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云
【摘要】近幾年,伴隨著房地產等行業金融政策的調整,房地產上下游關聯行業也受到影響,整個行業發展放緩,不少大中型企業(包括上市公司)都出現了債臺高筑的情況。大量債務無法按期償付,不僅影響了大型民營企業的正常經營,部分企業甚至出現倒閉和破產的情況。近年來企業“暴雷”已不是新聞,破產重組、政府紓困等情況也頻頻出現。為了保障大型民營房地產企業的良好運營發展,企業、政府、社會層面都非常重視,剖析原因,建立預警機制、早做預防。一旦出現債務問題,爭取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企業資金流的穩定,為企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機制保障。本文對大型民營企業債務危機成因及預警機制進行分析,針對企業在債務危機中顯現的問題提出相對應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型民營企業;債務危機;預警機制
一、大型民營企業債務危機預警機制建設的意義
債務危機不僅直接對大型民營企業信譽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會引發連鎖反應,如供應商要求回款、金融機構收縮授信規模、觸發大量債務提前到期等,進而使企業陷入惡性循環,企業極有可能一蹶不振。如債務違約分布廣、數量大,也可能引發金融風險,不利于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社會穩定。此類風險足以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建立健全債務危機預警機制顯得尤為迫切。首先,預警機制能夠提早發現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債務風險,在風險發生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范,避免風險的發生,或盡可能減輕危害影響范圍,保證企業資金穩定,為企業正常的運營和發展提供可靠的幫助。其次,危機預警機制的建立也是對現代化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推進,建設過程本身也能夠讓企業管理者對于債務危機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認知,提高企業高層的風險意識。
二、大型民營企業債務危機成因
1.治理結構不完善,實控人話語權獨大
在我國,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存在一個共性:實控人權力過于集中。雖然公司形式上有內部治理、并按照相關法律和監管的要求,設有董事會、監事會,建立了相對合規的內部控制體系。但實際運作過程中往往老板決策權過重,公司的治理結構選擇性失效。
部分大型民營企業的股權過于集中,大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過大。企業實控人往往是企業的創始人。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時間不長,職業經理人市場也不夠成熟,同時受我國傳統文化和家族觀念的影響,隨著企業發展壯大,實控人對企業的關鍵崗位,比如財務崗、資金崗、甚至董事會等關鍵崗位任用家族成員,這一舉措也加強了實控人對企業的話語權和控制力。所以實控人可以輕易凌駕于管理架構之上。近年來大股東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屢見不鮮,違規擔保也時有發生,這些情況多是由于公司的治理結構嚴重失效有關。
2.偏離主業,過度融資、盲目擴張
近幾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很多民營企業都開始涉足房地產的開發。房地產開發和傳統行業相比,資金進出量大,在市場行情高漲的時候,很多企業不斷加大杠桿舉債經營。投資也開始逐漸分散,且投資各類與主業不相關的領域。近幾年隨著房地產金融政策的調整,“三道紅線”的明確要求,房地產市場迅速降溫,不少企業很快出現流動性困難。其他行業在涉足房地產或其他陌生行業時需謹慎行事,充分認識行業風險,比如房地產開發對企業的資金占用量大,一旦出現政策或市場的變化,資金流短缺,其他板塊都會很快被拖垮。所以要合理規劃企業發展戰略,避免盲目擴張和過度依賴舉債融資。同時,需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抗風險能力,確保企業的穩健發展。
3.缺乏完善的內控預警系統
債務風險預警需要與企業的現金流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進行動態分析,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又和企業的經營情況、行業的發展階段、整體宏觀經濟密切關聯。風險管理人員需根據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利潤情況、投融資計劃、針對企業債務償還進行全面規劃。但是目前為止,很多大型民營企業在風險預警機制中沒有把債務風險管理與企業的整體情況聯系在一起。隨著現代管理理念的深入,很多企業也在建立健全內控機制上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逐步提升全面預算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發揮的作用。但是大型企業業務往往涉足多個板塊,各板塊之間相互分離,資金鏈條又涉及多個部門人員,如果內控機制稍不健全,相關人員很難及時掌握企業的總體資金情況,一旦發現一般問題已經相當嚴重。
4.外部監管未及時發揮作用
企業“暴雷”之前,中介機構出具的財務會計報告時常并沒有做出風險提示、評級機構出具的評級報告也是較高評級,這也是值得思考的。中介機構是否保持了客觀、公正、審慎、盡責的態度。不少大型民企都在公開市場發行過債券,作為中介機構是否有能力有依據可以盡早對投資者提示風險,保障廣大投資者的權益。
二、如何完善債務危機預警機制
1.建立健全的內部治理結構
大型民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潛力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治理結構。首先,企業內部需要建立董事會、監事會以及高級職責部門,并切實發揮其管理職能。健全董事會制度,包括董事會成員的選聘、職責權限、決策程序等,確保董事會的決策能力和監督能力。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可以從程序中避免出現實控人“一言堂”的現象。同時結合股權激勵計劃等手段,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提高企業軟管理水準,有效提高風險控制水平。民營企業可以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優化股權結構,避免股權過于集中,進而更好地發揮企業的治理管理職能。
2.聚焦主業,發展核心
企業應聚焦主業和核心業務,在某一領域做精做強。如果企業選擇多元化戰略,投資并購快速擴張戰略,須合理規劃,避免高杠桿盲目擴張和過度多元化投資,避免只為大而不做強。在投資決策時,要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和可行性研究,提高投資項目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3.深入推進落實全面預算管理
企業應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將各項經濟活動納入預算管理范圍,確保預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嚴格控制超出預算和預算外項目的新增債務,避免因盲目擴張而增加企業債務風險。定期進行預算執行情況分析,包括經營情況、財務數據、現金流等,對實際數據與預算數據進行差異分析和調整。通過對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和監控,及時發現潛在的債務風險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防范。例如,當企業負債率過高或現金流出現異常時,及時調整經營方針,加快債務回收,減少對外投資等。
4.優化資本結構
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經營目標,優化資本結構,合理安排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的比例。加強內部管理,控制債務規模擴張,降低負債率。優化債務結構,包括債務期限、融資方式、債權人類型等,避免純債務融資,資產負債率過高,短債長投等問題??赏ㄟ^股權融資,引進戰略投資人等提高權益比重。
5.加強外部監管,提高風險意識
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審計、評級等中介機構的監管,提高中介機構的行業自律,督促其依法依規開展業務,提高中介機構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感。健全獎懲機制,以維護市場秩序和公正性。同時從政策上打擊逃廢債務,防止民營企業惡意轉移資產。為防止大型民營企業或其實控人高杠桿融資、通過境外投資及其他多種方式轉移資產,加強對大型民營企業及其實控人、關聯方、股東在境內外投資的監管,推動建立大型民營企業境外投資安全審查機制。通過監管部門多渠道、多案例宣傳,強化民營企業及其實控人的風險意識。
三、總結
大型民營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市場競爭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導致企業債務危機的內外部原因很多,本文對債務預警機制的現實意義、存在問題及化解方案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如何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風險,仍需企業自身及外部監管不斷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韓芳芳.上市公司債務危機形成機制與應對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32):2.
[2]胡援成,張朝洋.政策調控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循環與債務危機識別[J].當代財經,2021,(2):50-63.
[3]李子涵.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品牌研究,2021,(26):169-174.
[4]朱兆珍,郭一佳,高天惠.新發展階段企業債務危機的形成機理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22,(5):49-56.
(作者單位:豐盛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