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為研究對象,首先結合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引發對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考,然后以《服飾表演》課程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成果四方面入手,結合具體案例分析、解讀課程思政改革的切入點與具體思路,并強調教師政治道德修養與課程設計能力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以服飾表演課程思政改革為契機,為促進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鑒與幫助。
近年來,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步伐日益穩健,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構建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來越清晰。課程思政是德育教育綜合改革發展的階段性的表現形式和成果。無論是縱觀中央對于德育教育不同階段的指導思想和方針,還是借鑒與參考上海作為德育教育改革先鋒力量的探索與實踐,課程思政都是當代教育中不可或缺與刻不容緩的改革方向與內容。“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較之思政課程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以思政為主概念,以課程為主要形式的思政教育,適用于高校的各類課程中。無論是最初意義上的思想政治課,還是理論性課程或是通識性課程,甚至各類專業課程都是課程思政改革的目標。
通過近幾年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探索與實踐,各類課程都探尋到了適合自身改革發展的途徑與方法,前有上海推出的《大國方針》等一批中國系列課程,后有各地高校推出的一次次的課程思政改革與創新,無不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為其他學階思政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借鑒。老年大學教育就是這些受益群體中的重要成員。
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是新形勢下的發展必然
一、課程思政改革是提升老年大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老年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一部分,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需要,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而老年大學教育更是老年教育的中堅力量和主戰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日漸完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已不再是老年問題的主流,而更高層面的老有所教、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成為未來的主要矛盾。老有所教,是讓老年人受到適合年齡時代特點的教育,對老年教育的途徑、內容、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是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前提條件,為老有所為提供了保證,最終是為實現精神層面的老有所“養”——精神贍養。由此可見,圍繞思想政治、道德情操、文化修養、心理素質展開的德育教育,理應成為老年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一環,而這與課程思政理念高度契合,為確保老年大學教育在老年教育中占據的主導地位,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更是責無旁貸。
二、加強校際合作,推進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步伐
一方面,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投身到老年大學教育中,他們在各自的教學、研究領域對課程思政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實踐,在課程視野拓展、教學手段創新方面也具有相應的突破性,這些都為他們在老年大學教育課程思政改革中創造了相應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高校與老年大學德育教育間的合作交流日漸緊密,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推進了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步伐。2020年9月,浙江老年大學課程思政培訓暨思政教育協作簽約揭牌儀式舉行,并簽訂了思政教育合作意向書,會后還進行了“關于挖掘老年大學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幾點思考”專題講座。可見,加強與高校的合作成為推動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手段。
三、老年大學的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改革的沃土
眾所周知,老年大學課程設置主要包括:文化知識、藝術修養與審美、養生保健、生活技能培養與提高、智能生活運用與掌握等諸多方面,讓學員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掌握一些新知識和新技能,陶冶情操的同時,實現豐富生活、安度晚年的目的。而這些課程的課堂設計上具備很多的課程思政的切入點,無論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是挖掘中國和世界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自信,抑或是結合時事要聞,解讀故事背后的真相,緩解因時代發展步伐過快所產生的迷茫與不適,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這些內容和理念都可以輕松地植入老年大學的課程、課堂中,實現無聲、無痕的有效切入。
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是新形勢下的教育發展必然,是實現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老年大學辦學質量與內涵的重要保證。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為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很多有效經驗,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老年大學教育自身的特點,各類課程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要將課程思政做到實處,就應深挖每門課程的特點與優勢,尤其要探尋其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在潤物無聲中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的四個著力點
