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再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和全國兩會上作出深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及重大部署,為各級審計機關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做好科技創新審計監督工作、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從科技創新政策跟蹤審計,到國有企業創新研發投入績效審計,新時代新征程之中審計監督助力新質生產力跑出“加速度”是各級審計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時代經濟社會的進步,總是離不開人類科學技術的創新。自十九世紀科技革命爆發以來,人類從工業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技術的不斷革新為二十世紀人類生產力的極大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上世紀六十年代信息技術的發明和九十年代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更推動人類向數字技術時代不斷前行。從航天深空技術的不斷發展,到量子物理、生物智造技術的不斷革新,科學技術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把人類的文明發展推向更高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即是要大力推動全社會科技創新、技術創造的步伐,在全社會形成推崇科技創新、尊重人的智力創造的良好氛圍,從國家政策到文化氛圍以解放思想、鼓勵創新的原則,釋放出全社會經濟發展的潛力活力,推動我國科技水平實現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新質生產力之所謂“新”,首先就在于其將科技創新擺在了發展的核心位置,將知識、技術、信息等傳統的非物質生產因素納入生產力范疇,賦予了生產力更加豐富的內涵。作為國有資金的守護人,審計監督伴隨著人類社會技術的不斷創新,也迎來了需要更新監督形式、更新審計技術和更難的監督選題。當前,各類前沿科學技術領域國有資金、國有資本和國家財政科技投入情況等領域的審計工作,都向審計機關提出了更高要求。圍繞破除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堵點痛點、財政科技資金不合理的使用限制等一系列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問題環節,審計監督要在察實情、報真相中助力科技領域改革乘風破浪,不斷向攻堅的深水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