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亮(福建:仙游縣教師進修學校)
協同育人,即為共同的育人目標,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密切交流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實現最佳育人效果的教育活動。在這個體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家長肩負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學校教育是關鍵,是教育的主導者,可以引導家庭教育,并為社會教育“架橋鋪路”;社會教育是教育的支持者,深刻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方向、內容及效果。“家校社協同教育”的提法正好體現了這三種教育形式的內在邏輯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2022 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實踐牽扯面廣,學校、家長、社會三方常常達不成共識,造成教學資源與社會資源銜接困難,缺乏實踐空間和平臺。大多教師都沒有獲得相應的條件支持和幫助,即使偶爾做了一些嘗試,也很難繼續,往往出現為“開課”而開課的實施現狀。
城郊小學困境重重,因為先天地理位置不理想,學生更容易更方便趕到城區學校就讀,留下少量本地學生,形成班級規模小、問題學生多、公用經費少、教師整體素質相對偏低等問題。城郊小學需要振興,因為現實中留下求學的學生大部分是未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以己之長攻彼之短,以己之短消彼之長。城郊學校無法與城區小學的主要學科競爭,發展定位自然也不能簡單地模仿城區學校。愛之深,則為之計長遠。城郊小學要有超前意識,立足實際,利用自身優勢,找準和做好自己的辦學特色,在保證開足上齊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為學生量身定做特色、精品的校本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才是更好的出路。
大部分家長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對學生反而有更高的期望值。為了使學生接受和城鎮同齡人一樣的教育,家長拼盡全力讓他們進城讀書,或陪讀或寄居。一面是城里學校班級擠爆,另一面是鄉村學校數量在減少,班級變成“小班化”教學,甚至出現教室空置的現象。家長為了照顧學生,也離開家鄉,漂泊在外。從長遠來看,這會淡化學生對家庭、家鄉的認同感。
為培育熱愛家鄉、愿意且有能力振興鄉村建設的人才,城郊小學要精心打造能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直面生活、更好融入社會需求的特色校本課程。在真實場景里動手實踐,在“做中學”“用中學”,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感受知識、科技的力量;在經歷完整的實踐過程中,學創融通,習得知識與技能,發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獲得愛家愛鄉的愉悅、認同。
在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課程開發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雖然分屬三個不同的場域,但它們都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是課程的開發與設計的協作者,要在實施中發揮出不限于本身場域的影響力。在家校社協同教育下,積極搭建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空間和平臺,產生“1+1+1>3”的能量。
如何讓城郊的學生享受到優質的個性化的成長資源?筆者認為,城郊小學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去設計主題式或項目式的學習任務群,打造特色校本化課程,是謀劃學校未來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有效途徑之一。
1.注重全要素的完整建構
學校要綜合考慮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課程開發的理念系統、操作系統、保障系統等多要素,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多方位看待城郊學校優勢:遠離喧囂、安靜平和的環境,適合學生求學;小班化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關注,讓每一位學生都被看得見;校園面積大、活動場域多等硬件資源豐富。
2.注重全領域的協同育人
對于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人才這一目標任務來說,城郊學校需要綜合考量學生不同面向的發展可能,將現有課程資源——體藝、科學、語文、數學創造性地整合起來,融會貫通于日常的課程活動與教學改革之中。要獲得家庭、社會的支持,積極引導家庭、社會共同參與課程設計、計劃制訂、課程評價、文化環境的創設等,為課程開發“提質增效”,避免低效能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投入。
3.注重全過程的規劃預設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遵循“突出實踐”基本原則。預設回到實踐現場,在“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中思考與追問“做些什么”“具體該怎么做”“做到哪個程度”“這個活動教育能否一致性、持續性實施和改進”。在各種活動中,大到實踐理念倡導如何在具體活動中體現,小到在某一學習活動中怎樣滲透融入學科素養的具體設計,即從宏觀規劃到微觀實施,這些都要一一思考,預設作答。
1.整合學科概念,形成結構化的實踐活動項目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整合學科概念,形成結構化的實踐活動項目。以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原則,設計多個學習任務,解決各學科缺有效情境、缺動手實踐需求的問題,從而實現強化實踐學習的育人功能。
