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蕓禾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江蘇南京 210038)
從高校音樂學(師范)專業的實際招生情況來看,學生在入校時沒有鋼琴基礎或沒接受過專業鋼琴教育的情況較多,鋼琴基礎相對薄弱。鋼琴小組課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緩解高校教師少、學生多的教育現狀,提高不同程度學生的鋼琴專業素養,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但是當前高校鋼琴小組課在教學內容及曲目選擇等方面還需不斷推進創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中小學音樂教育對于高校師范人才的要求,從而實現教學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音樂學(師范)專業的鋼琴小組課通常以4-5名學生為一組,學生的鋼琴水平都有所差異,部分學生在入學前有一定的鋼琴演奏基礎,但涉獵的曲目風格不夠廣泛,而大部分鋼琴小組課的學生入學前是以其他樂器或聲樂作為專業主項,從未接受過鋼琴專業訓練。這一現象導致實際的教學進度和內容不能夠完全統一,若從基礎的演奏技巧及鋼琴理論知識講起,循序漸進,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也有助于對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習主動性,從而夯實鋼琴的演奏基礎,但長此以往也會使得有一定鋼琴基礎的學生無法發揮他們的專業潛能。若顧及專業程度較深的學生,進行高難度演奏技巧的教學,一方面會導致課堂時間不能夠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會使得程度淺的學生對于專業學習失去自信,長此以往將產生厭學心理。
選擇適當的教材是鋼琴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合理的教材能夠照顧每位不同程度、個性、技術特點的學生需要①。鋼琴教材是開展鋼琴教學的基礎,教學進度、內容設計等都要有教材作為支撐,所以教材的選擇和使用,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思路。音樂學(師范)專業普遍使用的鋼琴教材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以作曲家的作品集為主,如《拜厄鋼琴基本教程》《車爾尼鋼琴快速練習曲:作品299》《肖邦圓舞曲集》等;二是以實用性為主的鋼琴教程,如《鋼琴基礎教程(修訂版)》(韓林申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目前高校鋼琴基礎課程使用最久的教材之一,涉及的曲目包括練習曲、復調作品、各體裁樂曲,以及中國鋼琴作品等。
但就目前高校鋼琴小組課的教學現狀而言,教材選擇方面仍有以下問題:一是實際教學中對教材內容的選擇過于單一,只涉及貝多芬、莫扎特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而練習曲也只有車爾尼等;二是教材的中國鋼琴作品選曲范圍較窄,對于中國鋼琴作品的教學曲目有所涉及,但以民歌或民族器樂改編曲為主,缺乏優秀的近現代中國鋼琴作品;三是教材的選擇缺乏“師范性”特色,教學選曲普遍以鋼琴獨奏曲為主,學生對于常用的伴奏織體比較陌生,如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等,以及伴奏運用的基本節奏型等。
音樂學(師范)專業鋼琴小組課的教學對象主要包括兩類學生,一是入校時就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和演奏技巧;二是鋼琴水平等同于零基礎,未經過系統的技能訓練。鋼琴課程的分組很難按學生的演奏水平進行劃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同一組別不同專業程度的現象。鋼琴課程作為音樂學(師范)專業的核心課程,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演奏技能,忽略了對學生審美的教育,導致學生對鋼琴學習只是機械地重復練習,而長期的枯燥訓練極易產生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在鋼琴小組課中,教師為了統籌一學期的教學進度,很難對所有學生都做到細節的關注,所以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而言,傳統的小組課教學方式無法充分關注學生的基本功,而基礎訓練的缺失會阻礙學生學琴的動力甚至是專業發展。
高校音樂學(師范)專業是培養未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要明確《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對于師范生在專業理念、專業知識能力和專業教學能力等方面的具體需求。在音樂學(師范)專業中,鋼琴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更需要強調鋼琴教學的基礎性與普及性。以鋼琴為媒介,融入我國本土化的教育理念,綜合各音樂學科的關聯,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能力。
從職業發展需求而言,鋼琴教師要以達到從事音樂教育相關工作所必備的演奏技能為前提,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鋼琴彈奏技巧的訓練,還需要加入鋼琴伴奏技能等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幫助學生夯實基本功,另一方面還需要幫助學生提升教學能力,將教學實踐與專業基礎訓練相結合,培養基礎技能扎實、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因而在選擇鋼琴教學曲目時體現出師范性則是必要的,不能一味追求高難度曲目,要注意對學生在彈、唱、伴奏等綜合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畢業后適應基礎教育的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做充分的準備。
