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
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正處于不斷優化與革新中,如何提升教學成效成為當前階段的一項重點問題。生活情境教學法主要是指一種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建立起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之間聯系的教學方法。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學生構建熟悉的生活情境,將抽象、復雜的知識點具象化,便于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知識,提升數學核心素養。本文主要以小學中段數學教學為例,探討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優勢和應用策略,旨在為提升小學教學質量作出積極貢獻。
一、生活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在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法具有重要意義。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保持學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容易在課堂中出現走神、無法理解知識點等問題。將生活情境引入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講解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能夠通過更加直觀的方式為學生展示所學知識,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認識知識點,提升教學成效。具體而言,生活情境教學法在中段教學中的應用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中段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散的階段,相比抽象的知識和概念,小學生更容易接受直觀的知識點。然而,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且整體教學流程較為枯燥,學生會覺得數學學習難度大,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利于提升其數學能力。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法,為學生構建聯系生活與數學知識點的橋梁,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魅力,提升對數學重要性的認知。同時,生活情境的構建與應用也有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收獲樂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學生得以真正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應重點關注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各項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獲得全面發展與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應用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觀察與生活實際相關聯的案例,獲得思維能力與觀察能力的提升。中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一定的好奇心,教師應盡可能放大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思考如何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同時,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應用也有助于學生真正學會數學解題技巧與方法,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良好的學習方法是提升數學能力的關鍵,學生只有真正了解題目的規律、掌握解題方法,才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以不變應萬變,舉一反三地解決各種數學問題,提升綜合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生活化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首先,生活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跨學科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數學思維的角度思考科學、社會、英語等學科中的問題,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在不同學科中的應用。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能夠為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奠定良好基礎,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之間的內在關聯。其次,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應用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引入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學習項目,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使其充分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讓學生從自主探究中收獲知識,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社交技巧,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生活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提煉生活元素
教材是制定教學方案的重要參考依據,也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一方面。人教版小學教材中含有豐富的生活化教學案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教材中的生活化案例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具體而言,在創設生活情境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情境作為素材融入教學設計,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注意,教材中并非所有內容均適用于創設生活情境,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經驗合理創設,從而避免因錯誤應用教學方法而影響教學成效。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單元教學中,教材中將一道路程計算題作為教學導入,教師可以結合這一道例題創設場景更為豐富的生活情境。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假期有沒有去過什么地方旅游?花費了多長時間呢?”引入本節課教學內容,即三位數乘兩位數。在與學生進行簡短互動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演示PPT的方式引入課本例題——“李叔叔乘坐火車去北京一共用了12個小時,如果火車平均每小時行駛145km,那么李叔叔一共經過了多少千米?同學們可以試著估算一下,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計算的。”這樣的引入方式既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連接起來,提升教學成效。
(二)結合其他學科內容,豐富教學情境
生活情境教學方法應用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結合其他學科的內容,應用跨學科教學方法促進學科融合,豐富教學情境。小學教育中,除數學學科以外,還包含英語、語文兩門語言學科以及科學、信息技術、社會等其他學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可以找出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關聯,在數學課堂中巧妙結合這些學科展開生活情境設計,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其認識到數學與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意義。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單元教學中,本單元主要圍繞億以內數的認識和億以上數的認識兩個重要知識點展開。在學習“億以上數的認識”這一小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科學課程中的“天文”知識,擴寬學生視野,提升教學成效。首先,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當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月亮,那么同學們知道月亮離我們地球的距離是多少嗎?”接著,教師給出答案,月亮到地球的距離約為38萬千米,并引導學生嘗試結合所學的與“大數”相關的知識計算38萬千米等于多少億米。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建立科學學科與數學學科的聯系,并通過生活中的天文常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新數學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成效
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固定,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因此,教師應基于生活情境教學方法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使整個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和啟發性,有效促使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
1.生活化游戲教學。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對游戲充滿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生活化游戲教學,將數學知識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收獲知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軸對稱》教學中,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主要為教會學生如何畫一個軸對稱圖形并找出其對稱軸掌握畫圖方法和技巧,結合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進行一個生活化的小游戲,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首先,教師要求學生準備游戲材料:長方形的彩紙、鉛筆與剪刀,并與學生共同完成剪紙小游戲,剪出一只左右對稱的蝴蝶。在游戲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折疊的方式完成剪紙,在完成蝴蝶制作后的折疊線即為這只蝴蝶的對稱軸,而左右完全對稱的蝴蝶在數學上也被稱之為軸對稱圖形。這樣的游戲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鍛煉思維、獲取知識。
2.投放生活化材料。
小學中段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小學生而言較為難以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切實可行的有效教學素材,將其帶入課堂教學中,利用實物教學方法為學生還原生活場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升教學成效。
以《軸對稱》一課教學為例。生活中有許多軸對稱圖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教室中的軸對稱圖形,提升學生對軸對稱的理解和認知。首先,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教室中有哪些軸對稱圖形,使其觀察教室環境,找出教室中的軸對稱圖形。其次,教師提問:“針對黑板、天花板等軸對稱物體,我們不方便通過折疊的方式找出中軸線,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找出這些軸對稱圖形的中軸線”,引導學生展開對生活實際問題的探究與思考,充分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四)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生活化情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興趣。為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設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知識點,使學生可以更加有效地應用知識。具體而言,生活問題情境的創建通常在講解基礎知識后,遵循生活化原則,從生活中找出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事物、現象等作為情境構建的素材,并結合這些素材做好相應問題的設計工作,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使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成就感。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特性》教學中,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引導學生發現三角形的穩定性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應用三角形的場景?”學生可能回答“三角尺、小紅旗、亭子、三腳架”等答案。然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PPT出示生活中與三角形相關的應用場景,包括大橋、三腳架、帳篷、金字塔等,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場景中的三角形,并嘗試思考為什么這些事物會設置成三角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即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五)科學開展教學評價,提升教學質量
教學評價是生活情境教學中的重要步驟之一,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質效,提升教學成效。具體而言,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希望得到來自教師的認可和鼓勵,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評價中應用鼓勵評價法,盡可能多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使其樹立學習自信。針對表現較差、學習態度不認真或不積極的學生,教師也應當加強與這些學生的溝通,盡可能找出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加減法的混合運算》一課時,小數計算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教師需要應用生活化的教學評價方法,盡可能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生活化評價方法的重點在于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既要關注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要關注其學習過程,糾正錯誤的解題思路。在小數加減法混合運算中,學生的錯誤點主要集中在運算順序、規則、分數化小數與小數化分數四個方面,部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整理記錄錯題集,分析在做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總結日常做題中的易錯點,從而在后續的學習中有效規避錯誤。
(六)布置生活實踐作業,實現學以致用
數學課堂學習時間有限,要想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教師還應當為學生布置生活實踐作業,使學生得以真正學以致用。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規劃課上時間,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高效性,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布置能夠有效適應學生發展的數學作業,保障學生在課后得到練習的同時也能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勞逸結合,有效提升教學成效。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復式條形統計圖》一課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實踐學習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針對班級學生的調查問卷。學生小組可以選擇“最喜歡看的綜藝節目”“喜歡的顏色”“討厭的蔬菜”等主題,并在制作完畢調查問卷后分發給班級同學,結合調查問卷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切實感受到復式條形統計圖如何應用于生活實際中,明確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在小組設計問卷與制作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充分感受到小組合作的樂趣,增強合作意識,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如何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方法展開研究。生活情境的構建有利于提升教學成效和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教師需要重視該教學方法的應用,在不斷嘗試與研究中提升生活情境教學質量,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中學習數學、認識生活,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