本文以服飾表演”課程為例,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成果四方面入手,結合具體案例,解讀實際改革中的切入點與思路,探尋課程思政改革的主體思想和基本方法,為其他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鑒。
一、“顯性+隱形”的教學目的提升
老年大學教學中的服飾表演課程通過介紹服飾表演形體塑造、節奏韻律、T臺表演等技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服飾表演展示技巧,具備一定審美鑒賞力。多以循序漸進地培養老年學員服飾表演技能為“顯性”目的。而在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成為隱藏在“顯性”目標之后的“隱性”目標。從事服飾表演的學習,不是簡單的學習技巧,更應該了解形體美、服飾美、時尚美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根源,客觀認識中外審美的差異性,面對一些時尚亂象具備應有的判斷力。在“顯性+隱性”的雙重教學目的指導下,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知識”“國際”“歷史”視野下的教學內容豐富
服飾表演課程原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服飾表演的形體梳理、節奏培養、臺步轉身技巧、不同服飾風格展示、道具運用、隊形編排等等。課程思政的三大視野:知識視野、國際視野和歷史視野,它們成為梳理教學內容,拓展新知識的重要視角與思路。在三大視野之下,服飾表演發展歷史、中外老年模特差異性、形象設計與管理、鏡前拍攝技巧等內容注入原有教學內容中,尤其是疫情之后,老年大學具有較好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大量的理論性、拓展性知識能夠有效地補充進來,教學內容實現裂變式豐富、立體式發展。
三、“時事+時尚”的教學手段拓展
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教師講授、課堂練習的方式不能充分實現新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有效利用“時事+時尚”來拓展教學手段是服飾表演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特點。疫情期間的線上課堂、群內打卡、專業文章推送等手段,不僅緩解了疫情期間老年學員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成為他們做好居家防疫的重要保證。同時,也讓學員們在新的授課方式下,掌握并拓展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疫情常態化下對于多地的時裝周、老年模特大賽頻出等現象進行專題討論,解讀現象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根源,幫助學員在亂象中理清思路,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建黨100周年之際,組織學員于人民公園進行主題拍攝,慶祝黨的生日、感謝黨的偉大的同時,也實現了一次專業級別的拍攝體驗。“時事”+“時尚”的教學手段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是實現課程思政落地的有效方式。
四、“原創+趣味”的教學成果創新
老年大學的服飾表演教學成果展示都會以主題性服飾表演節目來呈現。近些年來雖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還是多以旗袍、禮服、時裝等為主要展示內容,表演隊形、風格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原創+趣味”是筆者指導教學成果展的兩個關鍵詞。“原創”,從中國傳統服飾中尋找靈感,以“扎染”工藝為主要表現手法,學員們親力親為,利用天然的植物性染料將平淡無奇的白T恤扎染成風格多樣的形式。“趣味”“寓教于樂”是老年大學教育的重要標志,扎染工藝的強烈參與感,打開作品時如開盲盒般的興奮感,節目編排從服裝制作開始的體驗感,作品拍攝效果呈現時的驚喜感,這些將一場教學成果展示演變成一場趣味性十足而又不失文化氣息的時尚盛宴。同時,也讓學員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提升了課程、課堂的向心力。
服飾表演課程思政改革的四大著力點相互關聯,相輔相成,交織在一起。教學目標確定了教學內容、手段、成果的發展方向與思路,而內容、手段與成果又以靈活、多變、具有創造性的具體形式踐行并提升了教學目標。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會呈現不同的內容與形式,但都會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在這樣的相互作用下,課程更加完善、立體,課程品質更加優化。
課程思政改革離不開專業教師的“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一、一顆紅心
進行課程思政改革,首先需要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同感,需要加強自身的政治道德修養建設,將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蘊含在課程“顯性”目標之后的“隱形”目標不是課程的負擔、超額任務,而是教育本應具有的擔當與責任。不忘初心、滿懷熱情,將“辦人民滿意的老年大學”這顆紅心蘊含在每門課程中、每次課堂上。
二、兩手準備
一方面,需要專業教師對課程的不斷深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是提升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專業教師應做好細膩的課堂設計,將課程“隱形”目標以最具親和力的方式得以實現。
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剛剛起步,在借鑒高校改革經驗的同時,更應從自身教育特征出發,做好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培養,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提升廣大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的認同感和使命感,由各自講授課程出發,由點及面,最終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老年大學課程思政改革也應成為德育教育改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簡介:
鄭張華,1979年11月生,女,湖南常德人,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表演與形象設計。本文系2022年天津師范大學教學改革項目“積極老齡化視域下的《中老年模特教學法》課程的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JG01222066)、天津師范大學“課程思政”系列優質課程建設項目“服飾表演藝術鑒賞”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