是要注重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規范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對國人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具有重大影響。面對近年來國內企業日益凸顯的社會責任治理問題,應不斷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企業經濟行為的規范作用,以糾正資本市場中因過度商業化導致的財富與道德偏離傾向。在全球化進程中,企業應更多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亮點,注重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守護和傳承,在全球多元文化融合中彰顯中華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不斷推動中國企業在踐行國際規則正式制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正式制度共同形成的框架任務中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要注重平衡好商業利益與公眾需求之間的關系。企業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也要正視并順應市場趨勢的變化,重視公眾情緒、情感對品牌形象的影響,持續關注和回應客戶的需求和關切,不斷推動企業從單一追求經濟利益向追求經濟、社會綜合價值最大化轉變。要在創新發展和社會責任的實踐中,積極樹立正面的負責任的企業形象,努力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同和支持,真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教授級高級政工師,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與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聯合培養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