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電子技術課程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從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成立以來就作為專業基礎課程開設,并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不斷進行建設。2015 年,電子技術課程被確定為重點建設課程,關注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立足于讓學生建立系統、發展、工程和創新的觀念,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有著特殊的作用。[1]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和建設團隊現有教師15 人,其中校內專職教師11 人,占73%;校外兼職教師4 人,占27%。教學和建設團隊中“雙師型”教師12 人,占80%。學習該門課程的在校學生數為410 人。
電子技術在很多電子信息類競賽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完備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應用性。傳統的課程依據廣電通信設備裝接工和廣電通信設備調試工國家職業技能制定了課程標準,主要講授電子元器件的識別和檢測、典型電路的安裝和調試、智能電器電路簡單設計、電子產品簡單故障診斷和維修、電子儀器儀表的操作和維護等專業知識和技能。2022 年電子技術課程開展“崗課賽證”融通試點。在“課賽融通、賽教一體”理念引領下,進行技能競賽與課程建設循環式互動促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把技能競賽內容與課程建設項目融會貫通,推動技能競賽內容在課程建設項目的對接,賽教融合進而形成技能競賽和課程改革兩方面的成績,提升職業教育在當今社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2]。
(一)通過對學生職業崗位的調研,并與京東方科技有限公司、邁普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匠八方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對電子技術課程的新型課程體系進行構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將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技能競賽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程的專業性和職業性特點。根據職業技能的難度遞進原則,以工學結合為導向,構建電子技術課程體系,通過對課程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特點的分析和融合,確定出課程的學習項目,并輔以學生科技活動和科技服務,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職業技能大賽和職業鑒定,最后完成對學生電子技術應用技能、實踐技能、基本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職業技能的培養[3]。
(二)在教學內容中引入企業真實工作項目和典型工作任務,采取工學一體的實訓模式,通過“學中做”和“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理論教學聯系實際操作的特點。理論與實踐教學參考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學生先在對理論知識進行學習的同時,不斷積累實際動手能力和水平,最后還要回到理論總結進行進一步提升,實現基于真實企業崗位能力要求的培養和訓練。
(三)課程教學內容通過用人企業和單位的調研反饋,加入新工藝和新技術的更新內容;并在課程教學中增設創新創業部分內容,結合電子信息相關興趣小組和協會課外活動,依托世界技能大賽各級選拔競賽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充分發揮競賽的指導作用,把競賽內容有機融入課程建設中。
1.師生參與情況
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和建設團隊現有教師15人,其中校內專職教師11 人,校外兼職教師4人。近五年來學習本課程人數為2100 多人。
2.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情況
(1)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企業真實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選取。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和物聯網技術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分析,依據廣電通信設備裝調工國家職業技能和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國家職業技能,確定電子技術課程的核心知識點和技能點,再以典型電子產品電路為載體,結合技能競賽,來確定教學內容。
(2)教學內容的選取充分體現職業技能和技能競賽的特點,通過對企業職業崗位要求和電子技術技能競賽內容的融合,根據職業崗位知識能力要求,把典型電子電路如穩壓電源電路、正弦波振蕩電路、功率放大器等電子產品的制作與調試作為教學的主線,按電路應用常見場景,分解成若干個項目,每一個項目按照邏輯關系又劃分出各個任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體現對學生職業技能和競賽內容的訓練。
(3)通過對學生職業崗位的調研,并與京東方科技有限公司、邁普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匠八方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對電子技術課程的新型課程體系進行構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將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競賽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課程教學的職業性特點。
(4)課程資源內容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以“大國工匠潘玉華校內工作室”“四川電子新工藝與新材料應用研究院”為平臺,充分發揮四川電子學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29 研究所等優質企事業單位的優勢,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由大國工匠和技能大師把關,既可以用于學生技能培養同時可用于對外開展培訓。
(5)通過對課程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特點的分析和融合,結合電子技術競賽考核內容和難度,確定出課程的項目化考核方式和內容,最終能對學生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3.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情況
(1)課程教師團隊通過多年教學實踐,以任務驅動式教學為理念,提出了“四階段教學法”,具體如下:任務分析,任務實施,理論升華,競賽拓展。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把學習和競賽結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對學生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2)理論教學均在實訓室中進行,結合實物和演示板,讓學生邊學邊練,實現理實一體化。
(3)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和科技服務,以訓練學生的綜合技能。
(4)采取項目化教學的方法,教學內容就是一個一個的實踐案例和工程案例,通過這種方式,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5)結合Multisim 電子仿真平臺,利用信息化方法進行教學。
(6)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組織學生開展“最佳員工評比”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素質。
(7)請企業一線職工作為兼職教師授課。
4.課程實踐環節改革情況
(1)依托成都市重點實驗室和校級技能競賽集訓基地,充分利用好校內實訓環境,建成了全國一流的電子技術實訓室。
(2)為進一步提高課程建設的效果,與京東方科技有限公司、邁普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匠八方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3)將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技能競賽引入實踐教學環節。
