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妹
(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中心幼兒園,廣西南寧,53001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讓幼兒理解生活中簡單的數學關系,能用分類、比較、推理等方法探索問題;教師要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發展思維能力。[1]游戲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幼兒的參與度和專注力,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將游戲融入幼兒園數學活動,研發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幼兒園數學活動,是當前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趨勢和發展方向。
然而,幼兒園數學教育在實踐中仍存在以下困難。一是教師對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不明確。部分教師沒有深入理解幼兒數學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標,只按照教材或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教師使用的教材或教學資源沒有明確地闡述教育目標,教育目標與幼兒的實際情況不符,教師缺乏對教育目標的明確認識。二是教師不了解幼兒數學教育應包含的內容體系,無法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和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課程質量不高。三是教學方法機械化,操作材料單一無序,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四是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不完整,導致幼兒沒有充分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五是教師欠缺數學思維,運用的數學語言不規范。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會模仿教師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如果教師表述的內容不準確、不規范,幼兒就會形成錯誤的認知和理解。
鑒于此,本研究以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中心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研發的“樂玩數學”課程為例,探究幼兒園數學游戲化課程的價值及如何將數學知識(如數數、加減法、幾何形狀等)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促進幼兒的數學學習。
游戲化的教學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有助于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游戲活動中,幼兒需要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如排序、比較大小、計算等游戲問題,幼兒可以在探究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的規律和聯系。通過體驗游戲化的生活場景,幼兒可以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游戲中進行物品分類、數量統計等,能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培養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游戲化課程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游戲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思考、操作等,從而促進幼兒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數學游戲化課程要求教師具備更廣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對幼兒心理、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深刻理解,并能將數學知識和游戲設計原理有機結合。教師可以通過研發數學游戲化課程,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掌握游戲設計的原則和方法,包括游戲機制、游戲化元素、幼兒心理等。此外,探究如何將數學知識融入游戲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教育研究能力。例如,研究幼兒數學學習的特點、如何將集體學習與個體學習有效結合、如何創設幼兒喜歡的游戲情境,如何將教具轉化為學具等。
數學游戲化課程由幼兒的發展特點決定,是一種不同于其他學齡段的特殊課程。課程理論如課程即學科或教材、課程即經驗、課程即計劃、課程即目標等影響數學課程的研發。幼兒園研發的數學課程需要在專業的教育機構內建構框架,并將數學活動與游戲結合起來,最終促進幼兒數學素養的提升。數學游戲化課程的建構以幼兒需求為出發點,并將數學活動與體育游戲、建構游戲、科學游戲、表演游戲、角色游戲融合起來,以新的視角和實踐體系進行設計,可以實現內容互補、方法互促,為幼兒提供豐富、有趣、生動的學習體驗。數學游戲化課程有助于豐富幼兒園的課程內容,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知識,促進幼兒園課程的生動化和多元化。
我園研發數學游戲化課程“樂玩數學”的思路包括課程內容、問題情境、材料支持等方面,具體如下。
幼兒處于數概念初步形成的時期,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幼兒基本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教師在教學環節設計上需要層層遞進,明確活動目標、活動環節及活動過程中的師幼互動。我園在研發“樂玩數學”課程時,注重從幼兒學習數學的特點及發展規律出發,構建幼兒園數學知識體系,按上、下兩個學期對小班、中班、大班的數學核心內容進行課程建構。
通過系統梳理各年齡段幼兒需要積累的數學概念,我園“樂玩數學”課程共研發和設計了6套課程、120份教案。1份教案設計為1個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和班級實際適當增加課時。同時,考慮到某些課型具有相似性,如“10以內的分合”“10以內的加減”“10以內的數量關系”等,我園在設計“樂玩數學”課程時進行了一定的篩選與合并。總之,幼兒園在研發數學游戲化課程時,可以關注課程內容的邏輯序列。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生活中包含幼兒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和元素。在研發數學游戲化課程時,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促進幼兒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我園在研發數學游戲化課程“樂玩數學”時,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數學教育與幼兒的生活進行聯系,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感知及動手操作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從生活中理解數量關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例如,認識數字課程“6、7”的活動目標是幫助幼兒認識、理解和區分“6”“7”,包括數字的基本概念(如計數、數量對應等)及數字的順序和大小關系,并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幼兒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教師在設計認識數字課程“6、7”時,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首先,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使用直觀的教具和材料,如實物、圖片、模型等,促進幼兒對“6”和“7”的理解。在游戲活動的安排上,教師要遵循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逐步引導幼兒掌握數字的概念和應用。其次,教師可利用室內環境或戶外場地,隱藏“6”和“7”的卡片或物品,幼兒分組尋找后,請幼兒正確讀出數字并說出數字代表的數量。幼兒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可以感知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系。最后,教師可以準備標有1至7數字的卡片,將數字卡片的順序打亂,請幼兒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引導幼兒理解“6”和“7”在數列中的順序和相鄰關系。
數學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2]創設問題情境有助于幼兒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在問題情境中,幼兒可以感受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教師要培養幼兒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形成數學的思維習慣。以“7以內的組合”數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游戲情境,鼓勵幼兒在游戲中探究新的數量組合方式,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提升。
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問題情境,例如:“今天我們要為小熊的生日派對準備食物,但每種食物的數量加起來不能超過7,請你們幫忙想一想,有哪些食物組合方式。”問題情境有助于幼兒將抽象的組合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教師可以創設故事化的問題情境:“在一個魔法森林里,住著一位善良的魔法師,他喜歡用數字來變魔術,今天他想請小朋友們幫忙,用1到7的數字卡片變出所有7以內的數字組合,你們愿意接受這個挑戰嗎?”故事化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師可以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幼兒主動思考,例如:“我們的教室里有很多玩具,但是每次只能選擇總數不超過7個的玩具來玩,你們能找出所有不同的玩具組合方式,確保每次都有新玩法嗎?”
