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函 李安平 丁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創新,研學旅游作為一種融合實踐探究與旅游體驗的教育形式逐漸受到關注。以“探索、體驗、發現”為核心的研學課程,通過全過程地貫徹“研必求真、學必求本、旅必求新、行必求異”的教育理念,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在這一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研學旅游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深入了解革命歷史的機會,同時也為傳承和弘揚紅色傳統、傳遞紅色基因提供了重要平臺。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是一個擁有豐富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城市。這座城市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留下了濃厚的紅色印記,為學生的紅色研學之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深厚的歷史內涵。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可以親臨戰場,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通過實地考察,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紅軍的奮斗歷程,增強對革命歷史的親身感受,激發他們的歷史責任感。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的價值分析
一、弘揚愛國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通過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研學旅行,學生在實地感受英雄事跡的同時,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背后的歷史沉淀,激發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英雄的崇敬。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同時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革命先烈為國家和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感受到紅色基因的珍貴。在實地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漸樹立起社會責任感,明白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激發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擔當,培養出更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種綜合體驗不僅加深了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更在學生心靈深處播撒著愛國主義和社會責任的種子。
二、提升歷史意識,塑造文化自信
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研學旅行,不僅是一次深刻的歷史探索,更是一次對國家發展歷程和文化傳統的全面理解。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得以更為直觀地感受革命歷史和英雄事跡,從而提升對歷史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在紅色文化的研學旅行中,學生不僅僅是歷史的觀察者,更是親歷者。通過參訪革命舊址、聆聽英雄事跡,他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歷史環境,進而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背后所蘊含的信仰與奉獻。這種親身體驗不僅是對歷史的學習,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
三、激發創新思維,拓展綜合素養
研學旅行課程以“探索、體驗、發現”為核心,而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際操作和實地學習的機會。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單純學習,更是一次全面認知世界的多元體驗。紅色文化資源的實地體驗,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促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歷史問題。通過親身參與,學生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更是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豐富了研學旅行的內容,幫助學生跨足不同學科領域,形成全面發展的素養。在研學旅行中,學生不僅僅關注歷史,還需要涉足地理、文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這種跨學科的學習,讓學生在探索紅色文化的同時,深入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形成了更為全面的學科素養。
研學旅游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研學旅游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中小學研學活動由各學校自愿組織,導致研學旅行工作推進程度不統一,存在零散無序的現象。缺乏各部門的協同合作,導致許多研學活動陷入“知行分離”的困境,只強調學科知識的灌輸,而缺乏實踐操作。這使得研學活動無法在知識與實踐中形成有機結合,影響了教育目標的全面達成。在研學活動中,學校普遍存在“重學輕研、只知不行”的問題。由于研學旅行的自愿性質,學校更側重于學科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實地研究的重要性。知識的純粹傳授使得學生缺乏對實際問題的深刻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制約了研學旅行活動的高效開展及其教育作用的發揮。此外,缺乏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是影響研學旅游效果的另一主要因素。學校、地方政府、文化機構等多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是研學旅行活動成功的關鍵,然而協同機制不足,各方資源無法充分整合。這使得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受到限制,學生難以在研學旅行中真正深入感悟歷史,發揮其教育潛力。
二、研學課程融入學科體系不足
目前研學課程的主導權主要在旅行社和專業機構手中,學校參與度較低,導致研學課程缺乏與學科體系有機融合的情況。學科體系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而研學課程作為學生實踐活動的一部分,若無法與學科深度結合,其教育效果將受到影響。一方面,旅行社和專業機構的從業人員缺乏課程思維與專業教育教學素養,導致設計的研學課程內涵不足,難以達到深層次的研學教育目的。缺乏對學科本質的理解與把握,使得研學課程往往停留在淺層次的介紹與體驗,難以真正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學校對于研學課程參與不足,每年組織的研學旅行次數較少,一般只在春秋各組織一次。這使得學生接觸研學課程的機會有限,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深刻的學科認知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學校對研學課程的較低關注度也制約了紅色文化資源在學科體系中的全面滲透。
三、研學導師缺乏標準認證