鋼琴作為西方樂器,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是鋼琴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關鍵問題。由于鋼琴音樂大多來自西方,教師在教學選曲中會更偏向國外鋼琴作品,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通常會被教師忽略。中國鋼琴作品從創作背景而言,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重視對中國鋼琴作品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對新時代大學生有重要的德育價值,更是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如王建中先生改編自陜北民歌的鋼琴作品《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充分展現陜北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美好生活;杜鳴心先生的鋼琴組曲《紅色娘子軍》,作品描繪了海南紅色娘子軍在黨的領導下發揮重要革命斗爭精神的故事,其中《快樂的女戰士》作曲家通過不同和聲織體的寫作手法形象地述說著女戰士們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及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在鋼琴小組課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同組學生不同鋼琴水平及每位學生所擅長的演奏技術,合作完成一部鋼琴組曲,如丁善德在1953年創作的組曲《快樂的節日》,整部作品共有五個部分,《郊外去》《撲蝴蝶》《跳繩》《捉迷藏》《節日舞》,每位學生可以練習其中一首樂曲,并且在課堂上通過向其他同組學生展示及聆聽他人演奏的方式,對整部組曲有深入且完整的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極大限度地提高鋼琴小組課的課堂效率。這些中國經典鋼琴作品對新時代大學生有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引導作用,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弘揚寶貴的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在鋼琴小組課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長期的相處過程,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心理活動過程,并且觀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所有反應,與學生及時溝通。而教學的內容也不應當僅局限于鋼琴彈奏方面,它涵蓋了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深刻的內心世界的活動②。鋼琴教師在每學期期初要對鋼琴小組課同組的學生開展專業觀摩,對所有學生的鋼琴專業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包括是否有專業基礎,以及過往學習的曲目等。之后,教師可根據每學期整體的教學進度,細化每個小組的教學內容,在選擇教學曲目時,作品的難易程度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彈奏能力進行安排。同組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在選曲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在練好扎實的基本功之后再提升演奏技能。如進行顫音的技巧訓練時,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水平布置練習曲,程度較好的學生可選擇《車爾尼鋼琴流暢練習曲》(作品849號)第22首,程度較淺的學生可選擇《車爾尼鋼琴初級練習曲》(作品599號)第65首,這樣既能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各類演奏技巧的重難點,又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再如有的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較強,有的學生較弱,需要教師選擇感染力較強的樂曲幫助學生理解,并加以創作背景、和聲分析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輔導,逐步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鋼琴教學主要原則之一是強調學生的平衡發展:技巧與樂感、質量與數量、老曲子與新曲子(包括所有時期、所有國家和所有風格的樂曲)同等重要③,而保證學生平衡發展的關鍵則在于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從鋼琴的系統教學而言,練習曲、復調作品、奏鳴曲、樂曲四項是必不可少的。練習曲能夠通過訓練充分發掘手指的運動能力,使學生的手指靈活自如,也為大型樂曲的演奏儲備扎實的基本功;復調作品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敏銳的辨析多聲部音樂,培養良好的聽覺習慣,在思維與手指跑動實現高度統一的同時,感受音樂中的理性嚴謹;奏鳴曲是對復雜音樂結構的理解;樂曲則能夠全面呈現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及表現能力。在鋼琴小組課上,教師可根據每位學生的專業能力,盡量豐富教學曲目,不執著于難度,著重選曲的廣度,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具有民族特色、不同風格的作品,提升演奏水平的同時充分儲備相關的專業知識。
在鋼琴小組課中,教師也可以適當選擇鋼琴重奏的樂曲作為教學曲目培養學生的綜合演奏素養。聽多重合奏在改進鋼琴技巧與加強音樂理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把握節拍,培養團隊意識。除了為聲樂和其他樂器伴奏,四手聯彈及雙鋼琴重奏對于鋼琴學生來說是最有益的,也容易做到④。一方面,鋼琴重奏是需要多位學生互相配合完成,小組課的重奏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鋼琴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重奏需要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互相聆聽、互相配合、共同進步,這樣的學習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鋼琴的交響性,體會不同聲部中鋼琴所呈現音色的豐富性。
