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梅花
自《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與正式施行以來,“結構化”“單元整體視角”等理念相繼進入了小學數學教師的視線,成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新課標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優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展開,以單元教學的思路對作業進行優化,在作業中有效融合單元中的知識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高效地把握單元的各個知識點,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當遵循新課標的指導方針,堅持素養教學理念,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單元整體視角對單元作業的設計進行適時優化,逐步提高單元作業設計的實效,充分發揮出作業檢測、鞏固、拓展等積極作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一、新課標下優化小學數學單元作業的重要意義
(一)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立足于單元整體視角開展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優化,是促使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的有效途徑。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所涉及的內容往往是較為分散的,知識點與知識點的聯系不夠緊密,不利于學生形成清晰緊密的數學知識結構。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優化作業設計,設計出具有高度關聯性、符合知識內在邏輯性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單元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厘清教材中各個知識點的脈絡,充分感知單元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系。學生完成這樣的單元作業,能夠高效地把握單元的各個核心知識點,發現與利用這些知識內容的聯系,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形成體系化的學科知識網絡。
(二)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雙減”政策與新課標理念都強調提高作業的有效性,為學生減輕作業負擔,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在“雙減”教育背景及新課標的理念下,以單元整體的思路優化現階段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提高數學作業的質量,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有效舉措。在單元作業的設計與優化過程中,教師結合單元教學的目標,充分考慮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將學生容易出現的疑難點設計成單元專題,有針對性地利用單元作業對學生的知識薄弱項進行專項訓練。這樣的單元作業能夠在保障作業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作業的總量,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助力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快速地突破學習難點,減輕學生數學學習的壓力。
(三)助力學生的深度學習
在新課標背景下,引領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具有必要性,能夠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增強學科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將深度學習的理念與單元作業的優化有機融合起來,通過重組單元內容的組織形式對單元作業進行相應優化。在單元作業的有效指導下,學生能夠充分調動自身多樣的知識經驗,發散邏輯思維、推理思維、創新思維,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形式逐漸進入到深度學習狀態中,“跳出”對單元知識的浮泛化學習與淺層化學習,并觸及單元知識的核心內容,把握單元學習的重點,逐步攻克單元學習難點,對知識進行精加工與深加工,提高自身數學學習質量。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的一個重要且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現階段依然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新課標教學目標的要求下,教師要依據趣味性原則與主體性原則,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發展需求,對單元作業進行相應優化,豐富單元作業的設計形式,增強單元作業的趣味性、開放性與靈活性。在完成單元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高效地掌握本單元的基礎知識,拓展學習思維,還能夠激發學習的自主性,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樂趣,增強數學學習的成就感與自信心,激發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產生對數學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標下優化小學數學單元作業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作業目標,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教學目標是各類教學活動的起點,能夠為教學活動的有效落實提供積極助力。在優化單元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重視作業目標,立足于單元整體的角度,結合單元教學的目標、課堂中組織的各類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等多種因素,明確作業目標的設計重點,使作業設計與單元教學、與學生實際情況深度契合,充分發揮出作業目標的引領作用,促使學生借助作業這一形式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學習與探究活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長方體(一)”為例。在本單元的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先了解單元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通過對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研讀與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到本單元主要教學內容包括長方體的基本認識、長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展開與折疊,單元教學的目標主要是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各個部分的名稱;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本特征,增強空間想象能力;了解長方體這一知識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知數學學科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把握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與總體的教學目標后,教師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通過多方了解及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分析,發現部分學生對長方體的特點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且大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都較為欠缺。
綜合以上因素,教師可以將本次單元作業的重點目標確定為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掌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優化學生的空間想象思維能力與實踐探究能力。在明確單元作業的重點目標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自主制作長方體與正方體模型,觀察長方體模型與正方體模型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本特征”這一更具針對性的作業,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在這項單元作業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動手制作長方體與正方體模型,并借助這兩個實物認識長方體的各條棱、各個面、各個頂點等,將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外部形態與內部結構進行對比,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形態特征與結構特征。在增強自身學習自主性的同時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為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并逐步提高實踐探究能力。
在明確作業重點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單元作業,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探究,高效地解決學生出現的學習問題,減輕學習壓力,提高學習實效。