(4)結合課程建設,大力開展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在學生中組建了電子技術科技活動小組,開展創新性的電子科技作品制作和開發。依托世界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發明杯”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和學校學生科技作品競賽等科技競賽和活動,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參加各類大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提高。
(5)利用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積極開展科技服務,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在學生中組建了電子協會,并通過每年開展的“進社區服務”活動,讓學生以技術回饋社會。
5.課程教材及輔助性資料建設情況
(1)在理論課教材上,我院根據實際需要選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國家級高職高專規劃教材《電子技術》。
(2)我院與京東方科技有限公司、邁普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匠八方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實用電子電路基礎知識及應用》工學結合特色教材,在技能培訓和鑒定過程中使用。
(3)結合我院具體情況,課程教師團隊編寫了《單元電路設計和裝調》和《可編程邏輯器件設計和裝調》實訓工作頁,該資料結合我院實際,對訓練學生的電子基本技能很有幫助,在實際使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課程網絡資源建設及使用情況
對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網站進行了長期的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包括:課程總體設計,競賽規程和競賽內容,課程描述、教學大綱、教學教案、授課錄像,電子技術課程教學課件,電子仿真平臺使用教程和應用范例,電子技術課程網絡教學,包括課程教學資源、在線測試、在線答疑、網絡論壇、新聞公告和友情鏈接等,電子技術課程相關技能鑒定項目,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資源。通過不斷建設,電子技術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和完善,在實際使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科研促教學情況
(1)課程團隊結題省級課題“基于無線傳感網的目標定位技術研究”,院級課題“基于產教結合的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信息化背景下電路分析課程教學資源開發與建設”等項目。
(2)課程團隊作為應用電子技術課程群主要教學團隊入選四川省第三批高等學校省級示范教學團隊,立項“智能傳感與檢測技術”等課程思政項目。
(3)課題組的教師一直承擔廣電和通信設備裝調工國家職業技能的培訓和鑒定工作,五年來累計培訓2000 余人次,學生畢業時能獲得雙證,其中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獲得率在90%以上。除了完成在校學生培訓,還積極為社會服務,為成都及周邊電子企業培訓和鑒定中、高級工,此外還積極開展電子技術相關競賽賽前技能培訓。
8.教學隊伍建設
(1)近五年,課題組共派出20人次,分別參加教育部培訓和職教會議,結合在學校聽取外聘專家的報告,提高了整個教學團隊的職教理論水平。
(2)通過參加培訓、進修,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近年來,課題組共派出50 人次到京東方科技有限公司、邁普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匠八方有限公司等地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和進修。
(3)組織課教師開展科技創新發明,以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近年來,取得新型實用專利5 項,軟件著作權3 項,申請發明專利3 項。
(4)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安排教師到匠八方等企業進行鍛煉,以提高師資隊伍的職業能力。
(5)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獲取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教師成員中目前具有高級技師職業資格3 人,具有技師職業資格5 人。同時,還有10 人具有考評員資格,每年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的人數在400 人以上。
9.學生培養情況
結合電子技術課程,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法,課題組教師一直致力于組織學生開展學生科技活動和科技服務,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曾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四川省賽區一等獎2 項、二等獎2 項、三等獎1 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電子產品芯片級維修與數據恢復”“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檢測維修與數據恢復”等競賽項目,獲得國賽二等獎一次,國賽三等獎兩次,省賽一等獎兩次;在互聯網創新大賽中獲得省級三等獎2 項。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后,還組織學生開展科技服務,義務為校內師生維修家電,并參加校團委組織的“進社區”活動,開展家電維修和維護活動,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電子技術課程是在很多高校和專業中均有開設的課程,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電子技術課程能更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從這門課程中充分感受到電子信息技術的魅力。雖然在技能競賽和課程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技能大賽賽項的設置與電子技術課程設置不能完全對接,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發揮合力。目前的技能競賽內容通常是跨課程,甚至跨專業,體現綜合性發展方向和趨勢,凸顯學生應該掌握復合性職業技能和核心知識。電子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書本上的很多知識早已落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學生掌握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掌握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為解決這一問題,課程團隊采用了很多創造性的方式和方法,諸如課程項目化的改革、授課方式的創新以及將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技能競賽融入教學環節等,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為充分體現高職的教學特色,還需不斷探索在模式下如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崗位技能,不斷完善課程建設,課題組將在“崗課賽證”融通這一方面不斷創新和實踐,將項目化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
(二)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學歷層次。在這一方面,從學校到學院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建設過程正在不斷進行中。
(三)進一步開發電子技術實驗室,使其能更好地為課程建設和學生電子科技創新活動服務。
(四)在網絡教學資源方面,與學生的互動平臺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教學課件和教學演示環節還需不斷更新、完善。
(五)在課程配套的特色教材建設方面還需不斷加強。目前,課題組已將行動導向式的特色教材列入了編寫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