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明仁孝徐皇后《內訓》是一部用以教化內宮的女教書,于永樂五年(1407年)十一月左右交付內府刊刻。針對永樂刊本中內容豐富、排列有序、疏通文義的注文,有學者提出它們由“儒臣”撰寫,但經考證,應是明初女官所注。《內訓》另有其他多種版本,比勘《狀元閣女四書》本與永樂刊本可知,它們的主體內容基本一致,但在細微差別處仍以永樂刊本為佳。《內訓》永樂刊本的釋讀將有裨于還原《永樂大典》的部分卷次。
[關鍵詞]明仁孝徐皇后;內訓;內府刊本;永樂大典
[中圖分類號]G25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24)02-0031-10
1引言
徐氏,中山王徐達之長女。明太祖以其賢淑而選為燕王妃,高皇后馬氏亦深愛之。明成祖稱帝,即冊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薨,年四十六,十月,謚曰仁孝皇后。徐皇后秀外慧中,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對高皇后遺言中可誦者一一舉之不遺,又曾撰書頒行天下,《內訓》即為其中一種。是書又稱《大明仁孝皇后內訓》,是一部敕撰的用以教化內宮的女教書。目前,學界圍繞《內訓》所展開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方向。其一是總結《內訓》中流露的女德倫理教育思想,由姚安峰[1]、劉昱均[2]、葛小青[3]、陳晨[4]、賈毅君[5]、胡博文[6]、秦秀麗[7]先后論述。其二則是從文獻學視角出發考察《內訓》的流傳始末,成果僅有王丹妮等[8]的《〈內訓〉版本源流考》。然而,鑒于《內訓》性質與地位特殊,其同皇室、內府、社會之間的聯系均很密切,進一步廓清《內訓》成書相關問題便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即以是書初版,即永樂年間內府刊本為中心進行一些考證,希望能夠更好地認識《內訓》。
2刊刻時間再辯證
明廷重視女教的傳統可謂由來已久。自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即“鑒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并“命儒臣修《女誡》”[9]3503。高皇后身體力行,率為典范,“勤于內治,暇則講求古訓。吿六宮,以宋多賢后,命女史錄其家法,朝夕省覽”[9]3506。而明成祖又擢用解縉等人為侍讀學士,令其總裁《列女傳》并親制序文[9]4120。或因長年侍奉于高皇后之側,徐皇后更是耳濡目染,深受女教思想影響。總之,明初形成一種宣揚女德的氛圍。但就客觀而言,女教類文獻其實并不完備。因此,徐皇后特撰《內訓》一書,專用之教化內宮諸人,以彌補材料之不足。《內訓》書首現存徐皇后自序一篇,大致概括了以上撰修緣起:“……常觀史傳,求古賢婦貞女,雖稱德性之懿,亦未有不由于教而成者。然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歲而入小學,女子十年而聽姆教。小學之書無傳,晦菴朱子爰編緝成書,為小學之教者始有所入,獨女教未有全書。……仰惟我高皇后教訓之言,卓越往昔,以垂法萬世,吾耳熟而心藏之,乃于永樂二年冬,用述高皇后之教以廣之,為《內訓》二十篇,以教宮壸。……永樂三年正月望日序。”[10]1a-3b
據此可知,徐皇后撰寫《內訓》應肇始于永樂二年冬,至少是在是書主體部分即正文二十章寫就之后,徐皇后方于永樂三年正月為之作序,此即象征著《內訓》基本成型。寫作前后僅歷時月余即告終,從正文二十章不過七千余字的體量來看,應當可以實現。因此,李晉華在考察《內訓》時稱“至永樂二年冬,仁孝皇后崩,書尚未成”[8]56并不準確。為其所誤判的真相有二。首先,徐皇后事實上卒于永樂五年七月乙卯,這在《明實錄》之中有極其明確的記載[11]冊3:40a,且為《明史》等材料所沿用[9]3511。其次,《內訓》正文二十章確實是由徐皇后在其生前定稿,而非在其身后經由他人補寫,從自序的落款時間即可見一斑。并且,《明實錄》記錄徐皇后崩逝時即將“《內訓》二十篇”一并系于其下,所記正文篇數與今日所見篇數相符,考慮到實錄編修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同樣可以說明問題。
