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薇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法學本科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徑,一流的法學本科專業既是高校的骨干專業,也是培養專業法律從業人員的基本手段。法學本科教育不僅需要傳授法律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法律能力和法律素養,使其具備在法律領域中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具備道德倫理、國際視野和跨學科的知識背景。構建一流的法學本科專業是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高校、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為法學本科教育提供更好的培養環境,培養更多具備法律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法律人才,推動法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法治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法學專業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具有深遠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升法學教育質量。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有助于提升法學教育質量,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創新的課程體系以及先進的教育方法,能夠推動法學本科教育更好地傳授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思維和法律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法律體系,提高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第二,促進法學領域的研究與創新。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可以推動法學領域的學術研究不斷深化,學生在課程中接觸到最新的法學理論和實踐,有助于培養對法學領域的興趣,為將來的研究與創新奠定基礎。第三,服務社會法治建設。法治是現代社會的基石,而法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將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學生將在司法、律師、法律顧問等領域發揮作用,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法治秩序。第四,培養優秀法律人才。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法學教育,學校可以培養出具備深厚法學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和良好職業道德的法律專業人才,畢業生將成為法律界的中流砥柱,為社會提供專業、高效的法律服務,為法治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第五,提升國際影響力。一流法學本科專業建設,有助于提升學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高水平的法學教育吸引國際學生前來學習,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的法學研究成果和國際化視野也將在國際法學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為國際社會法治進程作出貢獻。
一流的法學專業應當具備豐富的應用型法學課程,以滿足學生實際職業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應用型法學課程相對匱乏,很多法學專業側重于理論性課程,而忽視了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學生缺乏實際案例分析和法律實踐經驗,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法律問題時顯得缺乏應對能力;許多法學專業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法律實踐知識,法學專業的學生需要了解法庭程序、法律文書寫作、法律研究方法等實踐性知識,但該方面課程相對不足;應用型法學課程的匱乏導致法學畢業生在法律職業領域的職業技能不足,缺乏法律實務操作技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適應職場要求。
一流的法學專業應當具備鮮明的專業特色,以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但是根據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相似,缺乏獨特性,包括法律理論、法律實務、法律文書寫作等傳統專業課程,但缺乏與時俱進的前沿課程或與其他學科的跨界融合;法學專業的科研領域多數重復,缺少獨特的研究方向,導致學校在學術研究上難以形成獨特的品牌,影響了學科的聲譽;高校法學專業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側重于課堂授課,缺乏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性教育。
法學專業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不足也是學科缺少融通性的問題之一。現代社會問題復雜且多樣,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然而目前法學專業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較少,比如在數字化時代,法律與技術的融合變得至關重要,但是很多法學專業缺乏與科技相關的課程和知識,無法滿足法律科技領域的需求;法律與社會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之間的融合不足,導致在法學領域無法全面理解法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法學專業的科研領域受限于特定子學科,難以涵蓋更廣泛的法學領域,限制了學術研究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目前法學專業的學生和教師的國際交流機會相對有限,難以參加國際研討會、夏令營或交換項目,無法獲得國際視野和跨文化體驗;教師在國際交流方面也受到限制,缺乏國際合作項目或學術交流,導致難以了解國際法學領域的最新動態和趨勢。法學專業缺乏全面的國際法課程,未能為學生提供深入了解國際法體系的機會,且法學專業的科研合作一般局限于國內,難以與國際研究團隊開展深度合作,限制了學科研究的國際影響力;部分教師和研究生在法學研究中的視角相對局限,未能將國際比較和國際經驗融入研究,法學專業的教育忽視國際法律和國際法律實踐的重要性,未能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國際化教育[1]。
引入案例教學是強化法學課程實踐性培養的關鍵舉措,通過精心挑選、設計和呈現真實的法律案例,學生將有機會在課堂中模擬解決復雜的法律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法律推理和解決方案制定能力,實踐性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原理,并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模擬法庭和法律實踐課程是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模擬法庭課程,學生可以扮演律師、法官或陪審團成員,參與模擬法庭辯論,提高口頭表達和辯論技巧,法律實踐課程則將學生引入真實的法律實踐環境,例如法律助手或實習生,使其能夠親身體驗法律工作的復雜性和挑戰性,能夠強化學生的實踐性培養,使學生更具應對實際法律問題的信心和能力。法學專業的課程設計應當以實踐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包括法律寫作、法律研究方法、法律實務操作等方面的課程,學生應當有機會練習法律文書的撰寫、法律研究的方法、法律文件的處理等實際操作,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且引入法律職業倫理和法律職業實務課程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和實際操作技能。建立導師制度能夠有效指導學生的實踐性培養,每位學生可以擁有一位導師,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學術研究、法律實踐和職業規劃,導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發展其實際技能和職業目標,通過導師制度,學校可以更好地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確保學生得到充分的實踐性培養[2]。
