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田
史料是學生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的重要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史料的運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討論中深入挖掘史料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利用史料創設情境、設問置疑、追根溯源,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與家國情懷,以構建高效歷史課堂。本文簡述高中歷史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作用,并多維度探究史料實證視野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旨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是重要的教學影響因素,設計相應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回溯歷史,展望未來,能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史料是幫助學生探索和考證歷史的“證據”,通過史料去分析歷史、解釋歷史是證實歷史的重要途徑,教師指導學生應用史料“學史”“用史”,正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
一、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作用
(一)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高中歷史教材中的篇幅有限,雖然按照一定順序呈現了歷史發展脈絡,但難以用有限的文字展現歷史的厚重。同時,部分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單一,引導學生死記硬背知識,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提不起興趣。對此,教師應積極利用史料來輔助教學開展,一方面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展現歷史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實證精神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經歷義務階段的歷史學習后,對中國史和西方史形成了初步了解,具備分析歷史事件的思維和意識形態,在面對歷史問題時可以自信地與教師、同學侃侃而談?;诖耍诟咧袣v史課堂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改變教學理想,不再唯分數論,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和探索歷史,能夠借助史料激發其探究意識和求證能力,讓學生以客觀的態度正視歷史。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傳統歷史教學中,學生多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人物、事件,不了解歷史發展的前因后果,解決問題時經常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史料的運用能對教材內容起到補充作用,讓學生在學習教材中歷史事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知識追本溯源,在不斷探究和分析中發散思維?;诖耍處熆梢岳檬妨吓囵B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并運用史料啟發學生的思維,助力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
(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歷史是高考的重要科目,新課改后,高考歷史試卷出題方式逐漸靈活,死記硬背的內容很少,更多是綜合類題型,旨在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在高中歷史課堂中設計專題活動,利用史料開展針對性訓練,提高思維活躍度,使其在解決問題時能夠舉一反三,學會融會貫通。
二、史料實證視野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搜集史料,設計自主搜集史料任務
史料實證視野下開展歷史教學,關鍵在于獲得豐富的史料,教師應從搜集史料的角度出發,傳授學生正確搜集史料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從教材、輔導書、互聯網、圖書館、博物館等途徑搜集史料,助力學生養成用史料說話的好習慣。另外,在學生掌握了搜集史料的方式后,教師應為其創造獨立搜集史料的任務,使其有機會、有時間運用所學的方法,主動感受史料獲取和分析的過程。由此,教師應承擔起學生成長路上的引導者責任,先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再為其布置任務加以實踐,讓“漁”代替“魚”,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以部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為例。為了充分發揮史料的價值,教師應教導學生掌握史料的運用方式和分析角度。首先,教師結合學生學情,將其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并圍繞本課教學重點布置預習任務,如圍繞“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情況”“商業和城市發展趨勢”“經濟中心南移和社會變化的原因及影響”等展開探究,要求各小組任選其一,從歷史網站、博物館、歷史古籍中搜集相關的史料。由此,學生可以多渠道獲取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社會真實發展情況。隨后,各小組需要將搜集到的史料進行整理,結合教材內容做好規劃。
其次,教師結合預習任務提出問題,要求小組成員結合研究成果積極討論,充分發揮史料的輔助價值。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拓展任務,要求各小組在了解他人搜集的史料后,對已掌握知識進行重新梳理與整合,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最后,教師結合教材中的“閱讀資料”,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對宋朝發行的紙幣、商業模式等展開探究,通過搜集史料的方式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基于此,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等不同階段搜集史料,降低歷史事件理解難度的同時,不斷豐富史料搜集經驗,形成史料實證能力。
(二)甄別史料,整合資源,培養辯證思維
信息化社會背景下,學生處于知識“共享”環境中,每天通過網絡、書籍等多途徑捕獲知識。在史料實證視野下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史料搜集的方法,還要幫助其學會甄別史料,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對比思想,讓學生在對比互證的過程中分辨史料的真偽,剔除其中杜撰的部分,體現歷史的嚴謹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指導學生甄別史料,一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影視資料,選取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多個影視片段,讓學生在對比中分析哪些情節還原了歷史,哪些情節則是“無中生有”,在培養學生甄別歷史能力的同時還能減輕學習壓力;二是鼓勵學生選取多個史料來分析歷史事件,多維度分析、窺見歷史全貌,讓學生養成“孤證不立”的史料實證習慣。
以部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為例。教師應當運用豐富的史料,培養學生甄別史料、客觀分析史料的能力。首先,教師在課堂中圍繞“秦朝”“秦始皇”“春秋戰國”等關鍵詞搜集相關影視作品,將其中重要情節或還原真實歷史的片段提取出來,制作一個獨立的視頻,作為輔助資料使用。