不過,自永樂三年(1405年)初完成之后,直至徐皇后患疾逝世,《內訓》一直未能呈上,更不必論得以刊印并流傳。《內訓》長期隱沒不聞的原因似乎已經難于考證,但清乾隆朝的四庫館臣卻已窺見《內訓》成書過程中存在的罅隙,提要內即有他們對是書刊行時間的辨析:“又考本傳,載后此書頒行天下在永樂三年。而明朝《典匯》載:‘五年十一月,以仁孝皇后內訓頒群臣,俾教于家。’若五年以前已頒行天下,不應至五年之末始賜群臣。又考《名山藏坤》,則記載后初為此書,不過示皇太子、諸王而已。至永樂五年七月以后,成祖乃出后《內訓》《勸善》二書,頒賜臣民,與《典匯》相合。此本為明初刊本,首標大明仁孝皇后。考后于永樂五年七月乙卯崩,甲午謚曰仁孝,則此本刊于五年七月以后無疑。至十一月,特賜臣民,正屬刊行之始。”[12]790
顯然,四庫館臣是以明成祖頒賜《內訓》的時間為基準進行推斷的。敕撰書的大批量刊印往往就是為了使之盡快流布臣民之中,進而適應鞏固政權、穩定社會以及強化皇權的需要。《內訓》雖則偏重女教,但刊印規律仍與同類的敕撰書相符,因此四庫館臣的方法有其合理性。不過,四庫館臣在分析具體材料時卻出現了失誤。其稱“至永樂五年七月以后,成祖乃出后《內訓》《勸善》二書,頒賜臣民”,論據應來源于《明實錄》。然而《明實錄》在永樂五年七月乙卯條下首先記錄徐皇后薨逝,隨后只載“后觀《女憲》《女戒》諸書,其取義作《內訓》二十篇,居常志,存內典,復采儒、釋、道嘉言、善行類編之,名《勸善書》。后奉祭祀盡誠敬,事上恭敬,不懈晨夕。與皇太子、諸王言,惟孝親恤民;與妃嬪以下言,惟恭敬和睦;與親戚言,惟奉法循理”[11]冊3:44a-44b,并未提及明成祖此時有頒賜《內訓》或《勸善書》之舉。四庫館臣所謂“與《典匯》暗合”,而《典匯》亦記錄頒賜女教典籍一事發生于永樂五年十月,可見提要自相抵牾。此外,四庫館臣還利用徐皇后謚號“仁孝”來作推理。今存永樂內府刊本《內訓》書內又署《大明仁孝皇后內訓》,說明是書刊行確是在徐皇后過身之后。四庫館臣的著眼點原本不錯,但據《明史》記載“十月甲午,謚曰仁孝皇后”[9]3511,則加謚之事也并不是在永樂五年七月發生。
四庫館臣據以認定“則此本刊于五年七月以后無疑”的兩大論據都有紕漏,《內訓》初刊本究實是在何時出現,當然就需要再作探討。王丹妮等在梳理《內訓》版本時回答了這一問題:“‘書成未上’,直到永樂五年七月,徐氏去世,皇太子將《內訓》進呈明成祖閱覽,皇帝方知皇后的撰著成果。明成祖‘覽之愴然,命刊印以賜’。當年十一月,又‘以仁孝皇后《內訓》賜群臣俾教于家’。可知《內訓》刊成在永樂五年七月至十一月之間,是為永樂五年內府本。”[8]56顯然也是將《明實錄》作為材料來源,但“至是,皇太子以進,上覽之愴然,命刊印以賜”之語見于永樂五年十一月乙丑條下[11],此處據何將此事上溯至七月,不得而知。
綜合以上史料已經可以看出,前賢時彥所論《內訓》刊行在“永樂五年七月之后、十一月之前”的范圍至少應當縮短到“十月加謚仁孝”與“十一月賜書群臣”之間。而是書的深刻影響不僅限于明廷內外,更是延及日本、朝鮮等國,這為確定內府刊刻《內府》的時間提供了一些佐證。即如《明史》記載日本與永樂朝多次展開外交:“(永樂四年)六月,使來謝,賜冕服。五年、六年頻入貢,且獻所獲海寇。使還,請賜仁孝皇后所制《勸善》《內訓》二書,即命各給百本。十一月再貢。”[9]8345其中就涉及《內訓》在域外流傳的情況。《日本國志》相應記錄道:“(后小松帝應永)十三年,明又遣侍郎俞吉士赍國書褒嘉,賜賚優渥……義滿又遣使謝賜冕服,連年往貢,并獻所獲海寇。使還,請賜仁孝皇后所制《勸善》《內訓》二書,詔給之。十五年,道義死。”[13]道義即足利義滿,其人卒于應永十五年(1408年)五月,也即永樂六年五月,據材料語意,此次索書應在其逝世之前。此外,《明實錄》又記五月間另有一次外交活動:“日本所遣僧圭密等陛辭致其王之言,請孝皇后《勸善》《內訓》二書,命禮部各以百本賜之,并賜其王彩幣等物,圭密等加賜衣鈔。”[11]冊4:23a-23b可見,永樂六年上半年內,日本不止一次地向明廷索求《內訓》。
