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林
2020 年3 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其中“三個課堂”之一的“名師課堂”應用目標是“共享名師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部2020)。從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角度來看,“名師課堂”教學資源共享對鄉村教育帶動作用明顯,能讓薄弱地區、學校、學科迅速獲得優質教學服務。但“輸血”只能救一時,“造血”才能受益長遠。只有激活鄉村教師的內生力,才能深度促進進一步的教育公平。從2021 年起,筆者在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邊遠鄉村學校進行“名師課堂”實踐研究,立足數字平臺,以新入職近三年的小學英語教師為服務對象,依托“青藍工程”項目,發揮名師名課的示范效應,聚焦課堂教學視頻開展實證分析,著力激活個體內生力,逐步摸索出一條青年教師仿學創新學習路徑,促進了本地學科教研團隊的效能升級,提升了學科教學質量,有效落實了國家有關“雙減”的文件精神。現將典型做法分享如下:
一般情況下,在縣(區)、校層面,每個學期都會開展名師送教、示范課教學研討活動。執教人一般是有各級教學名師稱號的教師或者在各級優質課評選活動中榮獲獎項的教師。在這樣的公開課上,教師可用手機對現場教學進行全程錄制,然后上傳到數字平臺供同伴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求青年教師以“觀察者”和“質疑者”的角色不加暫停、重播的連續觀摩。
在進行視頻觀摩時發現:大多數教師會用自己的“雕刻刀”刻意把所觀摩的視頻課雕琢成個人理想的樣子,即過度帶入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將自己放置在觀課的中央位置,以至于忽略了不少授課教師的教學亮點,從而無法對視頻材料進行更客觀、細致的分析。若視頻課沒有成為研究主體而存在,反而成為教師回顧自身教學優劣的參照,就失去了本身的研究價值。
下面將胡塞爾(Husserl)的現象學方法——“懸置”引入其中,告訴青年教師要“將外界一切‘懸置’起來,在客觀上使自我回到本心、回到純粹意識”。“懸置”意味著陌生化,即希望青年教師在進行視頻分析時能夠“忘掉”自己既有的實踐經驗,單以“局外人”的視角觀察視頻中教學現象的本質及其情境、環節和教學語言等呈現的內容,客觀審視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例如,在觀看市級優質課二等獎獲得者程禾老師執教的PEP Book 2 Unit 4 Where is my car?Part A Let’s learn 一課時,要求觀課教師改變過去的評課模式,從評價“執教老師的上課優缺點”改為“我在這堂課中學到了什么?”于是,教師們都站在觀察者角度表達個人收獲:
潘老師(入職1 年):我從程老師的課中學到了在單詞教學課中要將單詞置于語境中學習,采用多種活動操練和鞏固所學知識,踐行了新課標要求的“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
陶老師(入職2 年):在這堂課中,我很欣賞程老師貫穿課堂始終的評價策略,真正做到了“教—學—評”一體化,我也會在課堂上遷移使用。
“觀察者”模式的確立,讓教師們從評課者轉換為學習者,談收獲,談啟迪,暢所欲言,教研氛圍更濃。
要將觀察的收獲與個人專業成長緊密關聯起來,青年教師還必須根據個人學習目標進入質疑狀態。在連續觀摩前,筆者都會結合新手教師“站穩講臺,讓學生喜歡”的階段目標明確視頻分析中的活動目標。
例如,在一次集中觀摩市級教壇新星送教活動教學實錄集活動中,確定了如下視頻分析的活動目標:課堂導入的有效性。筆者要求參與本次活動的青年教師認真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課堂導入,立足整堂課視角評判導入是否有效,從中吸取優點,歸納導入環節的有效性的原則。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導入可以“以舊入新”,由學生已有的舊知過渡到新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運用課文中主題歌曲導入課文,既活躍課堂氛圍,又為新知學習埋下伏筆;教師在上課開始和學生自由談話導入,拉近師生距離,接著圍繞課文主題和他們進行交談,切入新課的教學,讓新知的教學悄無聲息地發生。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觀看完視頻后,筆者還引導教師結合學習目標回顧:哪些環節學生積極響應了?哪些時間點學生沉默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建構教師在視頻分析中的批判思維,引導他們借鑒視頻中好的教學行為,規避不好的教學策略,而不是將所有教學公開課作為范本,倡導他們提出疑問、主動質疑,時刻保持清醒的思考狀態。
在日常校本教研中,會讓青年教師有意識地結合個人階段發展目標重點關注要分析的目標單元,提取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情節、可深入研究的情節、感興趣的情節進行片段轉錄分析,以形成適用一線教師的認知方式。
青年教師可結合連續觀摩視頻記錄下的時間線、教學活動等信息與設定好的階段發展目標關聯,在觀看視頻時在必要的節點暫停或重播主要片段,將其中的主要課堂活動進行細分,選擇要重點分析的單元,如場景單元、問題單元、語句單元、話輪單元等。教師可以從已得到的片段中提取出分析單元進行診斷,通過觀察片段中的教師是如何實現優秀教學設計的良好效果的,或者片段中教師典型不足的教學設計是如何出現的,并思考如何避免出現這種失誤,以積累經驗。
例如,市級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錢偉老師在執教繪本課Dad for sale 時,課文主要講述的是小男孩對爸爸不允許自己做一些事情感到不滿,想把爸爸賣掉,最終醒悟并發現自己擁有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的故事。在引導青年教師反復回看視頻時,要求他們結合“合理設計教學場景”的發展目標對教學中的場景單元進行聚焦。一位教師發現錢老師在Pre-reading 環節設置的通過Look and Guess活動場景引出課文主要人物Dad、Son 有些牽強,且耗時很多,于是建議刪除Look and Guess 環節,直接使用文本中的圖片導入,省去了許多新知引入的彎路,實現了簡潔、省時的目的。通過前后兩次教學效果的比對,其他教師直觀感受了場景單元合理設置的背后思維。
視頻轉錄指將視頻中的聲音和畫面轉錄為文字,目的在于在保留分析依據的同時,再一次加深教師與課堂視頻的互動。視頻轉錄分析時要從關注的目標分析單元片段中采集,應基于之前設定的個人發展目標,嘗試解決關注的疑問和質疑。
在觀摩錢老師的繪本課Dad for sale 時,發現她對繪本主題意義的探究很深入,就指導青年教師針對核心場景單元進行轉錄。其中一位教師結合“學習與生活的聯通”的學習目標分析如下:
Miss Qian:What do you learn from father?Why?
