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喆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消費者數據的法律保護問題日益突出。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消費習慣以及行為偏好等敏感數據正面臨著泄露、濫用甚至商業利用的風險。這不僅對消費者個人隱私權造成了威脅,也可能導致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和消費者權益的損害。因此,加強消費者數據的法律保護已成為當前數字經濟發展中的緊迫任務。
數字經濟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手段進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活動[1]。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變革和創新模式的出現。其具有高度的信息化、數字驅動、創新性和靈活性、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國際化特征等特點。
數字經濟活動是指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經濟活動的形式。消費者數據保護則是指保護個人信息免受濫用和不當處理的一系列措施。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數字經濟的核心是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利用[2]。消費者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資源,可以用于市場調研、個性化推薦、精準廣告等領域。然而,如果消費者的數據被濫用或不當處理,將會對其隱私權產生侵犯,影響消費者信任度和數字經濟的發展。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許多機遇,但同時也給消費者數據保護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一方面,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消費者數據保護面臨著隱私泄露的風險。在數字化時代,個人數據已成為企業獲取和利用消費者信息的重要資源,但大規模的數據收集和存儲使得個人隱私受到了嚴重威脅[3]。消費者在使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和移動應用程序時,常常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等,如果這些數據不被妥善保護,就可能導致個人隱私泄露和身份盜竊。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消費者數據保護還面臨著數據濫用的風險。企業可以通過分析個人數據來獲取有關消費者行為、偏好和習慣的深入洞察。如果這些數據被濫用,就可能對消費者造成傷害。
數據隱私是指個人或組織在數字化環境中對其個人信息享有的權利。強調了個人對于自己的信息能夠自主控制、安全保護和合法使用的需求。數據隱私保護原則是指在數據處理過程中應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旨在確保個人數據的合法性、公正性、透明性和安全性,主要有合法性原則、公正性原則、透明性原則、最小化原則、個人參與原則等[4]。這意味著個人有權決定何時、如何以及與誰共享其信息。從社會角度來看,數據隱私關注的是保護個人信息的社會價值和秩序。包括保護個人的尊嚴、消除不公平競爭、防止歧視和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
歐盟2018 年頒布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數據保護法律之一。旨在加強對個人數據和個人隱私權利的保護[5]。日本2020年修訂的《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加強了對個人數據的保護[6]。我國2017 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下簡稱《網絡安全法》)也涉及了對個人數據的保護[7]。此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也制定了一系列與數據保護相關的國際標準,包括《ISO/IEC 27001 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標準》《ISO/IEC 27701 隱私信息管理體系標準》和《ISO/IEC 29100 隱私框架管理體系標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于1980 年頒布了《關于隱私保護和個人數據跨境流動的指導原則》,該原則成為許多國家數據保護法律的基礎[8]。
我國法律法規對于消費者數據保護起步較晚,但在近些年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國立法層面也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以保護消費者數據安全與消費者權益。例如,2021 年6 月10 日,我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以下簡稱《數據安全法》),并自2021 年9 月1 日起施行。在我國《數據安全法》中,數據被定義為“任何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對信息的記錄”。在數據價值鏈中,數據經歷了從“原始數據”到“衍生數據”的處理過程[9]。基于個人隱私和人格權意義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消費者的個人數據屬于財產權范疇。消費者所提供的數據是財產化了的信息,所反映的是數據的法律本質,若想讓其成為開放的、共享的數據,需要對其進行處理,即其中不能包含隱私信息。我國司法實踐中,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中對隱私權及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保護個人隱私信息,而2021 年11 月1 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作為民法特別法,能夠更加全面地保護個人信息。
除了國家性質的法律法規,我國部分地區也積極制定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與條例,例如《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提出保護數據權益,明確了個人數據的具體屬性和數據主體的權利,新增了數據處理者進行用戶畫像、個性化推薦的規制,規定數據處理者應建立自然人行使權利申請和投訴舉報的受理處理機制,利用生物識別技術的數據處理者還需具備相應的數據安全防護能力[10]。綜合來看,我國消費者數據保護法律法規與國際標準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法律制定滯后、數據使用權不明確、執法力度不足、缺乏跨部門協調以及公眾意識不足等方面。
