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成海
(遵義師范學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貴州遵義 563006)
考諸史實,我國古人是很重視理想。理想,我國古代叫做志。有志,就是有理想;沒有志,也就是沒有理想。即使到了“家貧無立錐之地”,也要堅持“人窮志不窮”,堅持理想。一個有理想的人,對于“人窮志短”是很鄙視的。一個有理想的人,一般都是超越了個人、家庭的范圍,或者為階級,或者為社會、為國家甚至為世界而奮斗的人。可見“志”或者理想總是遠大的。鼠目寸光,就談不到什么理想。
理想既是人奮進的動力,又是人的精神支柱。信念則是人們對某種思想或事業的執著精神,理想信念可指引人生的方向,決定事業的成敗,因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所以推動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核心和重要內容。培養大學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意志力,實現其人生價值,有助于幫助高校學生堅定對未來的信心,更有助于大學生始終如一地為了實現偉大理想、偉大目標而不懈奮斗。
近年來,陳樹湘為當代人所熟知并記住,有兩個重要的原因值得關注,其一是2012年“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評選結果揭曉,陳樹湘位列其中。其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會議上盛贊陳樹湘的不怕犧牲和對黨忠誠。陳樹湘身上所彰顯出的大忠大孝和大仁大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他的革命精神值得青年學生在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中領悟和發揚。
早在1986年,紅三十四師的幸存者韓偉將軍就發文《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湘江之側》一文,翔實地敘述了紅三十四師血灑長征路上的紅色故事,特別是師長陳樹湘帶領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之壯舉,文章最后無比悲痛地指出:湘江戰役中,紅三十四師不怕流血犧牲,連續作戰,前仆后繼,出色地完成了中革軍委賦予的光榮使命,全師大部壯烈犧牲。[1]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追憶陳樹湘和紅三十四師的文章陸續發表,如《紅三十四師渡江失利后的十六天》《韓偉將軍與閩籍長征英烈》《長征路上的廣西故事》等。當今的中國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因而,傳承和弘揚陳樹湘等先烈的革命精神,謳歌和緬懷紅三十四師這支英雄部隊,對鼓舞廣大黨員銳意進取的干勁,對豐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先進代表,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力量,在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他們將接續奮斗、爭創輝煌。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方面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受人生閱歷、生活經驗的限制,他們容易站在個人的視角、現實的狀態去認識和理解世界。基于大學生的年齡及發展特點,明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體情況,探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未來趨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在歷史上取得過杰出成就的人物,最初往往都是處于極其困難的環境中,但再苦也摧毀不了他們鋼鐵般的意志。從某種意義上講,若沒有昔日的逆境磨煉,就不能塑造完善的人格,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彪炳千秋,陳樹湘就是在磨難中成長起來的革命先烈。
陳樹湘(1905-1934),原名樹春,字子鳳,又名陳樹春、陳樹香。1905年1月30日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小吳門外一個窮苦之家,父親是佃農[2]。陳樹湘的成長經歷,還要從其少年說起,1914年家鄉發生旱災,為了生計,他和父親不得不外出謀生。之后,他接觸到新思想,1919年參加了反日愛國運動。又過了兩年,中共湖南支部成立,陳樹湘與毛澤東結識,從而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對共產主義有了更深的認識。
那時,年僅16歲的陳樹湘還是個跟著父親逃荒而來、在附近以種菜為生的少年。毛澤東、何叔衡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使陳樹湘早年便追求進步,先后加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等湖南早期共產黨人的教導和影響下,他更加堅定了革命必勝的信念。1927年9月,陳樹湘先是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接著又開赴井岡山,并參與創建革命根據地,在戰斗中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
