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麗平
人的良好品德的養成離不開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情感、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從現實生活出發,以學生的視角來關注生活,選取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和引領生活的過程中,自主構建道德情感、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形成法治思維。
一、以“生活事件”為教學素材。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以“生活事件”作為基本素材來組織教材。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主體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事態,包含生活主體的言行,是生活主體主動或被動遭遇。因此我們在組織教學時,也要以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件”作為教學素材。這樣可以避免道德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情況。生活事件富含道德教育意義,蘊含核心價值,有價值導向性。以教材為依托的“生活事件”,反映兒童成長遭遇的道德基本問題,具有普遍適用性。生活事件經過課堂剖析和提升,成為兒童反思生活的“鏡子”和建構自我的“營養”。
二、以生活化教學組織課堂。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良好的互動氛圍中完成合作學習。師生間通過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學習,分享快樂,共同發展。在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組織形式進行教學,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教師更好地傾聽學生的心聲,把握他們的心理矛盾沖突,讓他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究和體驗,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道德與法治課的宗旨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滲透到課堂中,抓住良好的時機,組織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過程,將所學理論知識引入生活,讓鮮活的生活走進課堂,對學生進行教育。
三、以生活體驗來深化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顯著之處在于激發學生的良好情感,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而不是給他們現成的結論。這種熏陶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教師就應努力還原社會生活中的情境,為學生“模擬”社會真實,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種情境中圍繞問題,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深入探討。在這種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辨析是非的能力。同時,由于學生身臨其境模擬解決現實問題,他們會隨著問題的深入,形成感情的共鳴,進而獲得情感的升華。因此,我們在組織教學時,就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多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從而獲得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知識技能。道德與法治課就是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幫助”不是代替,不是一種強制命令,而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這樣才能內化成學生內在的心理品質。那種脫離了生活單純的說教,能夠讓學生記住道德知識,但很難升華為自己的道德情感。
四、以回歸生活來拓展課堂。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實踐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的顯著特點,學習是為了應用。從教學目的來看,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生活,用學過的理論指導生活、回歸生活,讓學生解決現實問題。這對學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的程度,又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其情感得以升華,知識得以應用。因此,當學生在課堂情境中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學會一定的道理后,就要回歸生活。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指導自己的實踐,做到以知導行,以情促行,知行合一,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生活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源泉,教師要時刻將生活的源頭活水引入課堂,讓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論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課堂小天地變成生活大舞臺,從而彰顯道德與法治的魅力,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