企業應當依法、合規地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且必須遵守合法、正當的目的,并明確告知消費者。在征得消費者明確同意的前提下,企業可以收集和使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實施個人信息處理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明示同意或者默示同意,而默示同意需滿足特定條件。但是在數字經濟時代中,消費者數據被收集的方式和目的越發多樣化,包括購物行為數據、社交媒體數據、位置數據等,現有的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這些新型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方式。企業往往可以通過模糊的條款或用戶協議來獲取消費者數據,這給消費者的隱私和個人權益帶來了潛在風險。
根據《民法典》中的相關規定,個人信息處理應當依法、合規地進行,并明確告知個人信息主體。個人信息處理需要獲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即信息主體自愿、明確表示的同意。同時,信息主體對其個人信息享有了解、查詢、更正、刪除、撤回同意等權限,以及能夠通過提起訴訟或申請行政救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傳統的隱私權主要涉及個人身體、家庭、通信等方面,但在數字經濟時代,個人隱私的概念更加廣泛。消費者在數字經濟活動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包括個人信息、購物記錄、社交媒體活動軌跡等,這些數據可能會被企業收集后用于商業目的。現有的法律對于這些新型數據的界定和保護范圍并不明確,導致消費者的個人隱私權容易受到侵犯。許多企業在數據收集、存儲和傳輸過程中存在著安全漏洞,容易導致數據泄露和濫用的風險。
在數字經濟活動中,企業通過收集消費者的個人數據來進行市場分析、精準廣告投放、產品優化等活動。由于法律保護的不完善以及監管力度的不足,許多企業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缺乏透明度,消費者對自己的數據被如何使用知之甚少。企業在收集消費者數據時并未向消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和選擇權。消費者通常無法得知自己的個人數據被哪些企業收集、如何被使用以及是否會被分享給第三方。在許多情況下,企業將隱私政策寫得過于晦澀難懂,或者將其埋藏在網站的深處,使得消費者難以找到并理解其中的內容。甚至一些企業在收集數據時,并未明確告知消費者可以選擇不提供個人數據或者選擇退出數據收集。
加強對數據收集合法性的監管。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企業在收集消費者數據時應遵守的原則和限制。例如,明確禁止未經消費者同意收集個人敏感信息的行為,限制企業對于個人數據收集的范圍和目的,以及規定數據存儲和處理的安全措施等。建立健全的監管機制,加大對企業數據收集行為的監督力度,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確保數據收集合法性得到有效維護。
明確企業對于個人數據的收集范圍,細化至個人身份信息、行為軌跡、偏好等方面。同時,應建立個人數據的使用和共享規則,明確企業在使用消費者數據時的限制和義務,禁止未經授權的個人數據轉讓或出售行為。賦予消費者對自己的個人數據享有訪問、修改、刪除等權利,并要求企業提供相應的操作途徑和保障措施。
建議立法部門通過出臺專門立法或相應法律解釋來明確個人數據的定義,包括個人身份信息、行為軌跡、偏好等內容。這將有助于界定哪些數據屬于隱私保護的范圍內。規定企業在未經消費者明確同意的情況下,禁止收集個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證號碼、銀行賬戶等。只有在明確目的和范圍下獲得消費者授權后,才能進行必要的數據收集。明確數據使用目的和期限,要求企業明確告知消費者數據的使用目的和期限,并嚴格按照約定使用。禁止未經授權或超出約定目的使用個人數據,以避免對其濫用和不當使用。
要求企業采取合理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確保消費者數據的安全存儲和傳輸。企業應建立健全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進行數據安全評估和風險評估。規定企業在發生數據泄露事件時必須及時向消費者提供通知,并明確通知的內容和方式。要求企業積極采取補救措施,防止進一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推廣數據加密和脫敏技術的使用,以減少數據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的風險。同時,鼓勵企業采用匿名化處理等技術手段,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隱私。針對跨境數據流動,制定相關法規,明確跨境數據傳輸的條件和限制。要求企業在跨境數據傳輸中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并與數據接收國建立互認的數據保護機制。對違反數據安全要求的企業進行嚴厲處罰,包括罰款、吊銷許可證等,以形成有效的威懾效應。同時,鼓勵消費者向相關部門舉報違規行為,保障其合法權益。
在數據收集過程中,企業應征得消費者的明確同意,并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數據收集的目的和使用方式。消費者應有權選擇是否提供個人數據,并能夠隨時撤銷授權。同時,對于未經授權的個人數據收集行為,應加大處罰力度,以起到震懾作用。企業應明確告知消費者對其個人數據的使用目的,并在達到目的后及時刪除或匿名化個人數據。此外,企業應將個人數據的使用期限限定在合理范圍內,避免無限期地保留和使用個人數據。并建立簡明易懂的個人數據授權界面,方便消費者行使個人數據控制權。
本文通過對個人數據安全相關問題的討論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個人隱私權和數據安全是數字經濟中消費者數據保護的核心問題。法律應明確規定個人隱私權的范圍和保護措施,以及強化對數據濫用和泄露等行為的處罰。建議通過制定新的法律和規定來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消費者數據保護需求。同時,需要加強消費者對其個人數據的保護意識和控制權,可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消費者對個人數據保護的認識,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權利以及明白如何保護個人數據。此外,企業也應采取措施保護消費者數據的安全,如通過數據分類和標記、訪問控制、數據加密、定期備份和恢復、網絡安全程序等舉措,在合理使用數據的同時,積極保護個人數據與隱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