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王玉祥 楊敏
[摘 要]“大思政”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通過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等實踐,扮演了實體空間提供者、知識遴選者、專業導讀者等十個角色。文章從靜態呈現、活化演繹、環境滲透、多維空間和活動鼓勵五個方面探討高校圖書館思政育人實施路徑。
[關鍵詞]思政育人;閱讀推廣;紅色文獻;第二課程;高校圖書館;圖書館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3-0096-04
第二課堂是教育家朱九思在1983年提出的概念,主要指在教學計劃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健康的、有意義的課外活動[1],它是對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近年來隨著閱讀推廣活動的廣泛開展,高校圖書館在與各部門協同構建高校“大思政”育人體系中開展了諸多實踐探索。鄭清文[2]指出,高校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和象征,是文化的中心和重鎮。黃秀英[3]指出,高校圖書館在育人功能的實現上,發揮的是道德與文化浸潤功能、實踐能力培育功能、課程育人輔助功能,是高校第二課堂。鑒于此,高校圖書館如何發揮這些功能、實施思政育人有待進一步明確。
一、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發展情況
(一)發展歷程
早期圖書館紅色文獻閱讀推廣以讀書活動為核心開展。2012年,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梅洪等[4]以問卷形式調查了該校大學生對紅色經典的認識和偏好,發現大學生對紅色經典的接受度較高。2017年,河北科技大學圖書館建立了擁有2000余冊圖書的紅色經典閱覽室,并在其中開展閱讀指導、讀書沙龍、小規模研讀活動[5]。2020年,以建黨百年慶祝活動為契機,大量紅色文獻數字化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多元主體協同推廣、敘事性新興主題推陳出新、紅色閱讀品牌活動打造、專業閱讀推廣人培育[6]等系統化發展特點,并使該領域成為研究熱點。
(二)實踐范圍
以上述時間節點為軸,項目組發現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的形式、內容、模式不斷豐富。為進一步探索實踐領域,項目組在中國知網以“紅色”“閱讀推廣”為主題檢索找到245篇論文,根據紅色文化閱讀推廣四要素理論(推廣主體、推廣內容、閱讀受眾、推廣媒介)[7]區分,得到以下結論:(1)當前推廣主體主要開展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活動,公共館、高校館兩大系統已形成各自的系列專題研究;(2)推廣內容經歷了紅色閱讀、經典閱讀、主題閱讀、紅色書籍等主題變化,紅色文獻、紅色文化成為主流主題;(3)閱讀受眾集中在大學生;(4)推廣媒介豐富多樣,可分為活動式、空間式、創新式等不同模式。
(三)與思政育人功能的關聯性
隨著紅色文獻閱讀推廣取得長足發展,學者對其價值、意義的認識也不斷深化。趙發珍[8]認為這項工作對增強讀者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唐月娥[9]認為在黨校圖書館中,這項業務能夠為黨校課堂、研究生教育、智庫建設、“書香校園”建設服務,起到提升領導干部黨性修養、服務思政教育、建立紅色文化話語權等的作用。
二、高校圖書館紅色文獻閱讀推廣基本情況分析
由于“雙一流”大學圖書館在資金投入、服務團隊建設、管理水平等方面較之普通高校更有優勢。本文以42所“雙一流”大學圖書館為樣本,探索思政育人實施路徑。
(一)推廣主體
隨著高校“三全育人”和“大思政”建設的全面推開,高校黨群組織、院系、文化機構、學生社團等不斷協同推進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第二課堂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的教育模式。經調查統計,有24個圖書館采取協同合作模式,18個圖書館采取獨立推廣模式。從合作內容來看,在多主體協同模式中,圖書館承擔著活動設計和內容輸出的任務。從合作對象來看,檔案館是高校圖書館合作最多的文化機構,圖書館與院系的合作也較為普遍,黨委宣傳部作為全面統籌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職能部門,是圖書館在實施協同合作中最重要的黨群組織,能夠幫助圖書館拓寬活動宣傳渠道。
(二)推廣內容
在活動內容中,紅色文獻、紅色經典是最為鮮明的推廣主題,且在導讀、閱讀課設計、VR技術應用方面有實踐探索。其次是黨史學習教育主題,該主題契合建黨百年慶祝活動和“四史”學習教育要求,活動形式以展覽、講座為主。校史特色專題通過挖掘校史中蘊含的大師精神、科學家成長資料、紅色故事等敘事性題材,并通過展覽、講座(真人圖書館)方式呈現,達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入選2022年首批教育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成為官方認可的思政教育第二課堂。
(三)推廣媒介