總之,無論對內抑或對外,明成祖頒賜《內訓》都集中于永樂五年十一月以后。結合前揭敕撰書刊刻、頒行往往相隔不遠的規律,以及對“永樂五年七月說”的一些質疑,可知徐皇后所著《內訓》真正交付內府刊刻是在永樂五年十一月左右。而永樂內府刊本遂成為《內訓》之初版,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版本。
3文本內容與注者
王丹妮等已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內訓》版本,其中,概述《內訓》在永樂年間刊刻的情況應屬無虞:“《南雍志》卷十七《經籍考》編錄明中期南京國子監所藏官書種類及書目。其中,永樂年間頒行的《內訓》尚有大字本三十本,又有一本不全,小字本十九本,共計四十本。由此可知,永樂年間刊行的《內訓》有大字本和小字本兩種,即后世所謂‘明官刊大字本’和‘明官刊小字本’。”[8]56
從目前來看,永樂年間內府所刻《內訓》所有小字本已難尋覓,而大字本中則有一部庋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本一冊,不分卷,蝴蝶裝。序言部分首書“內訓序”,半葉七行,行十七字,四周雙邊,細黑口,單花魚尾。序言及第一章首頁下方分別鈐有“京師圖書館收藏之印”。正文部分首書“大明仁孝皇后內訓”,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四周雙邊,細黑口,單花魚尾。正文凡二十章,分別為德性章第一、修身章第二、慎言章第三、謹行章第四、勤勵章第五、警戒章第六、節儉章第七、積善章第八、遷善章第九、崇圣訓章第十、景賢范章第十一、事父母章第十二、事君章第十三、事舅姑章第十四、奉祭祀章第十五、母儀章第十六、睦親章第十七、慈幼章第十八、逮下章第十九、待外戚章第二十。正文下有雙行小字注釋,行十七字,與正文同。
前文已經提及,《內訓》二十篇正文七千余字,而所謂注文則在一萬五千字左右,較前者雙倍為多。四庫館臣曾針對注文作出評價,認為“各章之下系以小注,多涉頌揚,當為儒臣所加”[12]790。不過王丹妮等并不認同,并將注文主旨大致分為三項:“首先注音釋字;其次詳細申說本段正文的含義,或從反面講解不遵循此種做法的不良后果,或說明本段之中所引經典的出處和文意;最后添加注文中生詞僻字的注音。”[8]56兩種意見相左,欲知何者為確,則仍需回歸《內訓》文本。試舉《勤勵章第五》一些內容為例:“夫早作晚休,可以無憂;縷積不息,可以成匹。戒之哉,毋荒寧!荒寧者,劌身之廉刃也,雖不見其鋒,陰為其所戕矣。《詩》云:婦無公事,休其蠶織。此怠惰之慝也。”此段正文之下即有雙行小字注,以“○”分為三層:“縷音呂。劌,姑衛切。戕音墻。○休息,止也。縷,線也。四丈為匹。劌,割也。廉刃,廉铦之刃也。鋒,兵耑也。戕者,卒然而傷之也。《詩》,《大雅·瞻》之篇。公事,朝遷之事。蠶纖,婦人之業。言夙興而夜息,則用力勤而可以無怠惰之憂。一縷而積,久則可以成匹。然則豈可不勤哉?甚戒荒寧之不可也。荒寧之戕身,雖不可見其鋒刃,然闇為其所傷矣,故引《詩》言。婦人本無公事,豈可舍其職業而成怠惰之慝哉?警戒之意深矣。○線線同。铦音纖。耑端同。闇暗同。”[10]10a-10b可見,三部分注文與王丹妮所論對應。永樂刊本《內訓》其他注文基本符合這一規律,且并不拘泥,若正文在音韻、訓詁方面不難理解,便只針對文意進行闡說。由此則可知四庫館臣之論有失偏頗,《內訓》注文實則十分客觀,而并非“多涉頌揚”。