在構建學習任務群時,可結合學校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和教育資源,開發專題化校本教材,形成特色鮮明的校本化課程體系。比如仙游縣鯉南中心小學利用少年宮里豐富的實踐資源,開展以“神奇的紙”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各種紙的制作、變形的紙、麥比烏斯圈、紙橋實驗、手工書義賣會等各個環節,融入地方歷史、科學、詩歌、戲劇等。由此組成學習任務鏈,相輔相成,涵蓋小學的各個年級。旨在通過身體力行,動手動腦,讓學生感受文化的自信與思考的美好,同時具有金融、批判等意識,形成一定的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2.“四有”設計,發揮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在常規教學中,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導者。假設情境多,真實情境少;合作學習看似熱鬧討論,實質性探究較少。因此實踐校本課程要體現“四有”設計,即有清晰明確的具體目標、有基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挑戰性問題、有推動學生思維進階的活動、有保證質量的評價機制。要為學生更好地成長打造每一個教育細節。以主題“一葉知秋”的選題為例,學生在觀察落葉時,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黃葉和綠葉,哪個好看?”“葉子為啥變黃了?”“落葉有啥用途?”“哪種樹落葉多?”這些問題不能全部都探究,要判斷有沒有研究價值。教師若指定一個問題,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就沒了。既要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研究一個特定的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問題1 是關乎審美,見仁見智,不適合研究;問題2 可以想出好幾個原因推測,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來判斷,是科學問題;問題3 需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的綜合性現實問題。就這樣,在質疑、比較、改進、迭代、總結中,學生的高階思維、科學素養自然而然得到培養和提升。
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動態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將學生短暫興趣變為樂趣、志趣,指向高階思維的提升,為學生持續發展“蓄能”。以評價量表前置、任務驅動單等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努力的方向,會審視活動過程和結果,總結經驗,反思得失,增強心理素質,提升學生抗挫能力。
3.基于學情搭建支架,為課程開發導航
在開發校本課程時,不但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知識技能的提高,還需要注意學生的安全和保障措施。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支架去考慮,供教師參考使用,以降低教師試錯成本。其一,選擇適當開放的項目,增加學生的項目自主選擇權;其二,制訂計劃和目標,幫助學生明確任務的重點、完成的時間、努力的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初步的籌劃思想;其三,分配任務和角色,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項目中來,可以根據其不同的專長、技能和興趣分配任務和角色,這樣有助于隊員關系的融洽,增強團隊作戰能力;其四,提供必要的資源和設備,例如工具、材料、實踐場域、安全保障設備等,尋求家長、社區的支持和理解,以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其五,教師、家長應該對項目的進展情況進行督促和指導,及時糾正錯誤并給予建議和幫助,促使學生從中吸取教訓和經驗。例如仙游賴店前埔小學開發傳統民俗體育項目,就是學生在家翻老物件時,發現沙包、毽子,從好奇提出的問題轉化成團隊自主研究的課題。信息資料的收集渠道不再是單一的網絡搜索,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針法的學習讓學生發現原來還可以用在釘紐扣、縫制玩偶上,運動器材原來也要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學習體驗感悟比教師在課堂上說教更入腦入心。
通過課程樣態的改變,為學生全面發展賦能。凝聚家校社合力,開展共育行動。作為協同教育里的主力軍,學校尤其要重視自身的專業成長,發揮積極作用,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基礎性保障。
1.結對,專家引領課程開發實施
成立課程校際項目聯盟,定期開展研討活動,促進課程資源共享的同時,組織專家為研究的基地校“把脈”。通過課程論證會、項目調研、線上交流等方式,開展“一對一”的課程指導,加速培育示范校。專家對開發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進行解析,倒逼教師反思重構、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不斷探索。仙游縣城郊學校積極開展“青藍工程”,就是師帶徒活動,以片區為單位,學校搭建平臺,要求名優教師、骨干教師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從課程資源整合、課程開發、課堂實施、教育理念等多維度解讀。通過教學常規、課堂觀摩、教學研討、講座等方式一一傳授,改變名優教師“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局面。
2.教研,提升教師課程研發能力
正所謂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建設智慧城郊小學,要將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教育深度融合。一方面與優質學校一起教研,搭建跨時空的互動交流平臺。通過遠程專遞課堂、教師網絡研修、名師網絡課堂等多種幫扶形式,讓師生借鑒學習成長,拓寬視野,激發想象力,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體驗,在不斷推翻原有做法并重新構建中,更多地了解自己與綜合實踐活動這個學科。另一方面,學校倡導教師改變課程觀念,創新評價方式,以數據分析、科學評價、結合線上線下家校協同評價等方式,促進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課程的多樣化開發、常態化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