教師可以通過游戲道具,如數字卡片、水果模型、拼圖碎片等,創設可以激發幼兒數學思維的問題情境,例如:“這些道具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但是每個組合的總數都不能超過7,你們能試著找出所有可能的組合方式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可以學習和理解組合的概念。
教師可以創設合作式問題情境,例如,將幼兒分組,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或資源,并提問:“每個小組都有一些數字卡片或物品,你們需要合作找出所有7以內的組合方式。哪個小組能找到最多的組合方式呢?”這一做法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合作與競爭意識。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需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和引導性,確保問題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和探索。同時,教師需要在游戲中給予幼兒適當的支持和引導,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有利于幼兒理解和應用組合的概念。
幼兒的認識源于對客體的動手操作,幼兒的數理邏輯經驗在動手操作中形成,抽象的數學概念需要幼兒具體操作進行內化。[3]驗證性操作、探索性操作、發散性操作等有助于幼兒學習分類、排序、比較、分合、計數、計量等內容。幼兒可以通過摸、畫、剪、拼、排、貼、拉、投等操作活動,提升思維能力。教師提供給幼兒的材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結構化程度較高的材料,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可以自主探索;二是低結構的開放性材料,師幼可以對玩法進行生成和再創造。不同種類的操作材料對幼兒數學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選擇和改造操作材料。
我園“樂玩數學”數學游戲化課程的設計亮點是在數學活動與生活融合的基礎上,進行游戲拓展和經驗遷移。幼兒可以在游戲中構建數學經驗,將數學活動拓展至體育游戲、建構游戲、科學游戲、表演游戲、角色游戲等,以此激發創造潛力。游戲化的數學活動可以深化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應用。
在體育游戲中,教師可以通過規則設定和游戲設計,融入數學元素。例如,利用跑道上的標記,教授幼兒距離和速度的概念;通過球類游戲的計分,幼兒可以體驗加減法的實際應用;設置需要按特定順序完成的接力賽,強化幼兒對數字序列的認知。幼兒在體育游戲中,可以鞏固有關數學的知識和技能。
在建構游戲中,教師可以在提供建構材料的同時,投放不同形狀、大小和顏色的積木,幼兒可以在搭建過程中感知平衡、對稱、比例等數學原理。此外,教師可以設置搭建任務,如“使用規定數量的積木搭建一座橋梁”,鍛煉幼兒的規劃能力和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在科學游戲中,教師可以設計包含測量、分類和統計等數學環節的科學實驗,如“植物生長記錄”,幼兒定期測量植物的高度、記錄生長數據,并繪制成圖表,有助于加深幼兒對數值變化和圖形表示的理解。
在角色游戲中,教師可以融入數學活動,設置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場景和任務。例如,在“超市購物”角色游戲中,幼兒可以扮演顧客或售貨員,并通過選購商品、計算價格和結賬等,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提升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體現教師的思維邏輯能力。在我園數學游戲化課程“樂玩數學”中,教師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數學概念變成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語言,是數學教學中的難題。教師需要明確數學活動的重難點,運用規范、科學的數學語言與幼兒互動,提升幼兒提取數學關鍵經驗的能力,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習慣。
幼兒園數學游戲化課程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為幼兒提供愉快的數學學習環境,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師在研發幼兒園數學游戲化課程過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