篇幅較長、內容繁多且排布有序的注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幫助閱覽者疏通文本的作用。即如《待外戚者第二十章》:“觀之史籍,具有明鑒。漢明德皇后飭內政,患外家以驕恣取敗,未嘗加以封爵。唐長孫皇后慮外家以貴富招禍,請無屬以樞柄,故能使之保全。……其余若呂、霍、楊氏之流,僣踰奢靡,氣焰熏灼,無所顧忌,遂至傾覆。良由內政偏陂,養成禍根,非一日矣。《易》曰:‘馴致其道,至堅氷也。’”[10]39b-42b注文分別于其下用大量筆墨敘述唐太宗長孫皇后、漢高祖呂后、漢宣帝霍皇后、唐玄宗楊貴妃等人所涉外戚之事,內容豐富,文筆通暢。雖則徐皇后作《內訓》意在“以教宮壸”,多用之告誡皇子親眷諸人,但從后來發生的情況看,此書先由明成祖頒賜臣下,又在民間甚至他國廣泛流傳,受眾面極為廣泛。因此,相較于正文措辭簡約,直白且詳細的注文顯然有益不同社會階層、教育水平及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了解此類女教史事、通曉告誡之意。
然而,完成如此重要注釋工作的注者,其身份卻沒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著錄。嘉靖九年(1530年)九月戊申日,“大學士張璁等言:‘……其內訓注文或文皇后自注,或當時女史所注,皆未可知。其訓釋俱各純正,可使天下后世女子易曉。’”[14]前引四庫提要則稱注文“當為儒臣所加”,說法各不相同,或許仍需從多方面進行考量。首先,文本仍舊是判斷的依據之一,前文已指出注文篇幅較長,雖然只是相對正文而言,但其容納的信息極為豐富,因此,為二十篇正文作注之事不太可能一蹴而就。而徐皇后位居中宮,統率后宮,其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支撐其在短短月余之內獨自繕寫《內訓》全部的文本內容,就頗令人感到懷疑。其次,文本中還有另外一些書寫習慣可以表明序文、注文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徐皇后自序中常寫“我孝慈高皇后”“我高皇后”“我皇上”,而注文則省去“我”字,僅尊稱“高皇后”。這尤其在《事君章第十三》中有所體現,其中一段正文為:“國家隆盛,孝慈髙皇后事我太祖髙皇帝,輔成鴻業。居富貴而不驕,職內道而益謹,兢兢業業,不忘夙夜,德蓋前古,垂訓萬世,化行天下。《詩》云:‘思齊太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此之謂也。”文下雙行小字注寫:“媚,明秘切。○《詩》,《大雅·思齊》之篇。思,語辭。齊,莊。媚,愛也。此序孝慈高皇后之盡道以事太祖髙皇帝,亙萬古而莫并。是以垂法于天下萬世而無窮,復引《詩》以詠嘆之,其深矣。○亙,居鄧切。”[10]27b-28a此處略去“我”字,不免令人感到文風不一,因為徐皇后反復提及高皇后顯然帶有感情色彩,注文語氣則更客觀。最后,鑒于徐皇后身份特殊,若其在正文之外另作如此豐富的注文,不僅有助于建構其才學過人的形象,更能彰顯明廷重視德行教化的風氣,理應特書一筆,而絕不會沒有任何記錄,導致僅在百年之后的嘉靖重臣也要自行揣度。
以上討論大概能夠說明徐皇后自注的概率很小,而在“儒臣說”與“女史說”之間,則又以后者可能性為大。明廷女官設立較早,“(洪武)五年六月命禮臣議宮官女職之制。禮臣上言……帝以所設過多,命重加裁定。于是折衷曩制,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曰宮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領四司,其屬二十有四,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戒令責罰,則宮正掌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唐減百四十余人,凡以服勞宮寢、祇勤典守而已”[9]3503-3504。包括尚宮局在內的六局一司都有可能編成或處理相關文獻,而又以尚宮局為統領內宮文獻事務的主要機構:“尚宮掌導引中宮。凡六局出納文籍,皆印署之。若征辦于外,則為之請旨,牒付內官監。監受牒,行移于外。”[9]1827具體而言,則明初的整個女官系統中有如下一些分支與典籍關系更為密切:“(尚宮局)司記,司記二人,正六品;典記二人,正七品;掌記二人,正八品。