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周杭, 張宇, 陳龍, 尤冬春, 郭偉鋒, 劉幸明, 陳歡, 吳榮海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骨傷科,廣東廣州 510095)
非特異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被定義為源于下腰部區域(包括腰部、腰骶部和臀部)的慢性疼痛綜合征,其不伴隨神經根的受累或腰部特定的器質性病變,且在影像學上無特異性表現[1]。臨床上此類病例占腰痛患者的比例接近90%[2]。為探討NLBP 患者脊柱腰段黃韌帶厚度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回顧性選取廣東省第二中醫院2023 年1 月~2023 年6 月收治的60 例NLBP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辨別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回顧性測量患者住院期間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影像結果中腰椎4/5 節段(L4/5)椎間盤層面的黃韌帶厚度,從年齡、性別、中醫體質類型、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和高血壓患病情況等方面評估與黃韌帶厚度的相關性,旨在為NLBP 患者的中醫診療及黃韌帶厚度改變的預測提供參考思路。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23年1月~2023年6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收治的60 例NLBP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22~79歲,平均(49.88 ± 13.11)歲;BMI 為18~32 kg/m2,平均(24.62 ± 3.01)kg/m2。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并通過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批準號:Z202308-001-01。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參考2020年版《非特異性下腰痛:北美脊柱協會(NASS)循證醫學指南》[3]的NLBP的診斷標準,年齡在18 歲及以上,有下腰痛表現,無膝蓋以下根性疼痛;②完善腰椎CT 檢查,無影像學上的特異性表現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特異性下腰痛(包括腫瘤、感染、代謝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折、腰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②脊柱畸形(包括脊柱滑脫、峽部裂或脊柱側彎等)患者;③其他器官病變(如血管、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引起的腰痛患者;④有腰椎手術史的患者;⑤存在神經根性癥狀、馬尾綜合征的患者;⑥腰痛伴2個或以上其他部位疼痛的患者;⑦妊娠期婦女;⑧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臨床資料收集 參考Fukuyama S 等[4]的方法,回顧性測量入選患者的腰部CT 影像結果中L4/5 水平椎間盤層面黃韌帶厚度。每位患者黃韌帶厚度均由3位研究者獨立測量并取平均值;記錄每位患者的性別、中醫體質類型、年齡、BMI、有無糖尿病、高血壓分級情況。其中,有無糖尿病依據入院時常規檢驗項目中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指標判讀,高血壓分級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5]明確分級程度,中醫體質判定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6],整理數據。
1.3.2 研究內容 ①觀察NLBP 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及黃韌帶厚度情況;②分析NLBP 患者黃韌帶厚度與目標影響因素的相關性;③基于線性回歸分析探討NLBP患者黃韌帶厚度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方法應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并應用Microsoft Excel 軟件繪制散點圖。黃韌帶厚度與年齡、BMI組間比較,若數據存在線性趨勢且符合雙變量正態分布,取直線相關分析,否則行秩相關分析;黃韌帶厚度與有無糖尿病及性別組間比較行點二列相關分析;黃韌帶厚度與高血壓分級組間行秩相關分析;黃韌帶厚度與中醫體質類型行Kruskal-Wallis 檢驗;以相關性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通過線性回歸分析變量間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LBP 患者黃韌帶厚度與年齡、BMI 的關系60例NLBP患者的黃韌帶厚度范圍為1.33~4.36 mm,平均(2.60±0.72)mm。經Shapiro-Wilk 檢驗,黃韌帶厚度、年齡、BMI 均符合正態分布(P>0.05)。黃韌帶厚度、年齡、BMI 矩陣散點圖見圖1,黃韌帶厚度與年齡組間可見線性趨勢,黃韌帶厚度與BMI組間無明顯線性趨勢。

圖1 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黃韌帶厚度與年齡、體質量指數(BMI)的關系Figure 1 Correla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ligamentum flavum with the age and body mass index(BMI)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
2.2 NLBP 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及與黃韌帶厚度的關系60 例NLBP 患者的中醫體質呈4 類,以血瘀質分布最多,達21例(35.0%),其他從高到低依次為濕熱質19 例(31.7%)、痰濕質12 例(20.0%)、氣虛質8 例(13.3%);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黃韌帶厚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及與黃韌帶厚度的關系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CM constitution typ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thickness of ligamentum flavum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
2.3 NLBP患者黃韌帶厚度的相關因素分析NLBP患者的BMI、性別、有無糖尿病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年齡、高血壓分級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果見表2。

