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
(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常德,415000)
2022年印發的《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21—2025年)》指出,把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確立為今后一個時期家庭教育發展的根本目標,推動“十四五”時期家庭教育高質量發展。[1]2023年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2]這些政策的出臺反映出教育部門對家校社協同育人建設的重視,開展協同育人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學校、家庭和社會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島”,而是彼此聯系、互相補充的教育“環島”。社區育人能夠有效地調節社會整體教育資源分配,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局面形成。社區育人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社區育人有利于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局面。然而,在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存在對社區育人的重視和開發力度不夠等問題。鑒于此,本研究擬從系統論出發,探究社區育人的價值、問題與路徑,以促進家校社育人工作。
社區育人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價值。
第一,有助于教育資源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限于經濟成功的共享,還包括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共享。教育的三大主體分別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社區本身便是微觀的社會,也是育人的重要社會單元。積極發揮社區的育人作用,可整合更多的公共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有助于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社區是人生存的重要場所,每個人都會受到所在社區人文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新時代,社區不僅具有智育屬性,其德育屬性也有力地推動社區內學生以及居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此外,社區還肩負服務功能,它不僅能夠有效關愛弱勢群體,促進維護社會穩定,而且能夠為人的全面成長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第三,有助于家校社協同育人發展。從教育發展史看,家校社協同呈現出“合—分—合”的狀態。[3]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家校社“合”的趨勢不可阻擋。這意味著社區與家庭都將發揮更大的育人作用,需要得到重視。社區育人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社區育人有利于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局面,也是實現建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之一。
相關學者認為,家校社協同中社區育人的開發程度較低,導致家校社協同育人處于低層次的、松散的協同。[4]系統的基本結構可分為目標、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本研究將社區育人看作一個開放的系統,從系統論目標、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三個層面梳理家校社協同背景下社區育人的問題。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在育人目標方面存在差異。一般來說,社區注重社區基本教育服務,學校教育注重升學的智育和技能培養,家庭教育注重德育和人的社會化,三者達成育人目標共識具有一定難度。[5]受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的影響,學校和家庭更注重智育,而忽視了社區的德育目標。此外,社區的專業人員有限、經費緊張,社區育人缺乏實現德育目標的內生動力。
從系統論角度,社區的育人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設施、教育人文環境等,而部分社區沒有對育人要素進行充分的發掘和轉化,育人效果不佳。[6]如社區圖書館只在周末開放,社區工作人員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社區工作人員負責民生服務、疫情防控、維穩、創衛等工作,忽視對社區育人要素的挖掘;二是社區主要依靠上級項目經費進行社區教育,缺乏一定的社區育人體系;三是社區教育缺乏專業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缺乏系統的社會工作教育,對社區育人要素挖掘缺乏系統規劃。
從社區育人系統看,育人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輸入、輸出和反饋三種關系。在輸入機制上,家校社育人缺乏有效的共建機制。國外社區參與教育形式有建立家長教師聯合會、社區與家長輔助學校咨詢理事會等。[7]我國社區在參與學校和家庭教育方面沒有一定的組織指導,主要是學校和社區負責人因為公共教育項目臨時合作,難以建立長期有效的機制。在輸出機制上,家校社一體化輸出的成果主要是德育和智育,但家庭、學校和社區三者的期望存在差異。家庭和學校注重升學,社區注重服務。在反饋機制上,家庭、學校和社區在育人方面沒有達成共識。
探討社區育人的路徑,不僅要基于社區育人現存問題,還應以相關理論為指導。第一,育人資本的轉化與增值是社區育人的前提。育人資本是指社區內對居民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的資源。錢德勒·巴伯將社區資源分為自然資源、服務項目、材料和媒體、社會交際網絡和種族協會五類。[8]社區育人需要將社區育人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本,促進育人資本的流動與增值。第二,協同育人是社區育人的關鍵。社區育人是動態的育人資本流動與轉化的系統過程。愛普斯坦提出的重疊影響域理論歸納了六種家校社行動模式,其中包括社區的合作模式。[9]錢德勒·巴伯提出的三層次論認為,家校社協同可以劃分為最低層面、聯合層面和決策層面。[8]琳達·瓦利等人提出了家校社協同的四層次論,即家庭與機構間合作模型、全面服務學校模型、全面服務社區學校模型、社區發展模型。[10]這些理論為我國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理論基礎。第三,開放的育人系統是社區育人的基礎。社區育人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系統構成看,需要促進社區這一系統的要素、要素關系及系統目標的轉換與完善,從系統運行機制看,需要注重社區這一系統的輸入、輸出及反饋環節,促進系統的發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社區育人路徑。
一方面,家庭、學校和社區需要建立聯合參與的機制。例如,常德市武陵區的富強社區包括常德市第五中學、湖南文理學院、常德市白螞蟻防治所等單位。該社區與中學、高校協同合作辦社區書屋。另一方面,政府部門統一協調和指導。常德市從2014年開始在主要社區啟動”四點半學校”試點,社區、學校和家庭積極參與。常德市大型社區中設立教室,配齊相應的教育教學設備,并免費向學生開放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室等。同時,開辦“四點半學校”的社區會聘請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學業知識、生活常識方面的輔導。
社區是一個具有復雜要素的構成體,包括社區居委會、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教育類居民社團(如親子俱樂部、英語角、六點半學校等)及社區內的居民等諸多要素。第一,發揮社區居委會、社區黨委的作用。例如,社區委員會和社區黨委在社區未成年人幫扶中,號召社區黨員輔助工作。第二,社區工作人員要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的熱情。城市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較高,具有一定的育人潛力。例如,社區在進行社區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邀請社區內具有書法和護理特長的居民擔任社區教師。第三,調動社區的學校和企業的參與興趣。整合社區的學校和企業資源有助于發揮社區育人作用。例如,社區可以聯系相關部門給學生授課,如消防課和科普課。
第一,完善三方合作機制。家校社三方合作有助于提升育人功效。例如,社區內中學和高校的聯合可促進社區發展,有助于實現校社共建由最低層面向聯合層面、決策層面的梯次發展。在初級層面,學校、家庭和社區可以共同舉辦暑期青少年防溺水宣講、進行禁毒宣傳等;在中級層面,以社區活動為中心,如社區提供場所和人員,學校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在高級層面,學校、家庭和社區可以每月定期交流,如在未成年心理健康、社區德育推動等方面開展合作。
第二,建立共享機制。一方面,高校和中學可以將公共體育場地作為娛樂場所向社區開放,同時,社區也可以作為中學生實踐和科普的場地、高校師生調研與科研場地等。另一方面,家校社可以進行資源共享。例如,湖南文理學院成立“黨的創新理論宣講團”,開展宣講1000余場,受眾包括中小學校、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等10萬余人。
第三,建立反饋機制。反饋是開展活動的重要環節。社區工作人員在開展社區育人活動前,可以利用微信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在活動開展后,學校和社區要針對居民參與度不高的情況進行調查,找到原因并改進。
總之,社區育人作為家校社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校社研究的熱點問題。本研究從系統論角度探究社區育人的價值、問題及路徑,從社區育人的目標、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系三個層次出發有助于推動社區育人效能,推動家校社協同。今后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鞏固和加強社區育人與學校育人、社區育人與家庭育人的協作,以進一步提升社區育人在家校社協同中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