推廣媒介可分為媒體渠道和圖書館自身渠道。經調研,42所“雙一流”大學圖書館全部采用了“微圖書館”手機端、微信公眾號、網頁發布相關信息的形式,滿足了校內人員需求。在圖書館自身渠道建設方面,“雙一流”大學已全部建立了含紅色文獻、黨史學習教育、思政教育專題數據庫的數字閱讀空間以及紅色實體館藏/區域閱讀空間,如浙江大學圖書館的“牢記囑托、科教報國”黨員教育培訓基地、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VR學‘四史 學生創新實踐及體驗基地”等。
三、高校圖書館思政育人實施路徑
“雙一流”大學圖書館在“大思政”建設背景下,以紅色文獻閱讀推廣服務為基礎,配合第一課堂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實施思政教育。
(一)角色定位
從功能上看,圖書館提供的要素可從環境、內容和人才三個方面去解構,其擔任的角色可細分為公共設備提供者、實體空間提供者、數字空間塑造者、多維空間延伸者、知識遴選者、知識組織者、資源開發者、專業導讀者、信息素養教育者、活動設計組織者十個角色,這些角色在各高校圖書館均有實踐案例,如表1所示。
(二)與第一課堂關系
在課堂教育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查閱文獻、自主學習,并完成課程考試,形成信息閉環,確保信息傳遞質量,這是以系統化、高強度的信息輸出抑制開放信息環境下虛假信息對學生的不良影響的有效方式之一。而學生的自主判斷力和穩定價值觀是在授課結束后,經過長期的環境浸染、知識內化而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圖書館等文化機構發揮了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確保信息環境處于良性狀態,能夠提供正面的價值導向,從這個角度來看,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是配合與互補的關系。
(三)高校圖書館思政育人實施路徑
為進一步明確高校圖書館思政育人實施路徑,本文借助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的經典人際通信信息傳遞模型對其進行進一步闡述,圖書館的傳播和教育職能主要在人工信道模塊(見圖1)。在開放信息環境下,信源向信宿發送信息時存在主觀意圖和人為干擾,在信息語義傳遞過程中會出現信息扭曲、遺漏和丟失等問題,而高校圖書館思政育人的功能是確保信道中的信息傳遞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高校圖書館的信息傳播多元化,具有靜態呈現、活化演繹、環境滲透、多維空間和活動鼓勵5個實施路徑。靜態呈現指通過書展、圖片展、繪畫展等各種外部信息展示所構成的靜態環境空間傳播信息;活化演繹指通過音樂講座、真人圖書館、觀影活動等以多媒體或敘事性風格為主的動態演繹性活動傳播信息;環境滲透指通過動靜結合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影響力,同時開拓延長大學生停留時間的綜合性業務,例如通過打造紅色主題自修區、設計主題活動IP宣傳展示等方式傳播信息;多維空間則是指由紅色長廊、紅色主題閱讀空間、VR沉浸式閱讀空間和館外空間等多維空間組成的綜合環境;活動鼓勵指在讀書沙龍、知識競賽、志愿服務、研學活動、現場教學等群體互動環節中,設置獎項以增強信息傳播效果。這些路徑都能夠通過與第一課堂的主題關聯性設計,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課外的校園文化中,構成一種相對開放的泛在信息環境。
四、結語
本文針對高校圖書館思政育人問題,以紅色文獻閱讀推廣為切入點,圍繞角色定位、與第一課堂關系等相關問題展開論述。總結了高校圖書館在思政育人中扮演的十個角色,分析了高校圖書館思政育人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認為高校圖書館作為思政教育第二課堂,是在與第一課堂配合、互補的基礎上,對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延伸。
[ 參 考 文 獻 ]
[1] 姜利寒,龐國偉,龍柯.高校第二課堂建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
[2] 鄭清文.試析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圖書館以文化人的途徑、方式與機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0(3):39-47.
[3] 黃秀英.“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育人功能探索與實踐:以江西中醫藥大學為例[J].圖書館學刊,2022,44(6):17-22.
[4] 梅洪,李玲.高校紅色閱讀推廣初探:以蘇州大學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2(4):63-66.
[5] 王曉,胡麗文.經典閱覽室: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可取形式:以河北科技大學圖書館“紅色經典閱覽室”為例[J].出版廣角,2017(3):33-35.
[6] 卜淼.公共圖書館紅色主題閱讀推廣路徑探索:以31家省級公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12):120-128.
[7] 李鵬.整合傳播視角下紅色文化閱讀推廣工作探討[J].出版廣角,2021(19):90-92.
[8] 趙發珍.面向紅色文化資源的圖書館閱讀推廣:價值、模式與路徑[J].圖書館學研究,2021(14):87-94.
[9] 唐月娥.黨校圖書館紅色文化閱讀推廣研究:以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S1):140-145.
[責任編輯:蘇祎穎]