表2 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黃韌帶厚度的相關因素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thickness of ligamentum flavum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
2.4 NLBP患者黃韌帶厚度影響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對相關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賦值:①年齡(歲):取實際值;②高血壓分級:正常=0,高血壓1 級=1,高血壓2 級=2,高血壓3 級=3。圖1見黃韌帶厚度與年齡存在線性關系。以相關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歲)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0.034,t=6.282,P<0.01),不同高血壓分級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其擬合方程為:黃韌帶厚度=0.786+0.034×年齡(歲)。

表3 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黃韌帶厚度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thickness of ligamentum flavum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
非特異性腰痛(NLBP)屬于中醫“腰痛”“腰痹”范疇。該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論述。《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有言:“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素問·刺腰痛》有云:“衡絡之脈,令人腰痛……衡絡絕,惡血歸之”;《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太陰司天,濕氣下臨……當其時反腰椎痛,動轉不便”;《靈樞·本神》云:“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上述經典條文闡述了腰痛與內在臟腑不和、外部邪氣侵襲、外傷瘀血、情志過極等因素相關。現代醫學概念中,腰痛常被分類為特異性腰痛和非特異性腰痛(NLBP)。特異性腰痛通常可以歸因于明確的病理性原因,例如脊柱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腰椎管狹窄癥等。相反,NLBP 的病因往往不明確。在NLBP 患者中,脊柱結構沒有明顯的病理性改變。因此,研究NLBP 患者脊柱腰段黃韌帶厚度的發展趨勢,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腰部黃韌帶厚度在自然病程中的變化趨勢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這可能為與黃韌帶厚度有關的脊柱疾病的預測提供有價值的參考[7]。
本研究針對NLBP 患者進行了深入探討,納入了年齡、性別、中醫體質類型、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多個因素,用以驗證它們與黃韌帶厚度之間的相關性。此設計考慮了不同年齡、性別、中醫體質類型和BMI 患者的日常活動強度和體力勞動負荷的差異,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脊柱腰段應力作用的差異。先前的研究已經表明應力作用與黃韌帶增生肥厚有關[8],因此我們將這些因素納入了觀察范圍。本研究排除了可能影響脊柱正常力線的疾病,如脊柱側彎、畸形、腰椎滑脫、腰部外傷和腰部術后等,以確保黃韌帶厚度的測量值不會受到脊柱不當應力牽張的影響。另外,還納入了中醫體質類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因素,因為有研究[9-10]表明糖尿病、高血壓這些常見的慢性疾病與人體腰臀部的脂肪分布有一定的相關性;同時,亦有研究[11]表明中醫體質分類與腰部疾病的發生有相關性。此外,由于脊柱日常活動中腰椎4/5 節段(L4/5)所受的應力及影響最大[12],因此選取L4/5 節段椎間盤層面的黃韌帶厚度進行測量并記錄,且每位患者黃韌帶厚度的測量均由3名研究員分別單獨測量,最后取厚度平均值,以求盡可能減少測量所引起的信息偏倚。
在本研究樣本中,中醫體質類型最常見的是血瘀質(35.0%),其次為濕熱質(31.7%)。前者血瘀質,考慮因長期勞損所致腰部氣機不暢、血行不利,阻滯經脈,不通則痛而發為腰痛;后者濕熱質,可歸咎于地域氣候因素影響。本研究所選患者皆久居嶺南之地,常年受高溫多雨之氣候影響,《素問·異法方宜論》有言:“黃帝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這揭示了地域氣候因素與人群的體質特征之間的緊密聯系。因此,本研究中,濕熱質的占比較大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遺憾的是,本研究并未發現不同的中醫體質類型與黃韌帶厚度之間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同時,在本研究的相關性分析中,黃韌帶厚度與高血壓分級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P<0.01),二者之間存在相關性的機制尚不明確。然而在線性回歸分析中,高血壓分級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考慮可能與本次研究的樣本量偏小有關。
本研究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揭示了年齡和黃韌帶厚度之間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具體來說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黃韌帶的厚度表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然而,根據線性回歸分析結果,本研究未能發現高血壓分級、有無糖尿病患病、BMI、性別以及中醫體質類型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分級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增加樣本量來深入探討其中可能的相關性。
既往有國外研究[13]表明,不同年齡與性別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無統計學差異;但亦有研究[14-15]認為,性別與年齡對黃韌帶厚度的影響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本研究與既往國外的研究存在矛盾的情況可能與樣本量選取以及地域差異等因素有關,其中的差異亦有待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