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中,職場矛盾普遍存在,非偶發事件,善于應對、處理職場矛盾是每個員工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3月22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公開宣判被告人許垚故意殺人、投放危險物質案,以故意殺人罪對被告人許垚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許垚因公司經營管理事宜與林奇產生矛盾,在后者食用的物品中投毒致其死亡;此外還因工作上的事情與另外兩人產生矛盾,在其辦公室投毒致使4人中毒。企業職場矛盾多發,該如何有效應對?這考驗廣大職場人的智慧,企業管理者尤其需上心。
動機卑劣手段惡劣
許垚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曾長期從事律師及法務工作,理該很了解法律、敬畏法治以保護自己,卻有預謀地毒害多人,毀了自己,實屬不該。
林奇生于1981年,2004年畢業于南京郵電大學,2009年創辦游族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游族網絡”),作為控股股東長期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帶領企業上市、壯大,是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公司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32.2億元、凈利潤2.57億元。
許垚生于1981年,2003年本科畢業后,先后在法國保羅塞尚大學保險法學院和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法學院求學。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在美國杜威路博律師事務所香港辦公室任律師;2010年5月至2017年4月,任復星集團總裁助理、集團總法律顧問、集團法律事務部總經理;2017年加入游族網絡任首席風控官,2018年任游族網絡董事、三體宇宙CEO。他可謂青年才俊,彼時獲得林奇認可,前途一片光明。
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許垚因公司經營管理事宜與林奇產生矛盾,經預謀于2020年12月14日至15日,在林奇食用物品中投毒,致其中毒死亡。許垚還因工作與被害人趙某甲、趙某乙產生矛盾,經預謀于2020年9月至12月,在兩人辦公室內飲品等物品中投毒,致趙某甲、趙某乙等4人中毒。法院認為,許垚系有預謀地以投毒方式故意殺人、危害公共安全,其犯罪動機極其卑劣,犯罪手段極其惡劣,危害后果特別嚴重,主觀惡性極大,依法應予嚴懲。
企業靈魂人物林奇遇害,對游族網絡的經營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公司2020年的年報稱,由于實際控制人林奇不幸突然辭世,公司部分業務發展、對外投資和合作受到較大的干擾,對本年度財務決算工作的正常開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公司2020年由盈利轉為虧損,一些高管相繼離職。
這意味著,許垚的行為導致1人死亡、4人中毒,企業價值受損,他自己則面臨死刑的慘痛代價。
職場人的基本素養
因為職場矛盾引發糾紛的案例很常見,如2021年,大連一家公司董事長與總裁因工作產生矛盾,男董事長持械擊打女總裁致其身體多處受傷。曾經蘋果公司的主要創始人、主要股東、董事長喬布斯,和身為職業經理人的CEO產生較大的經營管理矛盾,喬布斯在非常被動的處境中辭職。某上市公司召開董事會會議,議案是罷免董事長的董事、董事長職務,董事長及其配偶召集數十名社會人員占領即將召開董事會的會議室,試圖阻止董事會的正常召開,引發肢體沖突。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矛盾具有普遍性。在企業中,職場矛盾普遍存在,非偶發事件,善于應對、處理職場矛盾是每個員工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首先,職場人需不斷提升道德、能力等綜合素質,修煉厚德載物的高尚品格,以開闊的胸襟包容一些矛盾,以智慧化解一些矛盾,避免私心過重,因為私心容易激化矛盾。
其次,職場人應該加強自主學習,提升與人溝通、化解矛盾的能力,打造和諧的職場人際關系。同時,不斷完善、健全人格,避免形成偏執型人格。偏執型人格難以正確地認識、應對矛盾,容易激化矛盾乃至采取極端行為,造成人身傷害。本案中,許垚顯然是行為偏激導致嚴重后果。
再次,正視矛盾的普遍性,不要害怕矛盾,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矛盾。《易傳·系辭上》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陰”的角度,矛盾可能給雙方帶來不愉快;“陽”的角度,化解矛盾可能會讓雙方受益。某些矛盾可能是因為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格差異(如有人更喜歡冒險,追求企業快速發展;有人則相對保守,更重視控制風險,寧可企業發展慢些)而非私欲等產生,通過進一步的坦誠溝通,促進對事物的全面了解,也促進雙方的互信和了解,有助于企業和個人的發展。
最后,采取理性的方法化解矛盾,這需要對矛盾分輕重緩急、因事制宜。共性的方法包括:采取合法手段,不惡意激化矛盾;具有同理心,秉承求同存異原則;有長遠眼光。采取非法手段(如許垚)堅決不可取,害人的同時害己害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矛盾的解決需要有長遠眼光,可能一時無法化解,那就耐心等待時機,而不是著急強行去解決,否則可能適得其反。有些矛盾對雙方當前的影響不大,從長遠來看不值一提,因而淡化處理、不了了之是明智的。
公司利益高于一切
在現代法治社會,權責對等是基本規則,權力大者匹配責任大。作為公司治理中權力特別大之人,董事長(往往是企業創始人、大股東出任,扮演企業家角色,如林奇)、CEO(如許垚)在處理職場矛盾時,應該具有遠高于普通員工標準的高度責任感,以身作則。
2024年7月起將施行的新公司法首次明確闡述了勤勉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負有勤勉義務,執行職務應當為公司的最大利益盡到管理者通常應有的合理注意。”現實中,普通員工不易秉承公司的最大利益行事,更多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處理矛盾時更多是偏向自己。董事長、CEO則應秉承公司的最大利益,基于此去實現個人的正當利益。因此,董事長遇到職場矛盾時不可有權任性,如以權壓人、處事不公,而應在守規矩的基礎上秉承公司的最大利益、公平公正地化解矛盾。
如,董事會會議上,董事長和一個董事因為對議案的意見相左而鬧矛盾,董事長應該進一步認真思考自己、對方想法的合理性,基于公司的最大利益和對方溝通,進一步優化自己的想法,并尊重對方作為董事的發言權、投票權。若對方的想法符合公司的最大利益,理該支持;若雙方的意見融合更有利于公司的最大利益,自當選擇合作。
對一些突出矛盾尤其是對雙方、企業利益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矛盾,董事長、CEO應該帶頭反省或者在企業內部公開檢討,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矛盾?解決矛盾過程中各方有什么正確、錯誤之處?今后如何更有效遏制類似矛盾的產生?以此推動企業完善相關制度、企業文化,這有利于全體職員高效溝通協助、減少及化解矛盾。同時,推動以制度化的方式弘揚、落實企業文化。如,阿里巴巴將員工價值觀指標納入績效考核,促進企業文化做實。
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矛盾無時不在。面對矛盾,我們要保持平和心態,以正確的方式巧妙處理,為建設一個充滿友愛的社會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編輯 謝云鳳 8733214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