研學導師在中小學研學旅行中的關鍵角色,目前主要由旅行社的導游充當。然而,這些導游通常僅在研學旅行中簡單地帶領學生游覽,為學生講解景區相關內容,缺乏專業的研學課程制定和實施能力,難以保證研學活動的高質量。缺乏全國統一的研學導師認證機制,導致研學導師在研學活動中的表現參差不齊。這使得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可能得不到足夠深度的學科指導,影響了研學旅行質量的提升。此外,由于缺乏對研學導師的標準認證,優質導師資源也相對匱乏。在紅色文化資源的研學中,需要專業背景和豐富知識的導師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革命歷史。然而,由于導師缺乏認證標準,難以篩選出真正具備專業素養的導師,從而制約了研學導師隊伍的質量。
四、研學旅行評價體系不完善
研學旅行結束后,目前面臨的問題之一是缺乏規范的評價標準,無法客觀評估研學旅行產品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需求,以及是否達到了研學目標。研學活動中學生的表現雖然是評價綜合素質的一部分,但現行評價體系缺乏對學生在研學活動中的成長和學習的深入反饋。對學生思想、創意和體驗的挖掘不足,導致無法全面了解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個性發展。在當前情況下,研學旅行的評價體系需要更為科學地構建。應該考慮引入全面的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對研學旅行產品的滿意度、實際學習效果的達成情況、個體的綜合素質提升等方面。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在研學活動中的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應該注重對學生思想、創意和體驗的細致觀察和科學分析,以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學生更全面成長。
紅色文化資源在中小學研學旅游課程中運用策略
一、與當地資源結合豐富產品體系,打造區域特色
張家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學生深刻理解革命歷史的窗口。通過與當地資源緊密結合,不僅可以實現課程的生動有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實地體驗中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識,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具體策略如下:1.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將賀龍紀念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出發地等紅色文化景點納入課程,通過講解和實地參觀,讓學生深刻感受革命歷史的英勇事跡。2.結合自然生態資源。利用張家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將紅色文化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設計課程內容,讓學生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了解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歷史背景。3.建設研學基地。在當地選擇并規劃高標準的研學旅行基地,包括紅色文化主題的博物館、展覽館等設施,以提供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4.開發紅色文化體驗項目。設計與紅色文化相關的體驗項目,例如模擬紅軍長征、制作紅色文化手工等,通過親身參與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
二、與教學各環節相結合,豐富研學課程體系
在研學旅游課程建設中,教學環節是構建全面教學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教學環節的設計需貼合德育專家朱洪秋提出的“三階段四環節”模型,確保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組織架構。首先,教學環節應包括導入、知識講解、示范演示、學生實踐、討論與互動、總結與復習以及作業布置等內容。其次,研學旅行課程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教學,同樣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環節。這包括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選擇適宜的紅色文化資源,課中通過實地參觀、講解、互動等方式進行教學,以及課后進行總結評價和布置相關學習任務。具體策略如下:
首先,導入環節與紅色文化資源融合。利用張家界市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設計引人入勝的導入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將學生從課前就引入紅色文化的學習氛圍中。其次,知識講解與實地體驗相結合。將知識講解融入實地參觀中,通過向學生講解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等,結合實地景點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參觀中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知識。第三,學生實踐與互動討論。在學生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互動討論,通過團隊協作完成相關任務,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培養合作能力。第四,總結與復習環節設置任務。在總結與復習環節,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地體驗,完成相關總結報告、小結或分享,以鞏固學習成果。
三、培養研學導師隊伍,提供專業指導
研學導師作為研學活動的實施者,在整個研學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他們不僅需要具備相關專業知識,還應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能夠傳遞正能量,引導學生在研學實踐中達到育人的目的。具體策略如下:
首先,設立研學導師認證標準。引入認證機制,制定研學導師的認證標準,包括相關學科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等方面。通過認證,提高研學導師的專業水平。其次,建立企業、行業培訓機制。在研學相關企業內部建立定期的培訓機制,對原有從事導游和講解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教育教學理論、實際操作技能以及心理輔導等方面。第三,建立研學旅行人才共享平臺。創建一個人才共享平臺,吸引多領域的學科專家加入研學導師隊伍。
四、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形成目標導向
評價在教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對學生學業水平的量化反饋,更是推動教學不斷進步的關鍵機制。研學旅行注重實踐體驗和跨學科學習,傳統的考試評價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實地活動中的綜合素養。因此,建立適應研學旅行的評價體系顯得尤為迫切。具體策略如下:
首先,量化評價表格設計:制定詳細的量化評價表格,覆蓋研學主題、教學內容、課程目標、課程特色、行前課程、研學手冊、課程執行情況、研學成果等方面。由學生、家長、老師根據不同指標打分,形成綜合評價結果。其次,多主體評價結合:構建由研學導師、學校教師、研學小組成員等組成的多主體評價體系。采取他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學生的研學態度、參與程度、環保意識、研習秩序、研學作品等方面表現。第三,學生成長評價:評價不僅關注學科知識,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綜合素質變化。學校教師可以在評價中涵蓋整個研學環節,包括行前準備、資料記錄、思考程度、問題意識、時間觀念等方面,形成對學生全面成長的評估。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學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與實踐”(XJK19QDY005)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張家界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