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榮
導讀:繪本以簡單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德育價值觀念,讓學生通過故事情節、角色體驗和主題理解相關概念。教師可以利用繪本故事進行討論和引導,幫助學生從中領悟到這些價值觀念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促進道德素養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小學德育課程與繪本結合的實踐對策,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繪本德育價值體現
繪本主要講述的是關于友善、幫助他人以及展現同理心的故事,通過描繪角色的善良行為和對他人困境的關懷,能夠激發人的友善行為和同理心。一些繪本著重展示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些故事通常強調團隊成員互相支持、分享責任和協作完成任務的重要性。同時,繪本可以通過描述角色承擔責任和展現自律來強調這些價值,角色可能通過自我控制、規劃和自律行為來解決問題,展示責任感和自律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二、小學德育課程教學融入繪本的重要性
小學德育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學生發展良好的品格、價值觀和道德素養,繪本在德育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學生傳遞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促進學生情感認知和道德發展。以下是融入繪本的重要性:首先,繪本通常以故事情節和圖畫的形式呈現,能夠營造出生動的情境。通過這些故事,學生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體驗到各種道德決策和行為后果,從而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其次,繪本中的角色通常具有豐富的個性和行為特征,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角色來學習模仿正面的品德、情感和行為,同時也能夠通過不良角色的故事了解錯誤行為的后果。再次,繪本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自主地思考和探討道德問題,對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判斷力具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出問題或引導討論,使學生從故事中領悟到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最后,繪本往往能觸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能夠更深刻地體驗到道德選擇和行為對他人和自己的影響。這種情感共鳴有助于學生內化道德觀念,從而更自覺地踐行積極的品德和價值。因此,德育課程融入繪本教學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還能培養他們的情感、思維,為其綜合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當前小學德育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德育課堂對美育的關注度較低
當前,小學德育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化,教師過度強調理論知識,缺少實踐內容的融入,使學生難以將所學的道德概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進而影響實際行為。同時,也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缺乏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機會,限制學生在道德發展中的全面成長。
一方面,針對美育課程,教師需要時間來展開創造性活動、藝術表現活動和審美體驗活動,但在緊張的課程安排下,美育內容被壓縮或忽視。另一方面,小學德育在課程設置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德育評價體系側重于德育認知層面,忽視了學生在美育方面的表現和成長。這使得教師和學校更加關注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對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投入較少。另外,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密切合作,使學生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受到影響。小學德育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但小學并沒有與家長構建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長此以往,就會限制教育效果。
(二)小學德育教師教學能力低下
小學德育教師教學能力低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其一,教師知識儲備不足。在道德教育理論、心理學、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使教師難以有效地傳授和引導學生探討道德問題。其二,教學方法單一。因固式教學模式的影響,諸多教師過于依賴單一的教學方法,如傳統的講述和灌輸式教學,缺乏創新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這樣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其三,缺少案例分析與情境引導。在德育課堂教學開展階段,教師沒有正確使用故事、案例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思考和討論,通常都是以理論知識講解為核心。這樣學生在學習時難以集中注意力,進而影響到課堂討論與教學的實效性,使教學活動顯得單調乏味。
(三)德育教學缺少美育評價
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美育評價體系的缺乏就會導致美育的重要性被忽視,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難以得到全面發展。小學德育教師的美育評價缺少明確評價目標和標準,評價體系與教育目標不符,對學生審美能力、創造性思維、藝術表現力等方面的評價較為模糊。另外,還存在評估和反饋機制不健全的情況,這樣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難以提供有效的反饋來幫助學生進步。
四、小學德育課程教學與繪本結合的實踐對策
(一)全面挖掘繪本內容,向小學生滲透德育知識
小學生正處在獨立意識與紀律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即便存在幼兒階段的一些行為特征,但已經有了自主想法和對事物獨到的理解能力,這進一步說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小學生識字量普遍較少,并不能深入理解一些人生道理,教師可在小學德育教學中融入繪本內容。繪本具有豐富生動的特點,學生在觀看時可以很好地理解故事內容,觀察生活中的一些道德行為,在無形中融入德育理念,在愉快的閱讀環境中體會人生哲理,強化其認知能力。例如,在《我有友情要出租》繪本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繪本內容,帶領學生進行閱讀,感受兩個小伙伴之間的友誼。繪本著重講述了孤獨的大猩猩在和咪咪相處的過程中領悟了友誼的真諦,不再出租友誼。這個繪本故事告訴我們友情的重要性,很好地反映出小學生的真實心理,可以使其產生共鳴。在閱讀結束以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道理。教師可根據學生反饋的結果進行總結: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陪伴一起成長,但生活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問題,在出現矛盾與誤解時,我們要像兩個小伙伴一樣,在相互理解的同時進行溝通,及時解決問題,這樣友情才可以更加堅定。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小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繪本中的德育知識,促進道德素養和品格發展。通過與繪本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德育知識能夠更加生動地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二)通過繪本自主解讀優化小學生整體素質
