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
摘要: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歷史知識,可以加深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融合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很大的作用。本文試圖就初中語文和歷史學科知識的融合教學進行探索。
關鍵詞:語文? 歷史? 知識融合? 核心素養
一、運用歷史,激發學習興趣
以往的語文教學課堂大多是以老師講解、分析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知識,課堂氣氛沉悶,影響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與課文相關聯的歷史資料,在課堂上展示,既能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滿足初中學生樂于主動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心理特點。在語文課堂上適當地引入歷史知識,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活”起來,如:我在講授《孫權勸學》時,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了解孫權、呂蒙、魯肅及司馬光《資治通鑒》有關的故事,并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現出來。課堂上,學生踴躍地展示成果:有的演講故事,有的展示制作好的手抄報,甚至還有學生做了PPT演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在這節課上,學生們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也很好。[1]
二、結合歷史,理解課文主題
初中語文課本上出現了不少與歷史有關的文章,其中《陋室銘》《桃花源記》《富貴不能淫》等文章表達了作者的生活態度和理想追求;《黃河頌》《土地的誓言》《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展現了一個歷史時期或一個側面的歷史事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劌論戰》等談論治國之道。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次反映了一些特殊的歷史現象。而我們的文言文、古詩教學正是如此,如果學生不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就不能對其主旨進行準確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文章主旨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者為什么標榜自己是“閑人”呢?這就必須讓學生先了解蘇軾所處的歷史年代,了解他寫這篇文章的來龍去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蘇軾的樂觀豁達。又如學生在閱讀“人民藝術家”老舍的小說《駱駝祥子》時,應該先給學生介紹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平,百姓被裹挾在軍閥混戰中,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百姓離散,他們的生存權利被剝奪,活下來都成問題,實現人生理想就更加遙遠了。借助歷史知識,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在黑暗的人吃人的舊社會,想通過個人奮斗去擺脫貧窮是行不通的路,所以,祥子的“洋車”夢注定是要破滅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
三、引用歷史,激發寫作熱情
宋代詞人陳師道說:“胸中歷歷著千年,筆下源源赴百川。”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像活水源頭,奔流不息,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有些學生一到寫作文的時候,就苦于沒有素材,其實眾多的歷史人物故事就是最經典的寫作素材。語文課上的歷史人物故事不勝枚舉,比如,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刮目相看、吳下阿蒙等,每個成語中都有一個故事或者一段歷史。語文老師在講到成語時,對成語的典故簡單介紹一下,便能豐富學生的視野。再如,在教詩詞時,哪一位作者身后沒有一點歷史淵源呢?適當講給學生聽聽,聽多了,記多了,寫作素材也就豐富了。語文課本上的文言文,基本每一篇都是一段歷史片段。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可以引導學生引用適合的歷史人物事例,作為寫作素材。[2]如寫以“勤奮讀書”為話題的作文,有《孫權勸學》中的“吳下阿蒙”、有“憂天下”的范仲淹等;寫“誠信”的話題作文,有《陳太丘與友期行》的“小元方”,有“曾子殺彘”中“言必行,行必果”的曾子等;寫“樂觀豁達”的話題作文,有“游承天寺”的蘇軾,有歌頌“秋日”的劉禹錫等;寫“堅持”“挫折與成功”“如何走出困境”的話題作文,有遭遇宮刑最后完成歷史巨著《史記》的司馬遷……可見,歷史知識對寫作而言,是一座值得挖掘的素材寶庫。我在教學《孫權勸學》時,布置了讀后感,大部分學生從“呂蒙就學”的角度,以“發奮學習”“學無止境”“開卷有益”等為話題進行寫作,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有一位學生另辟蹊徑,從孫權的角度,以“先律己,后才能誨人”為主題寫了一篇佳作。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文言文或歷史事件發表不同觀點,發揮想象,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如學完《桃花源記》一文,布置寫作:發揮想象,寫一篇題為“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的作文。這樣古今融合的題材,學生比較有興趣,寫起來妙趣橫生,別具一格。
四、融合歷史,提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大方面內容,是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新增內容。[3]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關注“要培養什么樣的人”。語文課文中的歷史知識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語文老師要充分融合書中的歷史文化常識,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民生、崇尚和平、仁愛誠信、天下為公、和諧包容、英勇奮斗、自強不息、明禮守法……課文中的品質高尚的歷史人物有很多,如孔子、孟子、陶淵明、杜甫、聞一多、魯迅、袁隆平、毛澤東等。還有一些歷史人物,也許大家記不住他們的名字,我們稱他們為“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最感人的地方,就是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我在課堂上通過文字、照片、視頻引導學生重返抗美援朝的現場,感受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事跡,讓學生懂得是無數個“最可愛的人”經過浴血奮戰,拼來了我們今天的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中學生,要牢記這段歷史,我們要熱愛祖國,傳承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學習。
語文和歷史向來不分家,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要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恰當地融合歷史知識,帶領學生在燦爛的中華文化中遨游,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熱愛并熟練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徐建平.淺談歷史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價值[J]. 文理導航,2015(06).
[2]楊素華.初中語文跨學科資源融合教學[J].基礎教育參考,2021(0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