在高校音樂學(師范)專業的鋼琴課程中,鋼琴小組課教學形式的優勢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教育資源,為學生畢業后成為優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培養最全面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茖W合理的鋼琴教學曲目安排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各種風格、各類體裁,以及各個時期的代表性曲目。例如在奏鳴曲式的小組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同組學生不同專業程度進行選曲。對程度較淺的學生,教師可從《小奏鳴曲集》中進行選曲,在教授演奏技巧的同時,也讓所有學生通過結構精煉的快板樂章,對奏鳴曲式有更直觀、準確的理解;對程度較高的學生,教師可從莫扎特、貝多芬、普羅科菲耶夫等不同時期的作曲家創作的奏鳴曲中進行選曲,這樣的選曲方式在完成演奏技巧、音樂表現能力等方面教學的同時,也能夠讓同組其他學生感受不同創作時期的音樂特點,專業能力弱的學生雖然難于演奏,但在課堂上能夠盡可能多地了解鋼琴文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增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鋼琴教育是藝術的教育⑤,要保護每個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在鋼琴小組課中,同一組學生即使最初的專業程度都一樣,也會因為個人先天條件及后天努力程度的區別而產生差異。作為教師,要不斷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并且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及興趣,根據課堂的演奏情況及時調整更新教學曲目,而不是刻板地給每組學生布置相同的曲目進行練習。所以在教學曲目選擇方面,教師除了鞏固學生基本功的同時,還要盡可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定期完善教學曲目,選擇與之演奏水平相符的鋼琴作品,這樣既能夠提升演奏能力,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堅定學習意志保持對鋼琴演奏熱愛的同時,也能夠主動查閱相關專業資料,使專業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激發學生鋼琴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并且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程度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平臺。一方面在課堂中講解所彈奏曲目的創作特征及背景知識等,讓學生深入了解樂曲的內涵;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實踐平臺可以為學生積累更豐富的演奏經驗,對之后演奏能力和音樂教學能力有更準確的定位與規劃。
從我國第一首鋼琴獨奏曲創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鋼琴音樂發展從探索到繁榮的各個時期,都涌現了非常豐富的作品,這些經典且具代表的音樂也被編寫進教材中,逐漸在高校的教學中所使用。在鋼琴小組課的教學選曲中,教師除了選擇西方鋼琴音樂作品,也可以增加對中國鋼琴教材的使用,豐富學生對我國鋼琴藝術文獻的理解,例如《范繼森中國風格鋼琴五指獨立練習》《中國鋼琴獨奏作品百年經典》等。通常,作曲家的創作會受到自己生活的地域環境、文化歷史和民間風俗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是敏感的、細膩的,能夠捕捉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⑥。教師在小組課教學中,可根據民族、地區等方式對我國鋼琴作品進行分類,鼓勵同組學生在學習同一類型作品時進行不同的曲目選擇,這樣能利用有限的課堂交流時間,了解到我國更多的鋼琴文獻。例如根據各地民歌改編的鋼琴作品《蘭花花》《瀏陽河》《茉莉花》《在那遙遠的地方》等,通過這些作品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我國不同的地域特點、氣候特點、自然環境等,所孕育出的音樂藝術內容也大不相同,根據我國民歌改編的鋼琴曲也大多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特點。
音樂學(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是面對中小學音樂師資力量的培養,對于鋼琴小組課的教學曲目選擇而言,主要目標是積累鋼琴音樂作品的廣度,而非深度,因而體現師范生教學演奏能力訓練是必要的。在選擇基本功訓練曲目及樂曲時,教師要將師范生鋼琴演奏的必備技能考慮進去,在學生專業程度較淺時,多選擇歌唱性作品,更多引導學生關注伴奏聲部所運用的伴奏音型,并鼓勵學生將鋼琴課所學專業技能積極地應用到其他實踐課程中,如自彈自唱、即興伴奏等,從而提升學生作為師范生的教學綜合能力。
另一方面,對于有求職計劃的學生,教師還應及時關注各地關于中小學音樂教師招聘面試中鋼琴演奏技能的考核要求,如作品風格及曲目時長等,并根據學生所擅長的演奏風格幫助學生合理選曲,確保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演奏技巧及音樂表現處理方面加以指導完善。
總之,對于音樂學(師范)專業鋼琴小組課的教學而言,教學曲目的選擇與教學目的性息息相關,并非教師主觀行為,而是取決于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實際專業水平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合適的鋼琴教學曲目決定了教學的整體效果,并對師范生的學習、職業生涯有著深遠的意義。在鋼琴小組課中,教師的選曲一定要遵循以音樂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為導向、以課程思政為導向、以因材施教為導向、以教學內容多樣性為導向等原則,扎實學生的鋼琴演奏基本功,提升教學綜合能力及藝術審美能力。
注釋:
①梁劍英.鋼琴教學問與答(修訂版).花城出版社,2015.
②樊禾心.鋼琴教學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③④俞便民著,俞人儀譯.鋼琴教學探微.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
⑤馮會.芻議高校鋼琴的鋼琴教材與曲目選擇[J].北方音樂,2017,37(19):121-122.
⑥常樺.悉心感受,發現每一首作品的獨特趣味——鋼琴教學中的曲目搭配(八)[J].鋼琴藝術,2018,(0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