(二)優化作業內容,引領學生的深度學習
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過程。因此,新課標背景下單元作業的設計與優化,既要結合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教學指導,又要滿足深度學習的相關要求,注重作業設計的科學性與層級性,按照由淺至深的難度層級優化單元作業的具體內容,增強作業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具有一定難度梯度的作業中循序漸進地學習,逐漸觸及單元的核心知識,逐步進入深度學習中,助力學生實現思維的穩步發展與學習能力的逐級躍升,推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為例。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認識圓;掌握圓的基本特點與性質以及與圓相關數學概念;學會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了解圓周率的歷史。在把握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采用分級式的作業設計方式,設置不同難度層級、不同學習要求的作業,以此優化作業的內容設計,引領學生逐漸走向深度學習。
教師依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與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分級設計的理念設置作業一:結合生活,分析探究圓的主要特性,理解圓的周長與面積公式。作業二:在紙上繪制出圓形圖案,利用圓的周長、面積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出所畫圓形的周長與面積。作業三: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圓的廣泛應用,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關于圓的基礎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業四:了解圓周率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感知數學文化等作業。
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應當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圓的主要性質及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上,利用生活經驗和以往學過的其他幾何知識,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理解圓的基本特點。隨后,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學習資源,了解與圓相關的數學概念,如軸對稱圖形、圓心、半徑、直徑等,探究這些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把握圓的基本性質,了解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完成作業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重點關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C=πd”或“C=2πr”,以及圓面積的計算公式“S=πr?”,在充分理解這些數學公式的基礎上初步掌握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隨后,學生可以利用圓規、鉛筆等繪畫工具在紙上繪制出圓形圖案,并利用所學的與圓相關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找出所畫圓的圓心,在此基礎上利用直尺等測量工具,準確測量出所畫圓的半徑或直徑,再利用圓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公式算出所畫圓的周長與面積。
在完成作業三與作業四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學習視線轉移到更加廣闊的生活領域,感知圓這一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應用領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生活中與圓相關的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與數學思維分析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等學習渠道,搜索與圓周率相關的歷史與文化知識,認識在圓周率發展史上作出卓越貢獻的數學家,了解內涵深刻的數學文化。
該單元作業按照學生知識學習的客觀規律設計,遵循了由簡單到復雜、由課內到課外、由低階到高階的邏輯,不僅能夠逐步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與能力素養的融合發展,還能夠實現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有效銜接,引領學生在充分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知識,并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深入了解學科文化,開展更加廣泛、更有深度的學習探究,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優化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剛剛進入數學學習的大門,處于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對于學生后續的學習至關重要。同時,小學生的思維往往十分活躍,具有愛玩、好奇的自然天性,重復枯燥的數學單元作業通常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使其深入地掌握單元內容,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小學數學單元作業應當注重形式上的變革,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實際學習情況,合理優化作業的設計形式,堅持趣味性、開放性等作業設計原則,提高作業設計的靈活性與趣味性,有效增強學生完成作業的欲望和動力,形成對數學學科的濃厚興趣。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加與減”為例。在本單元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學習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初步掌握了一百以內的數字連加連減的運算技巧。在本單元的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游戲活動與單元作業的設計結合起來,落實趣味性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設計“轉盤游戲”,在轉盤的四周劃分出多個空白區域,在這些空白區域中寫上相應的數字,如“19”“38”“56”“89”等一百以內的多個數字。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機轉動轉盤的兩根指針,根據指針所指向的數字如“19”“38”,做相應的加法運算,隨后遵循“大數減小數”的原則做相應的減法運算,以此鞏固學過的關于一百以內加減法的運算知識。
在這之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小組間的游戲競賽。在這一游戲環節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將其分成多個實力較為均衡的競賽小組,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開展高效合作。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式開展游戲并任意撥動轉盤中的兩個指針,讓學生根據指針指向的數字,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加法運算或減法運算,并為最快回答出來且答案正確的學生所屬的小組加上一朵小紅花,以此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在游戲搶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提高自身思維的敏捷性、反應速度,更加熟悉一百以內加減法的運算規則,在和諧愉悅、緊張刺激的游戲氛圍中感受到數學運算帶來的樂趣。
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以游戲活動為主要形式設計單元數學作業,不斷豐富單元作業的形式,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學習需求,能夠有效地減少學生對作業的抵觸情緒,激發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增強學習興趣。
三、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對小學數學單元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具有必要性,符合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總體趨勢,能夠有效解決現階段數學教學中出現的作業低效問題,激發學習興趣,減輕學習壓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學習習慣,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助力學生建立體系化的學科知識結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總體水平。在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新課標為風向標,依據新課標中的相關教學原則,立足于小學生的角度,以單元整體理念對單元作業的設計進行全面優化,通過調整單元作業設計的目標、優化單元作業的具體內容、豐富單元作業設計的形式等多種途徑,發揮出單元作業的積極意義,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發展,助力學生逐漸形成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