一流法學專業應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特色,需要通過深入分析法學領域的發展趨勢、社會需求以及學校的資源優勢,確定專業發展方向,可以選擇特定領域,如對刑法、國際法、環境法等領域進行深度研究和教學,明確的專業特色將有助于吸引有志于該領域的學生和教師,提高專業的知名度和聲譽。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學團隊是提升專業特色的關鍵,需要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學術造詣的教授,引進國內外知名法學家作為客座教授,搭建一流的教學團隊,可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指導,推動科研項目的開展,提高專業的教育水平。為了強化專業特色,可以建設特色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例如刑事法學專業可以建立犯罪心理學實驗室,國際法專業可以設立國際人權研究中心,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促進教學和科研的融合,增強專業的特色和實力。為了培養專業特色,可以開設特色課程和項目,課程和項目應當緊密圍繞專業特色領域展開,如國際刑事法、知識產權法等課程,且需要開展法律實踐項目,讓學生參與真實案例的研究和解決,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法學專業應積極與法律實務機構、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可以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實際法律工作,鍛煉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不僅能夠增強專業特色,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就業和職業發展的機會。
為了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法學專業可以設立跨學科核心課程,將法學與其他學科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結合,核心課程需要涵蓋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法律與社會、政治和經濟之間的關系,例如可以開設法律與社會、法律與經濟、法律與心理學等課程,使學生具備多領域的綜合素養。法學專業可以積極推動與其他專業的合作交流項目,與工程、醫學、商科等專業進行合作,開設交叉學科課程,使學生有機會融入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培養跨學科思維和能力,比如可以與工程專業合作,開設法律與技術等創新課程,培養法律人才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應用能力。為了推動跨學科課程體系建設,法學專業的師資隊伍需要跨學科培訓,學校可以組織師資培訓項目,讓法學教師有機會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教學方法,使得教師更好地掌握跨學科課程的設計和教學技巧,提高教師教育水平與教學能力。此外,為了提升復合型法律人才綜合質量,法學專業需要提供跨學科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參與跨學科研究項目、實踐活動、社區服務等,將課堂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實踐經驗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跨學科知識,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的綜合能力。
想要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法學專業需要積極開設國際化課程,內容涵蓋國際法、國際人權法、國際商法等領域,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際法律體系和國際社會的法律問題,國際化課程可以通過英語授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和外語能力。為了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法律人才,法學專業需要積極推動學生的國際交流項目,引導學生參與海外交換學習、國際法律實習、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等項目,親身體驗國際法律環境,拓寬國際視野,國際交流項目可以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能力;學校可以積極引進國際知名的法學教師和學者,教師可以作為客座教授或講席教授,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教育和指導,還可以參與國際性研究項目,推動學校的國際化合作。法學專業可以組織國際研討會、學術會議和國際性法律活動,邀請國際法學界的專家學者參與,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接觸國際法律領域最新發展和熱點問題的機會,且活動也可以促進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為了提高法學專業的國際影響力,學校可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際化研究項目,并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性的學術研究,同時學校需要支持國際化的學術出版,鼓勵教師發表國際期刊論文,編寫國際化教材,并參與國際法學書籍的編寫,從而能夠提高學校在國際法學領域的聲譽和地位[3]。
深化法律倫理教育的關鍵在于建設專門的法律倫理教育課程,課程包含法律職業倫理、法律道德、法律職業操守等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法律倫理觀念,教育課程應包括案例分析、討論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倫理決策能力。深化法律倫理和社會責任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校需要組織學生參與法律援助、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使其親身體驗法律的社會作用,實踐活動將幫助學生將法律倫理和社會責任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學校應鼓勵學生參與法律倫理研究,所以可以設立法律倫理研究課程,鼓勵學生進行倫理研究項目,還可以提供獎學金和獎勵,以鼓勵學生在法律倫理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為了深化法律倫理和社會責任教育,學校還可以開展法律倫理教育宣傳活動,包括講座、研討會、法律倫理教育展覽等,向學生傳達法律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宣傳活動可以邀請法律專家和倫理學者分享其見解和經驗。
一流法學專業本科建設對于法學教育的提升、法學領域的發展、法治社會的建設以及培養優秀法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為法學專業的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提供更多支持與資源,以推動法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法治社會的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