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 黃歲清 唐義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有力有序推進審計整改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審計整改總體格局初步成型,審計成果運用貫通協同更加順暢、權威、高效。但在市縣基層審計一線,對審計整改工作重視不夠、整改不力、屢審屢犯等情況時有發生,審計整改工作亟待進一步提質增效。
一、當前基層審計整改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
1.被審計單位思想認識不到位,整改流于形式。部分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整改重視不夠,尤其是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多為離任審計,“先離后審”,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現任單位負責人往往認為這是前任領導任期內留存的問題,與本人關系不大,抱著“新官不理舊賬”的心理而消極對待。有的單位對審計查出問題缺乏深層次原因分析,源頭治理力度不夠,過分強調工作特殊性以及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等客觀原因,忽視領導干部財經法紀意識不強、監管責任缺失等主觀因素,審計整改停留在問題表面,多以學習文件規定或者承諾今后加強管理代替整改,對已經發生的問題未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造成審計發現問題“屢審屢犯”。
2.基層審計人員業務水平有差距,審深審透能力不足。近些年,由于基層審計機關審計人員新老交替頻繁,新進人員從事審計工作時間較短,審計經驗和審計能力均有所欠缺。有的審計報告反映的問題定性不準或違規事實不夠清晰,被審計單位對問題定性或違規情節存在較大爭議,整改過程中存在抵觸情緒。有的審計報告提出的整改要求和審計建議質量不高,脫離實際,缺乏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導致被審計單位不知如何整改。有的審計報告整改責任界定不精準,有的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上級政府或上級主管部門決策失誤所致,問題整改需要自上而下進行,審計人員卻將整改責任簡單歸于作為具體執行部門的被審計單位,被審計單位無法徹底整改。
3.基層審計機關力量薄弱,落實督促檢查責任不夠。基層審計部門人少事多矛盾非常突出,審計力量普遍不足,每年審計任務又非常繁重,尤其是縣級審計機關,既要完成署定、省定、市定同步審計項目,還要完成縣本級安排的審計項目計劃以及當地黨委政府臨時交辦的審計任務,同時還要兼顧當地中心工作任務和抽調人員參加巡視巡察、紀檢辦案等。審計人員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審計項目上,難以抽出時間進行督促問題整改,主要以審核被審計單位報送的整改報告和佐證材料為主,較少前往現場實地核查并持續跟蹤未整改到位問題,對整改完成率低或質量不高的單位,開展整改“回頭看”也較少。
4.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審計整改合力尚未有效形成。雖然新《審計法》規定“審計結果以及整改情況應當作為考核、任免、獎懲領導干部和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參考;拒不整改或者整改時弄虛作假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但目前部分市縣執行仍停留在紙面上,真正將上述要求落到實處的寥寥無幾。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審計查出問題整改長效機制的意見》中提出的審計整改約談和責任追究機制也仍在探索中,市縣審計機關在這方面建立完善的極少,對一些單位在整改中慢作為、不作為以及拒不執行審計決定的現象,缺乏強有力的執法手段。同時,審計機關在審計整改中唱“獨角戲”現象在基層仍然較明顯,各部門普遍認為審計整改是審計部門的事情,審計發現的問題就應該由審計部門進行督促整改,而其他部門更多的還是處于旁觀或者書面協助狀態。
二、推進基層審計整改工作的幾點建議
1.加強學習宣傳,為審計整改工作營造氛圍。一是推動在各級黨委審計委員會會議、政府常務會、專題調度會、中心組學習會等重要會議以及黨校課程上,安排學習審計方面的法律法規、重要講話和文件精神,有力增進各級領導干部對審計工作的認識,自覺樹立理解審計、配合審計、主動整改的意識。二是將審計整改情況與單位績效考核、干部任免等掛鉤,將審計整改工作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法治政府建設、年度目標管理、領導班子考核等考核內容,加大審計整改考核力度,對問題不解決的、整改不到位的堅決不放過,提升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對審計整改工作的重視。三是通過舉辦審計大講堂、業務培訓會、審計整改督查、優秀項目評比等多種渠道,提高審計人員嚴格履行督促檢查責任的意識,牢固樹立“整改不到位,審計無成果”的理念。
2.提高審計質量,為審計整改工作奠定基礎。打鐵必須自身硬,提高審計質量是做好審計整改工作的基礎。一是進一步通過業務知識培訓、“老帶新”傳幫帶、以審代訓等方式,提高審計人員專業能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審計干部隊伍。二是加強全過程審計質量控制,嚴格法規審理,保證審計程序合法、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法律法規引用準確、定性和處理處罰恰當,讓審計質量經得起檢驗。三要大力實施研究型審計,加強問題綜合分析研判,強化源頭綜合治理,對因體制機制原因造成的問題,跨地區跨部門的問題,或存在時間長、歷史原因復雜、涉及利益群體多、整改難度大的重要問題,通過審計專報、綜報或審計要情等方式,及時上報本級黨委、政府,推動建立溝通協作整改機制,有序化解。
3.強化督促檢查,為審計整改工作提質增效。一是采取資料審核和現場核查等方式相結合,嚴格審核把關,確保審計查出問題應改盡改、真改實改,對分階段整改和持續整改的問題,做到一跟到底,確保徹底整改。二是開展審計整改情況“回頭看”,重點關注審計整改責任落實不到位、整改期限到期后長期未整改、存在屢審屢犯以及整改完成率低或質量不高的部門單位,鞏固“整改成效”。三是做好審計整改結果公開,及時督促被審計單位將審計整改結果通過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報刊雜志、新聞發布會等常規渠道向社會公告,自覺接受社會監督,探索通過制作短視頻的方式通過抖音、西瓜視頻等流量平臺,擴大宣傳面,增進群眾對審計整改工作的關注與了解,通過主動晾曬倒逼整改,提升審計整改的影響力。
4.突出貫通協同,為審計整改工作凝聚合力。一是審計機關應充分利用黨委審計委員會、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等會議制度,建立日常協調、定期協商機制,及時通報審計查出問題及整改情況,推動紀檢監察、組織、財政、發改等成員單位協調配合解決問題。二是借助人大、巡視巡察、黨政督查以及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督力量,梳理屢審屢犯問題以及重點、難點、熱點等問題,開展審計整改聯合督查或行業行風整治,推動問題整改。三是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對跟蹤督促檢查中發現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虛假整改的,按程序移送有關部門嚴肅追責問責,處理結果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通報,以案促改,發揮審計監督警示作用。
三、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審計整改“下半篇文章”與審計揭示問題“上半篇文章”同樣重要,必須一體推進。審計是一種監督手段,審計整改是確保發揮審計監督職能、維護審計監督權威的重要保障。做好審計整改工作,對推動新時代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贛州市審計局、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