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名現象這種“掩耳盜鈴”式的管理動搖了上市公司治理的根基,需采取引入董監高履職資格認證和履職積分機制、打通董監高訴訟退出機制等措施綜合施治
企業掛名董監高現象的危害不小,確有必要加以治理。
掛名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名猶在,不履職。董監高由于職務變動等原因,實際不再按照法律規定及章程約定履職,形成掛名,但公司沒有完成新的董監高補充。這反映出公司內控體系在執行層面出現了重大缺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董監高嚴重不負責,簡單地以已經發生工作變動為由怠于履職、消極履職;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原因,如股東間有糾紛、公司出現經營異常等形成內部決策僵局,導致遲遲不能完成董監高變更的決策。二是,掛名、履職,但履職不獨立,履職過程、結果受公司實際控制人或第三人的幕后操縱。這也反映公司內控體系在執行層面出現重大缺陷。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股東在選定或派出董監高時,更多考慮其資歷、學歷和資源而非專業能力,導致履職人員不具備專業能力。三是,僅掛名,實際由股東、實際控制人或指定的第三人履職。這種掛名從一開始就具有欺騙性,即表面看有人在履職,但實際會造成極大的履職風險。這反映了公司內控體系在設計層面出現重大缺陷,是從認識的源頭對現代公司治理的直接放棄:對現代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使得董監高形同虛設。總體上,導致上述掛名現象的關鍵共性原因是:掛名人員本身的風險意識缺失,認為只要是掛名,就與自身無關。
掛名董監高現象對公司相關方的危害,包括三大方面。
對公司而言,直接違反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導致公司內控體系出現重大缺陷。董事和董事會、監事和監事會的產生,是作為集多元利益相關者于一體的上市公司的必然要求,也是兩權分離模式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董事、監事各負其責,相互制衡。掛名董事、監事,因其履職缺位或職責混同,必然損及上市公司存續的根基,出現內控重大缺陷。
對掛名董監高而言,無法隔離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及風險。在涉及掛名董監高的各類行政、民事、刑事案件中,掛名董監高為了免責,運用的抗辯理由基本為“因為掛名,沒有實際參與經營與決策,對行為的發生沒有主觀故意或過失,所以應該免責”,即認為“不知者不為過”。但實踐中,他們基本未能因此而被免責,原因是“登記的公信力”:既然在法律程序上已登記為董監高,對外就產生法律約束力。因此,當掛名董監高因違反了法律規定的忠實、勤勉義務時,就難逃其責了。
對利益相關方而言,上市公司最大的特點是股權分散,涉及利益相關方主體眾多,如小股東、債權人、員工等。掛名董監高的存在,導致上市公司內控體系出現缺陷,必然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和融資能力,從而影響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影響員工的就業。
掛名現象這種“掩耳盜鈴”式的管理動搖了上市公司治理的根基,需出臺綜合措施予以治理。
一是,引入董監高資格認證。部分掛名是因為董監高不具備專業能力,因此有必要引入董監高的專業資格認證機制,包括基本的專業任職資格,再配合法律規定的董監高任職條件,從源頭保障其任職能力。
二是,引入董監高履職積分機制。掛名現象部分源于董監高的故意不履職。這種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并不總能體現在法律責任的承擔上。可引入董監高的積分機制,建立董監高人員的信用檔案:對于因不履職而對上市公司產生不利影響的,區分不同的情節扣除不同分值的誠信分;當誠信分達不到最低要求時,強制其退出并禁止再入上市公司董監高行列。
三是,打通訴訟退出機制。掛名現象部分是由于公司內部無法完成董監高變更的決議,從而不能順利完成工商變更登記。這種情形下,只能借助訴訟手段進行確認之訴。但目前的訴訟法中并沒有針對這類案件的特別訴訟程序,運用一般的訴訟規定推進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當法院裁決強制變更時,公司若尚不能確定新的董監高,該強制變更便無法執行。因此,打通訴訟退出機制需在特別程序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作者系中聯重科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