綜上可見,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方向。陳樹湘5歲那年母親病逝,生活所迫,父親將陳樹湘4歲的妹妹送給別人家做童養媳,年僅8歲的陳樹湘到地主家當長工,放牛割草。1919年,14歲的陳樹湘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潮的精神洗禮,祖祖輩輩務農的陳樹湘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他毅然選擇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革命理想。由此,陳樹湘從一個小菜農逐步成長為一位信念堅定的革命青年。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一頁波瀾壯闊而又精彩紛呈的瑰麗篇章。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紅軍開始長征[3]。陳樹湘率領紅五軍團34師部承擔了中央紅軍總后衛的艱巨任務,因而被稱為絕命后衛師,紅三十四師奮勇阻擊國民黨追兵,掩護中央機關。氣急敗壞的蔣介石迅速糾集40萬國民黨軍,在湘桂交界處設第四道封鎖線,計劃利用湘江的滔滔之水將中央紅軍擋在湘江東岸進行殲滅。敵人的陰謀不會得逞,紅三十四師的烈士們用生命為后續部隊撐開了一條西渡湘江的通道[4]。
我們再將目光轉投至廣西前線。這年11月27日,陳樹湘從廣西灌陽的水車至文市,建立防線,準備迎擊敵人。翌日,自北而來的周渾元部、自東而來的李云杰部、自南而來的桂軍夏威部,三路大軍窮兇極惡地撲向紅軍。紅三十四師經過四天五夜的激戰,掩護紅軍主力渡過了湘江,部隊從6000人銳減至不足千人。此后該師未能渡過湘江,陷入敵軍的重圍。陳樹湘執行部隊命令,打算退回湘南打游擊。在指揮部隊突出重圍的戰斗中,他用皮帶壓住受傷的腹部,率部突圍。
然而,當部隊到達湖南道縣泗馬橋時,由于連日征戰缺乏給養,戰士們處于饑餓、疲勞之中,傷病員增多。12月11日,陷入險境中的紅三十四師大部分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不幸被俘。敵人的各種軟硬手段,動搖不了陳樹湘的堅定信念,他拒醫絕食,堅貞不屈。敵人見無計可施,就將陳樹湘抬往道縣縣城以向上級邀功,在途中陳樹湘趁押解他的道縣保安團營長何湘等人不注意,伸手絞斷腸子,壯烈犧牲,時年29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革命時期,閩西有十萬余人參加了紅軍和游擊隊。而紅三十四師,多由龍巖和三明等閩西籍將士組成,他們大部分戰死。長征中擔任三十四師團長的韓偉,是在閩西成長起來的革命戰士,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韓將軍的祖籍是湖北黃陂,但韓將軍生前卻囑咐家人在自己去世后要葬在閩西,他說:“湘江戰役時,我帶出的閩西子弟都犧牲了,我對不起他們和他們的親人。”[5]
由上可見,苦難生活啟迪了陳樹湘的政治覺悟,在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中,他總是信仰堅定,無所畏懼,執著追求,在嚴酷的戰爭實踐中淬火成鋼。因此,大學生要學會在理想信念正確引導下,從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中汲取營養、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陳樹湘在急難險重的作戰任務中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是中國百年黨史上黨員的楷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6]陳樹湘以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艱難的處境下,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代共產黨人為理想信念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是陳樹湘最鮮明的人生特征,為大學生樹立了光輝的典范。理想信念具有偉大的精神力量,這個重要素材,對推動青年大學生的精神成長,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有著特殊意義。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方向,陳樹湘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年幼時隨父逃荒至長沙城。在五四運動期間,他接受新思潮的精神洗禮,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逐漸成長為一位信念堅定、思想進步的革命青年。1921年,他遇到毛澤東、何叔衡等革命家,欣然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進一步堅定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馬列主義成了他奮勇前進的精神支柱。1934年10月,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開始。陳樹湘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師師長,負責掩護紅軍主力搶渡湘江。戰斗中,他親自指揮,沉著應戰,奮力抵抗,打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掩護了紅軍主力渡過湘江。正是依靠陳樹湘及三十四師全體戰士心中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渡江戰役才能取得勝利。
