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體制創新的同時,必須通過信息化建設成果的廣泛應用,才能推進內河水上安全監管模式轉型升級,實現監管到位。本文詳析在內河水上安全監管中常用且重要的信息化平臺系統,它們各自功能側重不同,綜合起來應用能夠形成優勢疊加,從而實現內河水上安全的全方位高效監督。
關鍵詞:一體化;信息化;內河;安全監督
近年來,伴隨交通運輸部門機構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和行政管理理念的變革,內河水上交通監管模式也逐步由原來的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轉變。這種轉變要求內河水上交通管理部門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便利船舶進出港口,加快周轉速度,支持航運發展產生正面效應。因此,在這種局面下如何提高監管、服務和依法行政水平就成了內河水上安全監督所面對的切實問題。
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作為創新實踐,江蘇交通設立了一體化執法監督機制,旨在通過統籌集約融合、站點整合、裝備建設等建立體制統一化和隊伍一體化的機制,以促進交通運輸執法要素優化從而推進業務融合增效,以期從根本上提高監管效能。對于內河水上安全監管即設置一個水上交通指揮中心和多個執法單元,依據各自的功能與職責構建指揮中心與執法單元、執法單元與執法單元之間“互相協作、互相補充、互相監督”的新管理格局[1]。同時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等信息化新技術的發展,通過數字技術與水上交通運輸監管深度融合的信息化平臺建設和落地,實現管理智慧化。綜合信息化系統交換和共享的數據,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監管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進行調整預防。這種管理變革與信息化發展協調一致的新型監管模式,有效地推動了內河水上安全監管轉型升級。實際應用中,以基于桌面Web客戶端、手機端APP、移動執法終端等多種方式通過互聯網、移動通訊等進行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實現監管業務功能的信息化系統平臺主要有:
1 CCTV安全視頻監控系統
它既是獨立的應用系統,又可作為其他智慧化平臺的硬件支撐層。系統的應用展示如圖1所示。CCTV系統具有實時、遠程和直觀等特點。內河通航水域的航道等級普遍偏低,船舶運輸技術狀況較差,在重點區位、重點碼頭、水上風景游覽區等點位裝設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延伸監管領域,延長監管時間,減少交巡艇的巡航頻次,優化資源利用率。將各點位視頻監控信號接入水上交通指揮中心,再通過地方大數據中心接入船閘實施監控、港口碼頭揚塵在線監測等系統的點位監控,形成水域視頻監控全覆蓋。在提高轄區通航水域船舶實時監控能力的同時,還能為船舶顯性違法行為的查處和事故隱患的查糾提供支持;在便利轄區水域監管的同時,還提升了水上搜救和交通安全指揮能力。
2" 水上交通安全監測預警系統
該系統彌補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基站在內河低等級航道水域覆蓋率低信號弱的問題。其登錄初始界面如圖2所示。它集電子地圖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一體,可將水域交通現場情況進行全天候和全方位展示。系統整合了自設的傳感器信號源和AIS系統設置的傳感器信號源,使其具備了電子警察自動判定功能,可在轄區內進行船舶動態安全監控、通航秩序監測、跟蹤管控重點船舶、保存違法船舶的電子證據和智能化電子巡航。該系統還能儲存并發送船舶基礎信息及其實際地理坐標和艏向等動態信息。監管人員使用該系統可對轄區水域裝設終端的船舶實現全覆蓋和全過程跟蹤,方便快速查詢船舶的基本資料,準確追蹤到船舶航行軌跡和具體位置,為非現場執法證據收集、事故處理及水上搜救提供支持。
3" 中國海事協同管理系統
該系統是集安全管理、船舶管理、危防管理、法制管理、船舶檢驗、通航管理及船員管理服務等多項業務為一體的綜合管理平臺。其登錄界面如圖3所示。該系統可依據使用者的身分定義權限角色以實現船舶、船員的基礎信息聯網查詢、船舶進出港報告查詢、船舶安全檢查和現場監督檢查錄入以及船員違法記分登記和船舶檢驗辦理等各項具體業務履職。通過對監管船舶和船員的信息共享,極大地提高了監管業務辦理和服務效率。系統還提供智能報表的功能,方便執法人員快速、準確掌握各業務的運行狀況,實現相關資源的高效使用。
4" 江蘇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管理系統
該系統集合了執法大腦、基礎數據、信息查詢、水上和道路行政執法、指揮云、感知云以及執法裝備管理等功能。登錄界面如圖4所示。針對水上交通和道路,有不同的模塊權限。各基層執法單元可以此系統為核心主干,統籌執法資源,制定動態巡查計劃,明確任務、細化標準,形成調度一線執法力量“點對點”的扁平化指揮模式。目前,升級后的守護2.0系統可實現對5G布控球、車船載智能監控設備、固定點位智能監控設備、無人機和AIS 基站等各類智慧執法裝備設施的信息進行統籌管理,并將識別的信息融入綜合執法數據資源池,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技術進行綜合分析,發掘深層規律,為執法大腦數據分析提供科學決策。應用功能模塊包括監管對象的查詢與畫像、情報線索庫、業務研判和數據質量監測。系統的統計圖表能對執法履職、執法規范、執法效能和隊伍職業化建設等方面的數據指標進行展現,并可依據稽核規則對各項執法業務數據進行自動核查,自主發現異常狀況來監測和評估執法業務開展情況,以此督促執法人員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和提升自身業務水平。該系統還可具有執法業務一體化指揮調度功能,可應用于對重點對象聯合布控、跨區聯合檢查、指揮中心遠程協同指揮調度等業務場景,能為跨區域和部門的聯合執法行動提供智慧保障。
5" 長江干線船舶水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即船e行系統)
該系統實現了監管單位與服務對象實現全覆蓋,平臺登錄端界面見圖5 所示。系統的功能包含船舶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預約、港口碼頭等接收單位的接收和存儲、城市環衛部門的轉運處置、相關監管單位的聯合監督和生成相關電子聯單等,可實現船舶水污染物從接收、轉移到處置完成的閉環監管。系統能以圖、表形式展現污染物的分類分布、船舶排放情況和作業單位接收轉運處置情況,便于監管人員從全局性的視角對轄區船舶污染物的擬上交量、碼頭企業污染物待轉運存儲量、接收單位服務能力等進行實時動態掌控。系統在船舶水污染物處置過程中能全軌跡數據留痕,不僅方便追溯遺漏環節,還能依托系統產生的大數據進行研判和預警風險。該系統的上線提高了內河水上監督部門對船舶水污染物處置的監管能力,為實現內河水域“零排放”的目標提供了監督途徑。
內河水上安全監督主要以圍繞水上運輸安全、行政執法、污染防治和服務惠民展開。應用信息化系統平臺進行內河水上安全監管,使監管單位和監管人員能聚焦重點,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靶向發力。使用信息化監管系統平臺的基礎數據結合政策研究,建立模型并排查研判,及時發現違法行為。再進一步通過對管理服務對象全面綜合評價和分類評級,對不同安全信用評價結果的企業實施差別式、精細化的分類分級監管,從而推動內河水路運輸規范化。同時平臺系統對接公眾服務平臺后還能更加方便與監管服務對象的信息及時互通,實現了監管過程智慧化和服務流程便民化,大幅提升了內河水上安全管理機構的監管能力和精準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慧廷.聚力六項行動開創江蘇地方海事發展新篇章[J].中國水運,2017,(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