掌宮內諸司簿書,出入錄目,番署加印,然后授行。女史六人,掌執文書,凡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品秩并同。司言,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掌宣傳啟奏。凡令節外命婦朝賀中宮,司言傳旨。……(尚儀局)司籍,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經籍、圖書、筆札、幾案之事。……彤史,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見進御之事,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謹書其月日。”[9]1827《內訓》出于內宮徐皇后之手,編寫之初的目的也是用于教化內宮,而內宮設有專人處理文獻,基本具備為《內訓》作注的條件,似乎并無理由將《內府》前期編寫工作另外交付他處。
括而言之,序文、正文及注文是《內訓》永樂內府刊本的全部文本內容。而正因有女官注文配合之,徐皇后所言才更顯疏朗易解,《內訓》的教化功用方得以更好地發揮。作為一部結構完整、體例有序、內容豐富的典籍,《內訓》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應被忽視。
4后出版本之比對
自《內訓》于永樂五年初次刊行后,時人即對之予以重視,并使用它作為宮廷內外女德教育的材料,周邊的日本、朝鮮等國亦反復求賜此書。而從以上討論中可以看出,《內訓》受到肯定絕對不僅僅因為其出于敕撰,更多仍是由其本身的作用所決定。為求令其經久不衰,明清時期官方與民間分別多次主持重刻《內訓》,進而形成了《內訓》的不同版本。王丹妮等已基本梳理版本源流[8]55-63,在此僅針對主要系列作一概述:第一,嘉靖年間內府及藩府刊本。嘉靖九年(1530年)九月,內府據永樂五年刊本重刻《內訓》,將之與徐皇后所撰《高皇后傳》、嘉靖帝生母蔣氏所撰《女訓》二種合刻。單冊《內訓》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與永樂內府刊本對比之,裝訂形式異,為線裝;序言部分異,為六行十四字;正文部分及小字雙行同,為八行十七字。嘉靖年間,藩府又據新出內府刊本原樣翻刻,楚府正心書院所刻一冊《內訓》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與蔣氏《女訓》著錄于同一條目下。第二,《四庫全書》本。《內訓》歸于子部儒家類,館臣將之著錄為“兩江總督采進本”,并稱“此本為明初刊本”[12]789-790,則館臣所用底本也是永樂五年刊本。嘉慶年間,張海鵬輯刻叢書《墨海金壺》,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中抄錄《內訓》。道光年間,錢熙祚又至文瀾閣抄校《內訓》。將之編入叢書《珠叢別錄》。第三,王相《女四書集注》本。明末王相將《女誡》《內訓》《女論語》《女范捷錄》等四書編為《女四書》。《內訓》序文前有王相所撰徐皇后小傳,原注全經刪去,代之以王相箋注。天啟四年(1624年)多文堂本是目前已知《女四書》最早的版本,清初奎壁齋本則是現存最早的版本。乾隆年間,蘇州書業堂翻刻奎壁齋本。光緒三年(1877年),潘遵祁又作校訂,由蘇州崇德書院刊行。光緒六年(1880年),南京李光明莊據崇德書院本所刻《狀元閣女四書》本(以下簡稱“女四書本”)是較為習見的版本,自后《內訓》流傳更廣。
當然,《內訓》尚有其他版本,只是大多不存于世。而從整個版本系統來看,永樂內府刊本無疑是為祖本。即以之為底本,與以上所涉諸本進行比對,可見,嘉靖內府刊本、嘉靖楚府正心書院刊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皆據永樂內府刊本而成型,除去字有異體的情況,文本內容無甚差異。而在女四書本中,除了異體字之別,文本則又有明顯不同(見表1)。
