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嫻
(1.蘇州市吳江區蘇州灣實驗幼兒園,江蘇蘇州,215200;2.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身心健康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情緒安定愉快”是健康領域的重要發展目標之一。[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2]情緒管理能力是衡量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幼兒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指幼兒能辨別、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并在此基礎上控制、調節并適當表達自身情緒的能力。[3]在當前的幼兒園教育實踐中,能夠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的教育一向受到重視,而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則處于邊緣化地位。情緒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卻是需要后天培養的。幼兒園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開端和重要育人場所,需要培育具有健康穩定心理基礎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前期是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學前期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發展空間。嬰兒期的哭鬧證明幼兒最初的情緒表達是不受控制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在與他人、與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可以習得復雜的情緒能力,如社會性微笑、情緒喚醒等。學前期幼兒離開家庭、走向集體生活,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個體在環境中的位置也會發生改變。[4]個體能夠根據環境變化進行自我調節,幼兒進入幼兒園會與不同的人交往,面對新的環境,幼兒的情緒狀態也有可能發生變化,幼兒需要學會情緒調節與適應的方法。同時,幼兒需要面對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因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情緒的理解、表達與調節是必不可少的交往工具。幼兒園生活為幼兒情緒管理方面的學習提供機會。因此,在學齡前階段培養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條件和可能性。
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繪本在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繪本中的圖畫可以將人物的喜怒哀樂,通過富有張力的圖畫形式,完整呈現給幼兒。繪本作為兒童文學和藝術在最為潔凈的層次和階段的結合,可以引導幼兒在“未成熟的狀態”下,完成對“成熟性”的社會意義的理解。[5]“未成熟性”是指幼兒具有發展的潛能和“有吸收力的心智”,幼兒可以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并理解世界。將繪本融入班本課程,有助于促進幼兒的情緒管理教育。鑒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教師如何依托繪本提升小班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在分析具體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煉以繪本提升小班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策略。
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由情緒識別、情緒表達、情緒調節三個維度構成。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師以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為載體,開發了班本課程“我的情緒小怪獸”,通過繪本共讀、情緒游戲、情緒分享會等方式,提升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識別能力是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進行察覺、判斷和理解的能力。小班幼兒的情緒復雜多變,難以預測。幼兒情緒產生后,引導幼兒回顧事件、識別和理解情緒,能提升幼兒的情緒識別能力。
案例1:“我還沒有吃到!”
依依在游戲時剝了很多瓜子仁,午餐前,她和幾位好朋友進行分享。睿睿始終沒有得到一顆瓜子仁。分享結束后,睿睿難以抑制悲傷情緒,號啕大哭,并且喊著:“我還沒有吃到!”依依安慰道:“吃完飯我給你剝十個!”可睿睿仍然大哭。午飯后,依依履行承諾,睿睿品嘗到瓜子仁后,露出笑容。
針對這一事件,教師帶領幼兒共讀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閱讀后,幼兒認識到小怪獸每天也會產生多種情緒——快樂的、傷心的、生氣的、害怕的;情緒的產生是有原因的,找到引發情緒的事件能幫助自己理解情緒;各種情緒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沒有對錯之分,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小班幼兒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是開展社會性交往的重要基礎。閱讀后,睿睿認識到自己剛才大哭是因為沒有分到瓜子仁而產生悲傷情緒,這是她在事后對自己情緒的識別。幼兒還可以通過同伴的言語、動作、神態判斷他人當下的情緒并作出反應,如在同伴大發脾氣時害怕躲開、在同伴陷入悲傷時給予安慰,這些都是幼兒對他人情緒進行識別后產生的行為反應。
情緒表達能力是將自己的內心情緒通過言語、動作、繪畫等抒發和表現情緒的能力。小班幼兒的情緒表達具有直接性、沖動性、外顯性。表達作為一種人際溝通和傳遞信息的方式,需要他人理解。小班幼兒的表征能力有限,且以自我為中心,幼兒的情緒表達不能為他人理解。
案例2:“我想你陪我!”
小班上了快一年了,可滿滿每天上學時還要哭好一陣子。他常常邊哭邊跟在其他小朋友身后,像個“小尾巴”。他不太愛說話,只是一個勁地抽泣。剛開始,其他小朋友還會主動安慰、詢問。可時間久了,其他小朋友有些失去耐心。教師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滿滿邊哭邊拉著小朋友的手,要求道:“你陪我!”可是被要求者立刻跑開,滿滿則追在他們后面滿教室地跑。
在引導幼兒共讀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后,教師舉辦了“情緒分享會”。幼兒可以自主選擇分享的方式——語言表述、圖畫表征或動作表演,在同伴面前表達自己近期經歷過的或記憶深刻的情緒瞬間。幼兒分享的內容與生活緊密關聯。如因為打碎媽媽的花瓶而害怕,因為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島上玩而開心,因為媽媽要離開自己出去工作而生氣,因為上幼兒園看不到奶奶而難過,因為躺在床上睡懶覺而感到平靜……幼兒在分享和聆聽過程中,理解到情緒是可以說出來,是可以被他人理解和包容的。在“情緒分享會”中,幼兒的情緒表達欲望和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幼兒喜歡說、愿意說、主動說。
情緒調節能力指運用一些方法,如自我安慰、注意力轉移、問題解決等,使自己的情緒(主要為消極情緒)得到消解和釋放,恢復穩定情緒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小班幼兒情緒的控制能力不足,行為易受消極情緒的影響,情緒調控策略有限。
案例3:“我不要!”