在以往傳統的小學德育教學中,諸多教師都選擇以理論知識點講述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普遍缺少實踐指導,這使得德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甚至無效。主要影響因素則是小學生并不會用心思考一些德育理念,并且會對填鴨式教學模式產生較大的抵觸心理和厭煩情緒,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從這一層面分析,小學德育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開展繪本閱讀,并解讀故事內容。通過豐富的畫面和文字解釋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畫面,進而優化德育素養。例如,在《逃家小兔》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小兔為什么始終都想要逃離家庭?為什么小兔母親已經同意小兔離開家,但還要尋找小兔?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繪本并思考答案。有的學生很理解小兔的想法,認為小兔因為受到父母約束,想要逃離家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有的學生因為自小對父母有較大依賴,離開會缺少安全感,并不理解小兔的這種做法。這時教師就可以從這兩個層面進行研究,加深學生對繪本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并鼓勵學生對小兔母親的想法進行思考。這時大部分學生認為母親擔心小兔安全而尋找小兔,它的行為源于對小兔的愛。在閱讀完成以后,教師就可以進行總結:每一個人都會長大,父母并不會保護我們一輩子,但我們始終都是父母的牽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珍惜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回饋和感恩父母的愛,切不可因為父母嘮叨就忽視了親情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在道德、情感、社交和認知等方面的綜合發展。通過繪本自主解讀,學生將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德育知識,培養全面素質。
(三)依托繪本情境引導小學生在表演中深化德育認知
表演是一個優秀的方式,能夠幫助小學生通過繪本情境深化德育認知。情節明確、角色豐富并具有教育性的繪本故事更適合表演,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并深入演繹其中的情境和道德意義。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自主選擇相應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現展示故事中的沖突、道德選擇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行為的后果以及不同選擇的影響。另外,在表演前或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問題,鼓勵他們自主探究并分享對道德行為和選擇的理解。在這一基礎上鼓勵學生在表演中發揮創意,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故事進行戲劇化處理,展現不同的情境和可能的解決方式。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對各個角色情感和動機的理解,通過角色間的對話練習促進溝通和理解,分享自身的經歷和體驗。沒有參與表演的學生可以擔任觀眾,在觀看表演之后進行討論,加深對故事中道德教育意義的理解。例如,在《時間的故事》繪本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生物角色,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一天生活進行模仿,借助個人的想象和同學之間的討論配合來進行演繹。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夠引導學生體會時間的珍貴,進而形成珍惜時間、熱愛生活、努力學習的良好品質。通過上述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小學生通過表演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繪本中的德育內容,培養道德認知和情感能力,鍛煉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創造力。
(四)利用繪本游戲使小學生在創作中體會情感
藝術不僅源自于生活,更是生活之美的體現。繪本是語言和圖畫相融合的藝術,是小學生感悟生活、體驗生活的重要支撐。另外,德育與生活關聯相對較大,與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和良好情感形成有極大聯系,是一種綜合性教育。在小學德育與繪本融合教育開展階段,教師如果僅關注繪本思想價值,忽略其內涵,則會限制德育效果的發揮。因此,小學德育教師需要全面挖掘繪本的德育內容,以繪本為主體組織開展游戲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進而提升其道德素養。例如,在《大衛,不可以》這一繪本中,大衛媽媽經常和大衛說“不可以”三個字,因為大衛總是將家里弄得亂糟糟。但即便這樣大衛也清楚知道在自己犯錯誤時,媽媽也會原諒他并敞開懷抱。繪本充分體現出小學生天真的個性,同時也很好地詮釋了媽媽對孩子的愛。在德育開展階段,教師可以融入這一繪本故事,引導小學生將大衛的行為、媽媽的愛、大衛懂得改錯的全過程畫出來。某個學生認為大衛玩泥巴特別有趣,畫出了玩泥巴的過程和媽媽在一旁阻止的畫面。借助繪畫游戲的融入可以使小學生感受到濃郁的親情,進而豐富道德情感,學習大衛知錯就改的行為,使思想得到升華。
(五)結合繪本活動在實踐中內化小學生德育行為
對小學生來講,良好道德行為培養是小學德育教學的關鍵要點。教師應保障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都有效踐行德育行為,進而提升德育思想情感。德育培養應轉變成為實際活動,這樣才可以進一步塑造學生的道德情操。在小學繪本閱讀完成以后,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來引導學生依照內容進行生活實踐,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繪本作品內容,使自身德育行為實現內化,強化小學德育的實效性。例如,在《爺爺一定有辦法》這一繪本中,主人公爺爺始終都能夠將廢舊物品變新。在爺爺的心靈手巧下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充滿愛和智慧。在繪本閱讀完成以后,小學生就會不自覺模仿人物對話,如“×××一定有辦法”,這進一步說明繪本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了影響。小學德育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實現“變廢為寶”。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關注廢舊物品,主動嘗試翻新,如將卷紙筒制作成小筆筒、將破舊床單制作成圍裙等。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小學生可以深入理解繪本中爺爺的智慧,將思想轉變為行動,更加珍惜生活、熱愛生活。長此以往,他們就可以形成良好道德素養。
五、結語
結合全文,在小學德育課程教學中,融入繪本元素可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通過繪本活動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內化自身德育行為,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同時,借助反思和實踐學生也可以有效將所學的道德觀念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進而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