陳樹湘時時處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的政治堅守,那就是黨性高于一切。1934年秋,中央紅軍分別從江西和福建出發,進行戰略轉移。10月18日,陳樹湘率紅三十四師掩護黨中央渡過于都河。次日深夜,他們告別蘇區開始長征。紅三十四師是中央縱隊和紅五軍團的堅強后盾,英勇阻擊尾追的粵軍。
為了完成任務,陳樹湘率領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幾乎犧牲了全軍力量。在完成掩護任務后突圍過程中,陳樹湘被敵人逼到彈盡糧絕,最終被俘。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始終堅持崇高的革命氣節,剛正不阿。堅強的黨性原則也是紅三十四師全軍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頑強拼搏到最后的力量源泉。
陳樹湘文武兼備鐵血忠勇,用生命詮釋了信仰信念的力量。他在率部突圍中勇敢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毫無畏懼地選擇死亡,無懼刀槍炮火,以感天動地的犧牲精神,塑造了燭照千秋的英雄形象。
1934年4月任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師長。率部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同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率部擔任全軍后衛,掩護主力和軍委縱隊接連突破敵人第一至第三道封鎖線。同年11月下旬,指揮全師在湘江東岸阻擊敵軍,掩護全軍沖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由于敵軍阻攔,所率第三十四師未能沖過湘江,同主力失去聯系。指揮全師同數倍于己的敵軍浴血奮戰,在戰斗中受傷被俘。1934年12月18日,被俘后的陳樹湘將手伸進傷口,把自己的腸子扯出來用力絞斷。陳樹湘寧斷腸不斷脊梁,為革命流血撒湘江,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陳樹湘有著敢于擔當的優良品質,特別是在成長為一名革命戰士后,不管是在武裝起義戰爭中,還是在歷次反“圍剿”戰斗中,都是將最艱難最危險的任務留給自己。紅軍長征后,紅五軍團擔任斷后任務,而陳樹湘率領的紅三十四師是后衛部隊中的后衛,他們走在龐大行軍隊伍的最后,所以面臨的處境最艱險,打得也最為艱苦[7]。正是因為陳樹湘和他所率領的紅軍那股以生命為代價的擔當精神,才在敵人與中央紅軍縱隊之間構筑了一道血肉屏障。
1934年11月27日,陳樹湘率全師經湖南進入廣西灌陽,緊接著就在水車至文市一帶駐扎,為阻擊敵人做準備。次日敵人就從四面八方狂撲而來。面對強敵,陳樹湘指揮部隊挫敗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完成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的后衛掩護重任,6000名閩西子弟血染湘江戰場[8]。因此,在紅軍史上最壯烈的湘江戰役中,陳樹湘及紅三十四師以全軍覆滅為代價的勝利鑄就出的鐵血軍魂,彰顯的是共產黨員勇于擔當不怕犧牲的優良品質,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擔當精神是何等壯烈。
“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亦影響著人的發展”[9]。大學生在傳承和弘揚長征紅色文化實踐活動中,尤其要做到知行并進,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陳樹湘在關鍵時刻,勇于擔當,敢于犧牲的精神激勵著大學生在新時代勇于擔負歷史使命”[10]。總體說來,當代大學生繼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并進行創造性地轉化的過程中,要將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外化于行,促進革命精神與實際生活、自身狀況有機結合[11]。
綜上所論,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念不但是陳樹湘精神世界的重要目標,亦是他歷經艱難考驗的精神支柱。由于家境貧寒,陳樹湘早年被迫做長工,飽嘗疾苦,走上革命道路后,他意志無比堅定,頑強戰斗,視死如歸,最后壯烈犧牲。故而陳樹湘的精神將永載史冊,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的動力源泉。總而言之,陳樹湘革命精神的深層內涵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永遠是中國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鞭策著大學生在新時代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