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當時的董事會為何注定要失敗?公司治理應面向未來而不是過去,但愿不要浪費一個“好的危機”
良好的治理旨在減少意外,并在意外出現時有效地克服它們。OpenAI最近的危機再次暴露了高速成長的技術企業治理的脆弱性。
許多關于OpenAI危機的評論過度地將問題個人化和兩極化,將參與者定義為人工智能末日論者、加速論者、利他主義者或貪婪的技術資本家。然而,與其相互指責或參與這些情緒化的辯論,不如從一開始就承認,人會因為扮演角色和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在某些時候很出色的人,換一個角色和背景,可能就表現不佳了。
雖然人不可能永遠是善良的,但高效的企業可以通過使用一項關鍵的管理技術——科學治理——激發員工的最大潛力,實現企業的發展。
事實上,企業的重大失敗大都可以追溯到領導者所犯的治理錯誤,或者由于環境變化而突然擴大的未糾正的治理漏洞。OpenAI就是這種情況。畢竟,人們期望一家以“構建造福全人類的人工智能”為使命的公司有更大的韌性。
領導角色沖突與管理薄弱
與上市公司的創始人和所有者相比,私人公司的創始人和所有者在治理中扮演著更為積極的角色。他們設定任務,任命有效的管理者來負責完成這些任務,董事將大部分執行任務委托給高管。
像OpenAI這樣的初創企業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是,主要參與者同時承擔了企業三個關鍵而獨特的領導角色中的多個:創始人/所有者、董事會成員和高管。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公司治理的趨勢是減少主要參與者的多重身份。現在,更多的注意力應放在減少這些多重立場產生的利益沖突,并且堅持參與者能夠有效地理解和履行他們的治理角色。
需要明確的是,呼吁改善公司治理并不意味著停止人工智能創新或增加官僚主義,也不是呼吁人們效仿硅谷“快速行動、打破常規”的做法。
一些人急于指出,OpenAI的危機完全是董事會的錯。然而,董事會只是沒有達到最佳狀態,其經驗和多樣性有限,早些時候失去了三名無法取代的成員;它也缺乏足夠的重量級企業人物,既能理解微軟這個關鍵的合作伙伴,又能管理公司與軟件巨頭的關系。如果董事會的結構更完善一些,董事也許會更早敲響警鐘,選擇辭職或者為創始人提供更好的指導。
董事會因保護企業使命而失敗
一些跡象表明,OpenAI當時的董事會注定要失敗。
首先,獨立董事簽署協議是為了監督一個簡單的非營利組織,而不是不同尋常的公司結構:一個非營利組織中的營利組織,沒有明確的使命、董事會或受托責任。
其次,董事會的三位創始人漸行漸遠,導致其中一位最終通過電話罷免了另外兩位。在這種環境下,董事會沒有發揮調解創始人之間沖突的作用。創始人應該始終發出統一的聲音。優秀的董事會成員不應該選邊站,而應該迫使創始人要么重新團結,要么退出董事會,或者在他們成為企業成功的障礙時,讓他們妥協。董事會中存在意見分歧的創始人,對董事會的有效性幾乎是致命的。
再次,創始人不僅設置了一個糟糕的董事會,而且提供了一份包含一些奇怪條款的章程。例如,有一條條款是,“如果出現一個(與我們)價值觀一致、具有安全意識的AGI項目,且項目進展走在我們前面,我們承諾停止與該項目競爭,并開始協助該項目”。這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商業案例,看看OpenAI如何“幫助”競爭對手,就可知它既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也是一個有投資者的營利性組織。
事實上,沒有一個六人小組能夠擁有足夠豐富的觀點、能力和經驗,來決定像人工智能這樣強大的技術應該以多快、多安全的方式發展,才能“造福全人類”。這些問題應該在行業或政府層面得到解決,而非企業層面。企業無論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在社會中并非扮演這種角色,企業使命必須清楚地反映這一點。
治理應面向未來而不是過去
企業使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科技創新領域的創始人和董事會更重要的工作是,致力于預測快速變化的環境并作出戰略選擇,因為未能跟上變化可能會對企業造成損害。顯然,OpenAI的治理體系不足以適應公司的快速增長和項目的復雜性。
例如,ChatGPT被大規模采用可能是出人意料的,免費提供的成本很高。這一點,再加上對構建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超高成本的不理解,可能使創始人和董事會意識到,沒有任何基金會能夠捐贈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構建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更不用說AGI。
事實上,營利性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的相關利益關系者應該為子公司定義新的使命、價值觀和治理規則,并為其任命一個新的董事會。然而,他們選擇為兩個相互交織的實體保留同一個董事會,擁有相同的使命、價值觀,甚至信托責任。而且董事會沒有任何投資者的席位。
OpenAI的創始人希望保留對這家營利性子公司的直接控制權,其實他們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做到這一點。在公司治理中,總是有多種解決方案。例如,羅伯特·博世基金會(RobertBoschFoundation)依靠博世集團股份的股息為其項目提供資金,并由一個單獨的信托基金管理這些股份的投票權,以防止與博世集團發生沖突。
相比之下,OpenAI的“盈利上限”子公司結構無疑是一個奇怪的選擇——可能是最糟糕的選擇。
永遠不要浪費一個“好的危機”
OpenAI在一個有著許多未知的超高速空間中運作,對一家初創公司來說,它有非常不同尋常的利益相關者網絡。它擁有高薪的專業員工,還有大型企業合作伙伴、致力于人工智能監管的政府,等等。
在初創科技企業的世界里,治理失敗太常見了,OpenAI的危機提供了寶貴的教訓和經驗。
創始人應該記住,良好的治理取決于可靠的“硬件”(結構安排,如股東協議、公司結構和董事會),優秀的“軟件”(清晰公開的流程和有效溝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員”(能夠一起工作、有不同的觀點、沒有過度偏見,能夠勝任自己的所有權和治理角色的人)。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企業,也適用于自治。如果自治是一種選擇,那么良好的治理就是一種要求。
當前的世界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理。人工智能和打造它的強大初創企業也是如此。
作者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決策科學和技術管理學教授,本文來源哈佛商學院,編譯者系王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