S1:He is kind.He isn’t angry.
Miss Qian:Great.When someone is angry with you,you should calm down.Father did it.Anything else?
S2:When someone is angry with you.Don’t argue.
Miss Qian:Wonderful.
S3:Don’t shout.
Miss Qian:Yes,you are clever.I believe you can do it,too.
…
錢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意義探究時運用人物評價的方式,通過提問“What do you learn from father?”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當別人不理解你、向你發脾氣時,What should you do?”接著,錢老師帶領學生觀察繪本中圖片、朗讀文字,使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從文中爸爸的語言、行為中總結出:“You should calm down.Don’t argue.Don’t shout.”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提升思維能力,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學習興趣,發展了語言能力,實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只有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聯通起來,才會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魅力。能在課堂上獲得書本知識以外的知識,這樣的繪本課堂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呢?
為了豐富視頻分析內容,筆者還為青年教師設置了個性任務——“慢鏡頭反思”和能夠引導教師帶入自身反思教學的“重構教學”行動。
慢鏡頭反思多采用筆記、隨筆、札記和日志等形式呈現。主要是讓教師在完成一輪分析后再用慢鏡頭的方式整體感知課堂,識別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然后,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考,總結和提出在課堂教學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改進意見,進一步理解教學,進行二次教學實踐,進而使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提升。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用在分析別人的教學視頻上,也可以用在對自己教學的觀察與審視上。
比如,新入職的一位青年教師將自己執教的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4 We love animals Part A Let’s l learn&Let’s do 教學過程錄下來,在進行慢鏡頭反思時,發現了同伴評議中“信息技術應用豐富”觀點背后是自己對信息化手段用得有些多的迷茫。這也直接導致教師上課操作頻繁,有些地方是為了用而用,師生交互度明顯不高。于是,她在觀看其他名師教學視頻后,對白板與教學內容的關系進行了仔細分析,認為:在決定是否用信息技術時要先判斷效果是否會比傳統方法好;在今后的教學中對技術的處理要更加靈活,實際教學與考編時的說課、無生課教學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后續重點追求的目標。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她對課堂進行了兩次重構,聽取同組教師的看法,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揣摩,大膽地刪除了“花式”信息技術應用,根據信息傳遞的特點擇優選用新技術、新媒體,逐漸適應了信息化環境下的英語教學,進步非常快,還獲得了鎮級優質課比賽二等獎。
實踐表明,這種“反思+行動”一體化的重構方式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思維活躍度,參與教師都可以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教學事件,從而形成深刻、務實的教學思想。
如果時間充足,青年教師進行以上完整流程的分析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時間不充足且要分析一個新視頻,則需要在連續觀摩上多花時間,重點可放在切片研究上,根據學習目標做實目標單元分析或轉錄工作。如果分析一個已經現場觀摩過的或自己的教學視頻,那么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反思重構上。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選擇其中一個環節深入踐行。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倡導教師“通過基于證據的教學實驗和研究,解決問題,突破瓶頸,創新發展,提升自身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教育部2022)。隨著從國家到學校智慧教育服務體系的日趨完善,大量的優質名師公開課視頻和便捷的錄播手段為鄉村青年教師開展基于證據的學科教學能力提升活動提供了客觀便利。教師通過合理、有序的視頻分析方法,就能理解名師、同伴教學行為,“刷新”自己的教學認知,挖掘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從而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帶給學生更高質量的課堂呈現。在鄉村學校日常教研工作中,教研團體只要靈活地循環往復,“名師課堂”研修模式就能成為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新通道,就會使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向前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