其次,在講解到“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先鼓勵學生分享搜集到的史料,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提前準備好的視頻,在拓寬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也將影視劇資源與史料進行對比,探究其中哪些情節符合歷史真相,哪些情節是編劇杜撰。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辯證思維得到充分培養,開動腦筋判斷史料的真偽性,并說出自己判斷的依據,史料實證能力自然可以得到發展。
最后,面對存有爭議的人物或事件,教師應引導學生搜集多則不同的史料,如“評價秦始皇”時,有的學生認為他是一個暴君,“焚書坑儒”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言論,“征收徭役”使秦朝民眾被殘酷壓榨等;有的學生認為他是“千古一帝”,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修筑長城抵御匈奴、創立文字和律法等。面對意見分歧,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史記》《戰國策》《秦史》等多部書籍中搜集秦始皇的作為及歷史名人評價,并在課堂中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整合多則史料信息,在相互佐證中對秦始皇的形象形成更全面的認識。基于此,學生能在史料對比互證中辨別出“真”的史料內容,提升史料實證能力。
(三)分析史料,滲透唯物史觀,強化思維
唯物史觀是歷史核心素養之一,其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方法論,任何研究都離不開這種觀念。教師只有在史料實證教學中滲透唯物史觀,才能讓學生更加客觀、辯證地分析史料,進而正確解讀史料,得到相應的結論。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組織開展辯論賽、討論話題、專題演講等,為學生創造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史料的機會,在鍛煉中提高其唯物史觀能力。
以部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多則史料,分析北宋與遼國雙方政治、軍事方面的基本情況,讓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充分的認識,為后續辯論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教師以“澶淵之盟簽訂的利弊”為話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暢談盟約簽訂對北宋、遼國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發展優勢和弊端。在辯論活動中,教師要先引導學生說明自己的觀點,再確定“正方”與“反方”,而后持有相同觀點的學生自動組成一對,根據自身觀點合理分工搜集相關資料。
最后,開展辯論活動。持正方觀點的學生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對北宋和遼國都有好處,原因是當時北宋軍事力量薄弱,無法抵擋遼國大軍,而盟約的簽訂雖然需要付出歲幣、布匹等資源,卻保證了兩國百年內沒有大規模戰事,維持了相對的和平,讓兩國的民眾有充足的時間休養生息?!背址捶接^點的學生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對北宋而言是喪權辱國,原因是當時北宋境內大臣主張南逃,不愿意與遼國對抗,轉而每年送給遼國大量的金銀和物資,雖然維持了邊境和平,但北宋仍然沒有重新重視國內軍事。同時,遼國在長久的安穩中軍備逐漸松弛,軍事力量逐漸衰弱?!被诖?,學生根據對史料的理解,結合辯論主題形成了個性化的看法,并在討論中不斷加深對史料的認知。
(四)應用史料,穿越時空,再現歷史情境
1.再現與認識歷史。
新課標提到,學生對歷史的掌握不能流于表面,要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真正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對此,在史料實證視野下,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搜集史料、甄別史料,還要懂得應用史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史料再現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沉浸其中,仿若身臨其境,在深化史料認識的基礎上對歷史事件形成清晰的認識。
以部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學為例。本課涉及的朝代較多,需要學生厘清時間關系、事件邏輯,教師要充分應用史料指導學生深入認識歷史。首先,教師應提前搜集《隋書》《舊唐書》等歷史古籍,截取記載“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史料并推薦學生閱讀,讓學生結合古籍發揮想象力,對“盛世”和“亂世”現象展開想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激發,能夠根據史料中記載的人口、經濟、政權等相關數據,讓盛世景象與亂世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辨析隋唐盛世出現的原因及產生的積極影響,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統治者制定的政策、經濟發展等多個維度展開探究,并以史料為探究依據深入淺出展開分析,對歷史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基于此,學生自行辨析五代十國出現的原因及影響,進一步強化史料實證素養。
最后,教師以時間為脈絡,帶領學生系統性分析“隋朝滅亡”“貞觀之治”“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等重要歷史事件,分析朝代興衰、交替過程中有著怎樣的規律,深化學生對這一時代的理解。
2.穿越時空,激起共鳴。
從培養學生歷史情感與態度的目標出發,教師可以借助史料引導學生與歷史人物展開跨時空對話,使其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體驗人物生活、感受人物思想,與歷史人物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優化自身的歷史情感和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推演”活動,利用“如果當時……”等假設類的詞語引導學生嘗試推測歷史發展的另一種活動軌跡,在合理假設中理解歷史事件發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以部編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教學為例。首先,教師以“乾隆”為切入點,向學生展示人物的生平、治國措施、典型事件等史料,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對人物形象、遠大抱負等有初步的認識,了解其在歷史發展中的貢獻。
其次,教師以乾隆實施的“閉關鎖國”政策,指導學生站在國家統治者的角度上分析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多方面因素,客觀看待這一政策落實的利弊。如“閉關鎖國”可以阻擋遠海地區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擾,還能限制海上走私行為,對穩定國家政治、經濟有著明顯的益處,但長期的“閉關鎖國”造成了清朝與世界脫節,加劇了社會內部矛盾。
最后,教師設計話題討論活動,要求學生圍繞“如果當時……那么……”這一句子,假設若沒有閉關鎖國政策,國力是否會由強轉衰,是否還會出現國家被列強瓜分的事件。基于此,學生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寫一則簡短的短評,深入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爭當歷史的見證者和創造者,形成真情實感。
三、結語
總而言之,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像是橋梁紐帶,一端系著不可重現的歷史,另一端系著回溯歷史的“鑰匙”,合理運用這把“鑰匙”可以打開歷史的大門,觸摸已經流逝的光陰。因此,在史料實證視野下,教師要按照“搜集——甄別——分析—應用”的順序構建高效歷史課堂,讓學生在豐富的史料中掌握有效學習歷史的方法,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