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能做什么,而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去做什么。心比天高,盲目去做什么,往往會付出巨大的代價;而自我認知清晰的企業反而能夠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的第六代孫越王無彊(同強)準備攻打齊國。齊威王知道后派說客出使越國,對無彊說了一些諸如韓、魏、楚等國之間的關系和它們的動向,忽悠他說,韓、魏已牽制了楚,楚國戰線三千多里,一戰必敗。
齊國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于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斗;晉、楚不斗,越國不出兵,這就是知道“兩個五”是多少、卻不知“十”是什么意思了。越王這時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是不想稱王,從小處說是不想稱霸。再說,讎、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分別進獻糧、材了。圖謀稱王不能稱王,還可以稱霸;然而不能稱霸,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所以,懇望攻伐楚國。
于是,越國放棄齊國攻打楚國。楚威王憤怒反擊,大敗越軍。殺死無彊后,楚軍乘勝追擊,除攻克被越國占領的原吳國土地外,還拿下了吳國到浙江的地方。此戰之后,越國分崩離析,20多年后就亡了國(《資治通鑒》以《史記》為藍本,以為此戰越已亡國,疑有誤)。
后人讀到此處,大惑不解。聯晉伐齊是越國最核心的爭霸方針。勾踐為了這個戰略目標,曾把國都北遷至瑯琊(今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這是傳統主流觀點;另一個說法認為瑯琊在江蘇省連云港錦屏山九龍口),北上意圖相當明顯。時為越國最高領導的無彊為什么放棄聯晉攻齊的戰略,突然決定改攻楚國?無他,貪也。
面對“唾手可得”的楚國財富和王霸大業,無彊錯判了敵我實力,背棄了先祖的爭霸戰略,付出了“亡國”的代價。很多成功的企業,在現金流充裕的高光時刻,喜歡大手筆投資未來產業,另行開辟幾條“新賽道”,美其名曰多元化發展。等潮水退去的時候,其主業往往受xhE6ESK1upriijtCiDPWdQ==到很大影響甚至停滯不前,“新賽道”也因試錯成本太高和持續投入不足,最后反而成了負擔和包袱,有的甚至付出了企業破產的代價。近幾年,各路諸侯競相造車,到如今價格戰打響以及面臨持續“燒錢”的無底洞,圍繞著造車的商業故事絡繹不絕。樂視、恒大自不必說,小米的SU7一度遲遲無法定價,原因不用贅述。根據此前小米官方的表態,小米汽車已做好連續虧損5年的準備。那么5年之后呢?或許,成敗是非用不了5年,就會知道結果。
華為是中國企業界的“異類”,“異類”可能恰恰是華為多年成功的特質。1996年,華為只是一個通信設備的小代理商,當時靠代理費賺到了第一桶金。有人建議用這筆錢在深圳買一塊地,多元化發展。但是任正非做了一個決定,錢都用在產品研發上。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戰略選擇。如果當時真的買了地,華為可能就變成一個房地產公司了。
任正非多次強調“堅決不造車”,并且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為”或“HUAWEI”標識。但“堅決不造車”的華為并沒有錯過新能源車的百家爭鳴甚至“七雄爭霸”。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電動車制造商超過487家,截至2023年,仍在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僅剩40余家。有人認為,AITO問界就是華為生態汽車。而這應當歸功于華為多年來堅守的“同心圓”發展戰略,即在華為的核心能力生長點上孵化新業務。華為用了20多年的時間,聚焦網絡通信領域,在網絡通信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于2009年衍生出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后來又發展出云計算、大數據,以及車BU等業務。華為的業務雖然在不斷地多元化,但所有業務的核心能力其實是差不多的,一個是IT,一個是CT,合起來就是華為自己說的ICT(信息與通信技術)。
管理大師——超級暢銷書《基業長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后來和他的團隊又寫了一本超級暢銷書《從優秀到卓越》,書中回答了一個核心問題:從優秀到卓越的永恒規律是什么?柯林斯團隊研究發現,要實現從平庸到偉大的跨越,制定正確的公司戰略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并且將其歸結為刺猬理念。在公司戰略層面,那些對照公司更像狐貍,總想著同時去做很多事情,但由于缺乏一致性和耐性,結果失敗了;而樣板公司更像刺猬,如華為,只知道做一件大事,在這件事情上堅持不懈,結果成功實現了跨越。
看來,一家企業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能做什么,而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去做什么。心比天高,盲目去做什么,往往會付出巨大的代價;而自我認知清晰的企業反而能夠活得更久,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