王相調整了《內訓》永樂內府刊本《警戒章第六》與《節儉章第七》的順序,這是除了注文,《女四書集注》系列本子與內府刊本的最大差異。
至于細節問題,女四書本《內訓》同永樂刊本《內訓》之間的差異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一些差異于文意本身并無關礙,應可忽略不計。例如,介詞用字問題,體現于差異5、6、8、12、16、18、24、26、30、45、47、53、58、65。比較值得提出的是,在征引《詩》《書》時,凡永樂刊本寫為“《詩》云”,女四書本均寫為“《詩》曰”,反之亦然,這體現于差異15、39、40、41、42、44、48、50、51、52、54、55。另外,還有通假字問題,體現于差異1、9、10、11、19、22、23、27、36、56、59、60、61、62、64。
女四書本中還有不便忽略的字詞異變,即差異3、4、7、13、14、17、19、20、28、29、32、33、43、46、49、57、58、64、66。其中,差異4可確定是女四書本刻寫訛誤,此處序文落款署為“永樂二年正月望日序”,與前頁“乃于永樂二年冬,用述高皇后之教以廣之”自相矛盾。另有一些可能是女四書本之失,如差異3“逮下”,女四書本作“侍下”,前者謂“恩惠及于下人”,后者則指“侍奉尊長”,語義全然相反,或許是該字早訛為“待下”,女四書本刊刻時又未注意字形所致;差異28“神明自得”,女四書本作“神明自格”,此語出于《荀子》勸學篇,女四書本未能遵循原文獻,應屬妄改;差異43“則淪胥之漸矣”,女四書本作“則胥淪之漸矣”,“淪胥”一詞見于《晉書》“淳風杪莽以永喪,搢紳淪胥而覆溺”[15],意指“淪喪、淪陷”,永樂刊本用“淪胥”,正是前文概述“上無所毗,下無所法”的結果,而“胥淪”則未見相關用法或典故。此外,又如差異32“大善成焉”,女四書本作“大德成焉”;差異57“淵水涸而魚不藏焉”,女四書本作“淵水清而魚不藏焉”,以上二例雖則語意仍能相通,不好判斷是否涉及錯舛,但從上下文來看,女四書本用字并不一定比永樂刊本精準,脫、衍文問題亦有之。脫句體現于差異21、35、38、63,極有可能是女四書本漏刻。脫字僅有差異25一項,永樂刊本作“故后必敦節儉”,女四書本作“故后必敦節”,女四書本使“節儉”一詞斷裂,顯然有誤。衍句可見于差異31,女四書本多“嘉祥被于夫子,余慶留于后昆,可謂賢內助矣”,出處未可知。衍字亦僅有一項,即差異34。永樂刊本《崇圣訓章第十》載:“后遵之,則可以配至尊,奉宗廟,化天下,衍慶源;諸侯、大夫之夫人與士、庶人之妻遵之,則可以內佐君子,長保富貴,利安家室,而垂慶后人矣。”“后遵之”,女四書本作“后妃遵之”。據語意,則“后”與“后妃”均無不妥,只是永樂刊本中尚有其他教化各階層女性的文字,分別見于《積善章第八》:“自后妃至于士、庶人之妻。其必勉于積善,以成內助之美。”[10]16b《事舅姑章第十四》:“故自后妃。下至卿大夫及士。庶人之妻,一是皆以孝事舅姑為重。”[10]30b可見,寫為“后妃”當為行文習慣,永樂刊本不知因何于此失掉一字,女四書本補寫之,比較妥當。
比勘可知,《內訓》問世后雖形成了多個不同的版本系統,它們的主體內容還是與永樂內府刊本基本保持一致,即使存在一些差異,大多仍應以永樂內府刊本為準。總之,永樂內府刊本作為祖本,在文獻學層面的價值不言而喻。
5結語
明仁孝徐皇后《內訓》始撰于永樂二年(1404年)冬,完成在永樂三年正月望日之前,成書后未及呈上,直至永樂五年十一月左右,明成祖方交由內府刊為定本,并賞賜臣下及他國。今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永樂五年內府刊本為大字本,正文部分凡二十章,間有雙行小字注文,注文內容豐富且撰述有序,可能并不是徐皇后自注或儒臣所注,而是出于明初女官之手。后世所出如嘉靖內府及藩府刊本、女四書本、《四庫全書》本等版本皆以永樂刊本為祖本,正文內容與永樂刊本基本一致,并以永樂刊本為佳。