果果經常說“我不要”,總是躺在地上邊打滾邊喊著“我不要”。一天,果果和小組長睿睿產生爭執,他們為“由誰送積木框”互不相讓。果果搶不過睿睿,大哭起來:“睿睿不讓我送積木!”老師安慰道:“沒關系,下周你當小組長就輪到你送了!”果果的情緒大爆發:“哼!我不要!”隨即倒地打起滾來。
在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中,小怪獸被各種各樣的情緒搞得亂七八糟。但他想了一個好辦法:將自己的情緒按照顏色分類,裝進小瓶子里——黃色代表快樂,藍色代表傷心,紅色代表生氣,黑色代表害怕,綠色代表平靜。小班幼兒對各種顏色分別對應何種情緒具有濃厚興趣。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操作能力,“情緒瓶”可以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情緒調節手段。“情緒瓶”在使用過程中具有選擇、表征、交流的功能,幼兒在選擇中可以轉移注意力,宣泄情緒,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
從上述教學實踐中,可以提煉出依托繪本提升小班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策略,包括開放型策略、遷移型策略、分享型策略等,具體分析如下。
開放型策略是指在繪本閱讀過程中,教師以非評價性方式接受幼兒的想法、建議和行動,是一種完全開放的策略。情緒管理教育涉及人的心理,與情緒相關的話題沒有是非對錯之分,沒有標準答案。教師是幼兒情緒的觀察者和傾聽者,師幼之間是平等的伙伴關系。開放型策略能鼓勵幼兒勇敢表達,幫助教師理解幼兒的情緒。
教師可以以繪本為原點,將理解性閱讀作為幼兒情緒管理教育的切入口。教師可以選取適合幼兒閱讀的情緒類繪本,如《我的情緒小怪獸》《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生氣湯》,并將集體閱讀與自主閱讀結合起來。教師在引導幼兒聆聽和閱讀繪本時,幼兒可以通過講述者的語言、語氣、語調、神態、動作,以及畫面中所呈現的角色特征、變化、色彩、筆觸等,感受繪本中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了解應對情緒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在繪本閱讀過程中,教師以傾聽、接納、開放、包容的態度,與幼兒共讀,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幼兒進一步思考,組織幼兒討論交流,促進幼兒從認知到情感的深層次閱讀體驗。
遷移型策略是指在繪本閱讀后,教師鼓勵幼兒以游戲形式表達自己的收獲和體驗,是一種經驗遷移的策略。情緒管理教育追求知行合一,但“行”的重要性遠勝于“知”。幼兒從行動上發生改變,可以體現情緒管理教育成效。教師是促進幼兒經驗遷移的支持者,可以為幼兒提供空間、材料及精神上的幫助。
游戲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幼兒生活,從繪本到游戲是一個自然過渡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繪本的情節內容創設情感性的游戲情境,提供游戲材料,如紙筆、道具、服裝、頭飾等,使幼兒能夠身臨其境,增強情感體驗。在閱讀《我的情緒小怪獸》后,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增添“情緒角”這一情感性游戲區,提供情緒瓶、五色彩紙(分別對應不同情緒)、畫筆、交流桌等,幼兒可以記錄自己的情緒,選擇說出來或直接揉成團投入情緒瓶中。小班幼兒愛好模仿,還原性的場景可以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為幼兒之間的交流搭建平臺。在“情緒角”,幼兒可以自由表達和調節情緒。
分享型策略是指在集體活動及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主動與他人分享內心的情緒體驗,使幼兒與同伴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是一種情緒共享的策略。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歸屬與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情緒分享有助于幼兒表達,幼兒在傾聽、接納、積極回應的過程中,可以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表達到分享,幼兒可以提升情緒表達的清晰性和理性。
分享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幼兒在嘗試表達、抒發內心的同時學會傾聽、理解,可以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教師可以創設幼兒愿意分享、敢于分享、樂于分享的環境,激發幼兒的情緒分享欲望。例如,以情感性游戲區“情緒角”為基點,拓展面向集體的“情緒分享會”和面向個別的“情緒悄悄屋”。在“情緒分享會”上,幼兒可以以圖畫表征的形式記錄情緒事件,同時,教師可以將幼兒的圖畫作為學習過程性材料放入幼兒個人成長檔案中。幼兒可以傾聽其他幼兒講述自己的情緒故事,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情緒悄悄屋”是個別化的情感分享基地,如果幼兒不愿將情緒在集體面前表達,則可以邀請教師或同伴進入“情緒悄悄屋”,分享自己的秘密。情緒分享活動可以給予幼兒表達和交流情緒的機會。
在學前教育改革的實踐中,幼兒園課程逐漸走向園本化,而園本課程的進階則是班本化課程的嘗試。針對本班幼兒學習情況和發展需要而生成的班本化課程,往往更有問題上的針對性和實踐中的適切性。“我的情緒小怪獸”是將課程進行班本化改造的教育實踐成果。該課程著眼于本班幼兒發展中產生的問題,聚焦情緒管理能力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教師需要具備科學的兒童觀、靈活的課程觀及敏銳的洞察力,體察幼兒生活,保持對教育現象的敏感。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者,是一個情感領域寬闊的人,他能深刻地體驗快樂和悲傷、痛苦和憂愁、憤怒和氣氛。[6]通過班本化的課程開發與實踐,教師可以傾聽幼兒的情緒,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