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采用“重組”方式的公司,未來是否能夠再次獲得上市地位具有不確定性,借殼炒作將被釜底抽薪
3月1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明確加強對重組上市監管力度,進一步削減“殼”價值。同日,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證監會將從嚴監管“借殼上市”,堅決打擊“炒殼”行為。筆者認為,改革重組上市(借殼上市)制度,已勢在必行。
借殼上市是資本市場上的勁爆炒作題材。比如,前陣子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動平臺收到投資者提問,是否涉及“超聚變”借殼上市,有的公司股價出現大幅波動。據悉,“超聚變”是從華為剝離出來獨立運營的服務器企業,頭頂當下最熱門的“華為+算力”光環。
然而,借殼上市(重組上市)可能存在四個方面的副作用。
破壞股市的正常估值體系。“炒殼”可能導致借殼上市的標的股價嚴重脫離基本面,對市場價值投資氛圍造成破壞。股市投資的是預期,只要上市公司存在被借殼預期,股市價格發現功能就很難健全,市場估值體系就可能處于扭曲狀態。借殼上市的存在,提升了殼資源價值,只要公司維持上市地位、不至于被退市,控股股東就可出讓控制權,賣殼套利。
可能造成政府越位。市場經濟本質上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政府可在其中發揮引導性等作用,但要避免越位和過度干預。場外國有企業借殼上市,甚至借民營企業之殼上市,決策者主要是政府部門,一旦過度參與或導致“拉郎配式”借殼上市。
成為內幕交易的重災區。雖然目前已建立重大重組與內幕交易掛鉤機制,發生內幕交易可能影響重大重組進程,然而并非所有主體的內幕交易都會對其重大重組構成重大影響。即便上市公司董監高等重要主體涉嫌內幕交易,他們撤換或退出后,公司重大重組仍可繼續。面對借殼炒作的暴利機會,加之發現和認定內幕交易也有一定概率,重大重組內幕交易案例仍時有發生。
降低退市制度的效力。本來A股市場“出口”就不暢,借殼上市可能加劇這個問題。經過一番借殼上市“操作”后,劣質公司可搖身一變為績優公司,導致退市規定失去效力。
目前股票發行實行注冊制,公司上市標準多元,只要滿足一定條件,登陸資本市場并不困難。企業重組上市,需要滿足的條件基本與IPO一致,因此按照正常邏輯,企業化簡為繁、選擇重組上市并無必要。為防范借殼上市各種弊端,建議進一步完善重組上市制度。
按《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第十三條,上市公司自控制權發生變更之日起三十六個月內,向收購人及其關聯人購買資產,導致上市公司發生購買的資產總額(凈額)占原來上市公司資產總額(凈資產額)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一百以上等根本變化情形的,應履行相關義務和程序;涉及發行股份的,應報經證監會注冊。很顯然,上市公司收購擬借殼資產后是一個全新的企業,是否符合上市條件,不能只考察擬借殼主體歷史情況,還應觀察借殼操作實施后的企業總體情況。
建議上市公司收購資產達到重組上市標準的,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先自動喪失,若要恢復上市地位,須經過不低于一年的重組整合觀察期,再走證交所和證監會的審核注冊程序;整合后的企業必須符合IPO條件,其股份發行或者上市申請,才可予以審核通過和注冊。
如果有了上述規定,采用“重組”方式的公司,未來是否能夠再次獲得上市地位具有不確定性。由此,借殼炒作將被釜底抽薪,這樣可以推動市場完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更好地實現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