在討論永樂內府刊本《內訓》一些細微問題的過程中,其價值自然得到展現。作為一部敕撰女教書,《內訓》的流布無疑對啟蒙女性讀者有益,而對其中限于封建專制背景而有悖于今日思潮的內容,則不便于求全責備。此外,還需從文獻學的視角窺探永樂刊本《內訓》的作用。《內訓》與《永樂大典》之間關系密切,《明實錄》載:“(永樂五年十一月乙丑)以仁孝皇后《內訓》賜群臣,俾教于家。……太子少師姚廣孝等進重修《文獻大成》,書凡二萬二千二百一十一卷、一萬一千九百五本,更賜名《永樂大典》。”又據前文推斷,《內訓》正是在十一月左右得以刊行,《永樂大典》定稿則可能稍在其后。如此,《永樂大典目錄》卷之一萬五千九百四十“訓”字下收錄《大明仁孝皇后內訓》一書就或許是出于兩種情形[16]:一是《永樂大典》初次定稿時即收錄《內訓》,編寫者工作效率較高,所利用的是剛剛刊行的內府刊本;二是《永樂大典》初次定稿時未及收錄《內訓》,從此時到永樂六年(1408年)正式抄寫完畢的過程中,編寫者又將內府刊本《內訓》補抄進來。無論何如,永樂刊本《內訓》應是《永樂大典》所用之底本。如今《永樂大典》副本下落不明,正本存世僅800余卷,未及原書的四分之一,實屬文化史上一大憾事。張升等人曾提出一種反哺式的輯佚構想,即利用大典本以及其他相關材料,如保存完好的《永樂大典》目錄來完成相關復原工作[17]。那么,參考現存《大典》殘卷體例,迻錄現存永樂年間內府刊本《內訓》文本,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永樂大典》卷15940的原貌。
綜上所述,本文對永樂年間內府刊本《內訓》的刊刻時間、文本內容及其與后世版本之間的差異等問題做了一些考察。毋庸置疑地,《內訓》作為敕撰文獻的重要地位應當得到進一步認可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姚安峰.略論女教書《內訓》中的積善思想[J].保定學院學報,2015(3):67-70,85.
[2]劉昱均.《女四書》德性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7.
[3]葛小青.《女四書》女德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7.
[4]陳晨.《內訓》女德教育思想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7.
[5]賈毅君.明代女訓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9.
[6]胡博文.明代女性觀中的家國忠義期許[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7]秦秀麗.“女四書”中的女德倫理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9.
[8]王丹妮,李志生.《內訓》版本源流考[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20(2):55-63.
[9]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仁孝皇后徐氏.內訓[M].明永樂內府刊本.
[11]張輔,等.明太宗實錄[M].明抄本.
[12]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黃遵憲.日本國志[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9.
[14]徐階,等.明世宗實錄:冊13[M].明抄本:111a.
[15]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766.
[16]解縉,等.永樂大典:冊10[M].北京:中華書局,1960:496.
[17]張艦戈,張升.論《永樂大典》之復原[J].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6,15(2):22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